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确定双季稻机插育秧适宜播种量,以早稻品种淦鑫202、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通过秧盘育秧试验和大田机插试验,研究了播种量对双季稻机插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秧苗素质、漏插率及产量影响显著。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高度、单株根数、假茎宽、百苗干物质质量及成秧率下降,秧苗个体素质降低,但单位面积秧苗数增加,秧苗成毯性增强,漏插率降低,机插质量提高,大田基本苗及有效穗数增加。产量则表现出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双季早、晚稻实际产量均以100 g/盘(干谷)处理最高。综合来看,机插双季稻适宜播种量(干谷)早稻为100~120 g/盘、晚稻80~100 g/盘。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机插稻育秧、运秧劳动强度,在云南籼稻地区探索籼稻小苗机插技术。以吉优716为材料,设置160 g/盘(T1 )和180 g/盘(T2)2个播种量处理,秧龄9 d,每667 m2大田用秧6盘。以常规播种量70 g/盘,15 d秧龄,每667 m2用秧15盘为对照,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秧苗素质、栽插质量、茎蘖动态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虽然密播小苗处理秧苗素质不如对照,并且缺丛率较高,但每丛基本苗数、各时期的茎蘖数和有效穗数均显著高于对照,最终产量均高于对照。较高的有效穗数是机插密播小苗技术增产的主要原因。其中,T1处理用种量比对照减少了8.57%,秧盘数比对照减少60%,但产量比对照增加了9.0%,节本增效的效果明显,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3.
播种量对机插水卷苗秧苗素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水卷苗机插高产适宜的播种量。【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性品种武运粳24号(常规粳稻)和6两优9368(杂交籼稻)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水卷苗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大田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移栽前秧苗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发根力、根系活性、成苗率、苗基宽、重高比及光合速率均随着播种量的降低而显著增强,叶面积指数显著下降。小播量处理秧苗返青活棵快、分蘖发生力强、每穗粒数多,但播量过小导致基本苗和穗数不足,当武运粳24号播种量从180g/盘降低到120g/盘(738.9g/m2)、6两优9368播种量从110g/盘降低到70g/盘(431.0g/m2)时,产量没有显著变化;但播种量继续降低,产量均显著下降。【结论】水卷苗育秧方法适宜播种量,常规粳稻为2.03粒/cm2,杂交籼稻为1.14粒/cm2。  相似文献   

4.
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昌粳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减少,带蘖数、干物质有增加的趋势,播种量为15 kg/667 m2时的秧苗素质最好,产量最高;随着秧龄的增大,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降低,导致产量降低,60 d秧龄的产量明显高于70 d秧龄的产量;在2.16~2.64万丛/667 m2移栽密度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有增加的趋势,产量增加。总之,较少播种量、较小的秧龄、适宜的基本苗数是水稻高产的基础。为了应对干旱,可以通过稀播提高秧苗秧龄弹性,把秧龄延长到70 d,栽足基本苗,降低水稻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5.
麻育秧膜与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Y两优900为材料,在使用和不使用麻育秧膜的情况下,进行了不同播种量田间育插秧试验。结果表明,高播种量处理的秧苗纤细,而秧盘垫铺麻育秧膜处理使得秧苗更壮实;低播种量(55.0 g/盘)导致严重的漏丛,并降低了每丛苗数,从而降低了基本苗数,使用麻育秧膜可以显著降低漏丛率;麻育秧膜处理在较低播种量(55.0 g/盘)条件下仍达到了536.1 kg/667 m~2的产量,高于无膜条件下82.5 g/盘播种量的处理,接近110.0 g/盘播种量的处理。麻育秧膜通过促进秧苗地下部生长发育,调和了秧苗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在相同产量目标下,使用麻育秧膜可以降低播种量。由于杂交稻自身的特性,麻育秧膜尤为适宜用于杂交稻的机插育秧。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2019,(2):32-35
为了定量分析单季杂交水稻机插秧盘播种量与秧苗生长的关系,以籼型杂交水稻丰两优6号和籼粳杂交水稻甬优538为试验材料,设置秧盘播种量分别为30、50、70、90、110、130g/盘的6个处理,分析播种量与株高、叶龄、绿叶数与黄叶数、秧苗生长量及其充实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增加,秧苗素质变差,绿叶数减少,黄叶数增加,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充实度下降。当播种量为50~90 g/盘时,秧苗素质较好,且秧苗开始成毯,有利于水稻机插和后期群体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太湖稻区机插稻高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机插育秧专用肥、播种量、播栽期、栽插密度、氮肥等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机插稻获得大面积产量650 kg∕667 m^2,采用育秧基质和机插秧育秧专用肥、常规粳稻播种量干谷100~120 g/盘、湿谷120~150 g/盘,正常育秧肥用量适宜播栽季节,秧龄在18~20 d,可培育适于机插的壮秧;在每667 m^2插足1.8万穴,基本苗6万左右;同时要适期栽插,一般在6月10~20日栽插;适施氮肥,氮肥运筹前后比例以6:4较适宜,有利于足穗、大穗实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8.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粳稻秧苗素质及大田栽插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淮安市不同类型粳稻品种机插标准化育秧技术,以淮稻11号和甬优2640为材料,研究了播种量对机插粳稻秧苗素质和大田栽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粳稻在120~130 g/盘、杂交粳稻在80~90 g/盘的播种量(干种)下,所育秧苗素质较好,不仅秧苗成毯效果佳,且大田的移栽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9.
水稻钵苗机栽技术是近年来江苏沿海垦区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对江苏沿海垦区推广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效迟熟中粳水稻南粳9108钵苗机栽进行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植株性状、茎蘖消长、产量与产量构成等作用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南粳9108钵苗机插硬盘育秧时,播种量与秧苗素质呈负相关关系,播种量越大,移栽时秧苗素质表现越差;在1~7粒/孔的播种量范围内,随着播种量的提高,南粳9108在移栽田中茎蘖数越高;有效穗数随播种量加大而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5粒/孔时达最高,实际产量以4粒/孔处理为最高;故南粳9108大面积生产培育壮秧时以每穴3~5粒为宜。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2种育秧盘机插稻生产力,为大面积水稻机械化及轻简化栽培提供最优农机农艺融合方案。结果显示:降解育秧钵盘处理秧苗在水稻茎基宽、单株分蘖数、百株地上部鲜质量均优于普通平盘育秧。同时,降解钵盘采用上毯下钵设计,调节插秧机取秧量可实现按钵精确机插,对秧苗根系植伤较轻,移栽后较普通平盘活棵快,分蘖发生早,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了预期穗数,穗粒结构较对照更为适宜,穗粒数均匀、变异系数小。收获期2个处理产量水平达到显著差异(P<0.05)。降解钵盘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糙米率、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率,效益较对照增加70.04元/667 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氮素的吸收利用决定着水稻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形成。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机插稻迅速发展, 但针对机插稻育秧环节与插秧机具融合对机插稻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影响的研究较少。以机插稻农机农艺首要融合点“育秧-机插”关键环节为研究对象,探究育秧方式配合不同插秧机具对机插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2种育秧方式:营养土育秧和稀泥育秧;3个播种量:65 g/盘,85 g/盘,105 g/盘;2种插秧机具:4行手扶式插秧机,6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结果】育秧方式、播种量以及插秧机具对机插稻结实期不同营养器官氮素吸收转运、剑叶SPAD值以及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产量影响显著或极显著,且互作效应显著或极显著。营养土育秧处理下机插稻氮素积累以及氮素利用效率较稀泥育秧优势明显,植株