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中国最早的城市"———城头山古文化遗址、野茶陶杯文化,探讨了其兴盛的原因与其文化价值以及其对当代中国茶业发展的价值,阐述了弘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城头山野茶陶杯文化精神的必要性和使命感,并认为它是打造中国茶民族品牌成为世界茶叶强国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2.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可撼动,其思想所带来的影响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建设提供着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作为新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中一直秉持的核心思想,其先进性、科学性是经过实践验证并获得认可的。将茶文化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结合,也就是将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精髓与当代中国建设的理论指导相融合,其对我国文化体系的影响,势必是深远而积极的。本文首先对两者的结合对中国文化影响进行分析,接着以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为例,对两者结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刘航宇 《福建茶叶》2016,(11):346-347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感染和熏陶了一代代炎黄子孙。而作为当代新兴的文化产业之一的数字动漫艺术,则汇聚了当代文化的诸多元素,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和传播交流方式。本文通过从当代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视角,探讨以具有当代文化特征的数字动漫方式参与和促进传统茶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发展战略,其主要是以我国丝绸之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核心,宣扬国家民族文化,积极开展国际经济贸易,最终实现我国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在这个大背景下,茶文化的优势作用不断凸显,其与高校思政教学的融合,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平台,借助教育的普及力和渗透力,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本文以"一带一路"为背景,对茶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以及两者的融合进行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5.
学前教育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儿童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尤其是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汲取儒道佛三家思想和文化精华,展现了"真善美"的完美结合以及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使其在当代依旧深深影响华夏儿女性情。本文重点研究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旨在呼吁国家、社会相关部门积极摸索在学前教育中渗透茶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6.
对于当前数学教学活动的整体实施来说,其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学素材和数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学生培养诉求,丰富文化认知。从当代茶文化素养看,其中所表达和彰显的是生动属性和生活内涵,这恰恰是当前弥补数学教育中"文化内涵"问题不足的重点,同时也诠释了数学教学的关键点所在。本文拟从当前数学教育活动创新背景分析入手,结合当代茶文化素养的内涵分析,从而探究融入当代茶文化素养创新数学教育活动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7.
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而"和"思想又是我国茶文化中的精髓。把握"和"思想的精神主旨,对于培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阐述我国茶道中的"和"文化内涵,结合当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思想问题,提出利用茶文化融合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8.
刘静 《福建茶叶》2016,(3):374-375
《茶经》是我国重要的茶文化典籍,其译介和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在当代文化"走出去"战略下,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内涵和精髓的《茶经》之译介与茶文化的传播有着更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丰富多彩,而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茶文化引导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能够推动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本文基于茶文化视角下,通过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融合了儒释道多种文化精髓的一种文化形式,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因此,本文从我国茶文化中人文精神内涵出发,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问题,探究将茶文化思想融入到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将会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中的影响,其中"茶文化"一词在各高校中频频出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茶文化,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基于茶文化的大学生教育作为一种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一种方式,应当受到各高校的关注,在利用茶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道路上,各高校该如何开展茶文化的建设呢?下面将会对这一问题做出讲述。  相似文献   

12.
张党诺 《福建茶叶》2016,(5):313-314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精髓,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哲理感悟。茶文化的"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以和为贵"的民族精神对我们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继承弘扬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当代青年生活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茶文化中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有助于当代青年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好地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13.
文化创意产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城市礼品设计正是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型创意形式,有利于城市发展和文化宣传。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其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深厚。将茶文化融入到现代城市礼品设计之中,有利于城市礼品设计坚守民族特色,发挥中国传统。同时由于茶文化有"道法自然"的内涵,使得城市礼品设计带有明显的生态观念,这对城市礼品设计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茶文化对现代城市礼品设计的影响和作用,正是中国茶文化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开拓之举,旨在提升茶文化的当代价值。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趋势下,中国茶文化会发挥更大的文化价值,这是茶文化的文化能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魅力。  相似文献   

14.
茶道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茶道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静"、"和"、"怡"等几个方面,这些蕴含在茶道文化中的因素和社会发展也有着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加入茶道文化有助于丰富教育的内涵、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传统茶道文化在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修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中国画艺术视角下"斗茶"文化的判断旨趣在于"盛世收藏"成为当前全民的一种狂欢艺术、传统国画艺术为当代继承和创新"斗茶"艺术提供了直观视角。传统中国画中的"斗茶"之内涵在于斗茶实现内容的多元性;斗茶秉承的文化本质仍然是儒家的"求和"思想;斗茶中的文化交际是一种关于茶文化的互文性对话。传统中国画中"斗茶"内涵的现代性传承启示在于我们要坚持商业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原则、专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陶瓷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茶器作为中国陶瓷文化与茶文化的交叉点,其在艺术造诣与文化内涵上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与典型意义。研究中国古代陶瓷茶器审美与文化,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是对当代陶瓷文化与茶文化的完善,可以推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更好地发展。本文就以我国古代陶瓷茶器审美与文化为内容进行几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7.
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社会主义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民族传统文化生动的传承者与表现者。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当代青少年学习与了解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两创"原则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进行分析探究,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原则实现体育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茶文化以丰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深受当代大众的喜爱,使其与旅游、饮食等多种文化融合丰富了当代茶文化的表现形式,茶文化旅游就是当前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本文从分析城乡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避免茶文化旅游开发忽略城市与乡村的地域、文化等差异,一味地跟风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对我国茶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受多元文化思想冲击严重,多元文化思想的负面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处在迷茫时期的当代大学生点燃了一盏照亮人生的明灯,茶文化中的有益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补充。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茶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探索,给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找出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力的提升,文化产品的复兴,茶文化的内涵与其表现、表达的形式也在不停延伸与扩大,其产品创新、研发的脚步逐步加快。现代信息社会语境下茶文化、茶产品吸取了当代科学文化技术与市场经济商品促销的精髓,使茶叶产品、其文化价值功能愈加凸显,对构建和谐社会、传播祖国优秀的茶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基于我国已经逐步步入老龄化时期,茶文化、茶产品的消费主力也已属于"银发一族"。当前,许多茶产品的老龄用户对其产品仍不太认可。故唯有开发深得老龄用户喜欢认可的茶产品才能在白热化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赢得一席之地。基于此,本文将就基于老龄用户体验角度的茶产品设计这一问题展开探求,期望为茶产品的设计研究者提供一点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