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直播水稻个群体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水稻个群体关系是水稻高产的关键措施,也是高产稳产栽培的主要内容。水田直播水稻与移栽水稻、机插水稻的个群体结构有很大区别。通过研究水田直播水稻个群体结构的特点,探讨水田直播水稻高产栽培的适宜群体结构,为提出合理的农艺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节位分蘖是水稻生产中常见的现象,同时高节位分蘖与水稻的驯化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利用来源于窄叶青8号与京系17及春江06与台中本地1号的两个加倍单倍体(DH)群体(分别简称为ZJDH群体和TCDH群体)为材料,对水稻高节位分蘖的遗传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ZJDH群体中共定位到qHOT3、qHOT6-1和qHOT8等3个QTL,分别位于第3、6和8染色体上;对TCDH群体的QTL定位共检测到相关位点2个,分别位于第6和12染色体上。同时,在两个群体中分别检测到4对和7对上位性互作位点。QTL比较分析表明在两个群体中分别定位到的第6染色体上的QTL所在区间可能一致,说明水稻第6染色体对高节位分蘖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水稻群体是由许多水稻个体所组成的,但它并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它有自己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水稻生产是在群体条件下进行的,因此除了要掌握个体的生育规律外,还必须研究群体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把个体与群体联系起来考察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经济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通常可以从如下三方面来认识群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熊朝  吴辉  刘钊  张海清  肖层林  刘爱民 《作物研究》2014,(2):207-210,215
杂交水稻制种父本群体培养目标是父本群体占地比小且有效花粉充足、父本群体花期较长且单位花粉密度大、异交态势理想且农艺性状优良。30多年来,杂交水稻制种父本群体在分期播种技术、育秧方法、栽插方式、施肥方式、花期调节技术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传统培养技术。针对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技术发展趋势,当前我国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父本群体培养技术取得了明显进展,未来有待进一步对父本群体机械化制种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张喜成 《北方水稻》2011,41(4):7-11
选取10个水稻品种进行水稻高产群体结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穗数较少和较多的品种均不易获得高产,高产品种应具有适宜的穗数;过高的茎蘖数使无效分蘖也增加,分蘖成穗率随着水稻分蘖能力的增加而降低,同时会引起穗子的变小,给实现高产目标造成困难,因此在提高穗数的同时应注意提高分蘖成穗率,创造良好的群体质量;总干物质积累量与最终产量显著正相关,本研究中高产水稻均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说明强大的物质生产能力有助于水稻高产目标的实现;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下降慢,水稻植株抽穗后绿叶面积持续时间延长,水稻群体光合势大,是高产水稻的另一特征。  相似文献   

6.
1995-1999年对我州主栽籼型杂交水稻的代表性组合,从高产攻关入手,研究其获得高产的群体结构指标,高产栽培不同生育时期的形态指标,不同产量层次的施肥水平。对各关键措施的最佳选择作出了结论,提出了籼型杂交水稻高产栽培应坚持旺根、壮苗、早发、适群体、全程稳健生长的栽培法。并按不同海拔高度、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组装配套成单产10.5-12.0,12.0-13.5,13.5t/hm^2以上3个产量层次的高产栽培技术。在州内9个县市累计示范验证31938.46hm^2,平均比对照增产12.57%。  相似文献   

7.
水稻近等基因系构建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等基因系是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中常用的遗传群体,具有遗传背景简单的特点。介绍了回交转育、从突变体中和高世代群体中分离以及其他综合方法等构建水稻近等基因系的方法,综述了近等基因系在水稻基因定位、基因效应研究、品种选育、生理机能和重要农艺性状鉴定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水稻高产群体优化调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稻高产群体调控栽培技术的探讨,认为提高成穗率、增强生育协调能力、保持后期青稻老健是水稻群体优控法栽培高产的机理,其关键技术措施在于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排灌、注意防治病虫鼠草害。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在一般高产栽培管理条件下,水稻不同群体与产量的关系,为生产上推广合理稀植提供科学依据,新宾满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了不同插秧行距、不同插秧穴距、不同插秧苗数的复因子试验。通过对冷凉地区水稻不同群体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插秧苗数、穴数、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大;插秧的穴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中下等地力应以13.3~16.5 cm为主,肥沃地块应以20 cm为主。  相似文献   

10.
水稻群体育种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群体育种是以光温敏核不育水稻为遗传栽体,借助它的生态不育特性,建立多亲本天然授粉的杂交群体。在F2、F3……进行生态育种和常规育种的双向选择,即选择优良不育株,育成新的光温敏核不育系。选择可育株,育成新的常规水稻品种,在F2、F3……代收取不育株的天然杂交种,构建新一轮杂交群体。作者利用群体育种技术已育成通过辽宁省审定的粳型水稻光敏核不育系GB028S和常规水稻品种盐丰47。  相似文献   

11.
盘锦稻区横纹金蛛、草间小黑蛛和粽管巢蛛属于优势种群占稻田蜘蛛总量的80%~90%,捕食稻飞虱、稻叶蝉、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蚜虫等稻田害虫。而气候条件、食物、农事操作、化学农药、其他天敌等都会对蜘蛛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水稻矮缩病毒(RDV)是水稻普通矮缩病的病原。该病害主要依赖于黑尾叶蝉经卵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危害水稻。本研究旨在明确RDV对黑尾叶蝉存活、发育、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分析病毒对介体昆虫的间接影响。【方法】 采用室内实验比较了黑尾叶蝉在健康水稻及感病水稻上的发育繁殖情况,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并调查了RDV对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 与健康水稻相比,感病水稻上叶蝉若虫期存活率更高,雌若虫发育历期显著缩短,雄成虫寿命显著延长,产卵量显著增加,其他生物学参数无显著差异。五个生命表参数仅净生殖率(R0)存在显著差异,感病水稻上叶蝉R0显著高于健康水稻。饲喂感病水稻的养虫笼内叶蝉种群增长更快,总成虫数量更多,在接虫后的第4、5和6月显著高于健康水稻上的数量。【结论】 水稻矮缩病毒可以提高黑尾叶蝉的存活率和产卵量,并促进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比较研究了当年采自田间的褐飞虱种群与上一年虫源在室内越冬繁殖种群对不同抗虫品种的致害性差异。结果表明室内越冬种群和田间种群对水稻苗期的致害性相同,均表现为明显的生物型2特性。高龄若虫对不同抗性品种TN1、IR26和ASD7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但均以ASD7的最低。室内种群在3个品种上的若虫历期均比田间种群短2~3d,但同一种群在不同品种之间的若虫期存活率和历期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比较研究了当年采自田间的褐飞虱种群与上一年虫源在室内越冬繁殖种群对不同抗虫品种的致害性差异。结果表明室内越冬种群和田间种群对水稻苗期的致害性相同,均表现为明显的生物型2特性。高龄若虫对不同抗性品种TN1、IR26和ASD7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但均以ASD7的最低。室内种群在3个品种上的若虫历期均比田间种群短2~3 d,但同一种群在不同品种之间的若虫期存活率和历期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杂交粳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涵义,从江苏的实践,提出了培育壮秧、建立高光效群体、肥料运筹、合理灌排等杂交粳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主要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白背飞虱研究概况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214篇发表在中国省级以上刊物的相关研究论文分析,概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在白背飞虱研究与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白背飞虱的生物学特性、迁飞规律、发生特点、种群动态、为害损失、水稻品种抗性及种群综合治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水稻长时间储藏后,种子活力下降,稻米品质劣变,往往造成重大损失。开展水稻耐储藏研究,遗传改良水稻的耐储藏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以秀水134为背景亲本,以扬稻6号为供体亲本构建的BC3F2高代回交群体为材料,以电导率为指标进行表型-分子标记基因型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定位耐储藏QTL。以-log10(P)>2为阈值,共检测到16个耐储藏相关的QTL。其中,RM5455(相对加性效应为-12.93%)、RM1132(相对加性效应-13.76%)和RM248(相对加性效应-14.66%)位点区域均存在着效应较大的耐储藏QTL。  相似文献   

18.
直播稻区稻水象甲种群动态及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浙江省象山县山谷小平原直播稻区的稻水象甲种群动态和田间分布进行了系统调查。稻水象甲成虫在山坡地和直播稻田埂等越冬场所出蛰后取食杂草,并于5月初同期出现成虫高峰。这些成虫约7 d后直接迁入直播稻田,形成直播稻田稻水象甲的迁入高峰。稻水象甲在直播稻田的取食、产卵和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喜水习性。在同一丘直播稻田内,离田边越近,越冬代成虫和一代卵、幼虫、茧蛹的数量越大;在同一畦内,畦边多于畦中。稻水象甲在直播稻田完成一个世代约需50 d,增殖倍数(一代成虫峰值/越冬代成虫峰值)为7.23,明显低于移栽稻田,主要原因是稻水象甲在直播稻上的产卵量较低。7月底一代成虫向山坡地和直播稻田埂等越夏越冬场所回迁。根据直播稻区稻水象甲种群动态和分布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虫情调查和测报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水稻稀少平栽培法的高产效应看栽培技术与株型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整理了我们在开展“稀少平”栽培法的研究中有关株型方面的部分资料,阐明了优良的栽培技术对于水稻“理想株型”的建成有重要作用。指出水稻“稀少平”栽培法由于在育秧、密植、施肥和灌水四个主要栽培环节上对原来的技术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因此有效地改善了与水稻群体的光合效率有密切关系的几个形态特性——株型。本文从分析稀少平栽培法与株型的关系入手,论证了下列几方面的株型内容是可以通过改进栽培技术予以改善的:水稻的植株高度及其在各节间的分配,茎蘖间的角度及叶片与茎秆的夹角,产量形成期的绿叶厚度与寿命,消光系数——群体茎叶的立体分布。最后,分析了“株型栽培”的概念,认为随着高产稻作的发展,“株型栽培”必将与“株型育种”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能力。  相似文献   

20.
Th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rice leaffolder,Cnaphalocrocis medinalis,fed on an artificial diet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rvae were able to grow and pupate on the artificial diet.The durations of larvae and pupas of C.medinalis on the artificial diet were 28.1 d and 10.1 d,postponed 4.9 d and 1.7 d 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ose reared with rice leaves.The number of ovipositions was 41.6 per female,26.2% higher than that fed on rice leaves.Survival rate curve of larvae was a descent function of mortality-age,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rom the curve of larvae fed on rice leaves.The net reproductive rate (Ro),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 (rm) and finite rate of increase (λ) of the population fed on diet were 17.6928,0.0884 and 1.0924,respectively,and the mean generation time (T) and double time (td) were prolonged 4.9 d and 1.3 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treatment of rice leaves.Population trend index (I) was 3.26,indicating a growing number of the population of C.medinalis fed on artificial di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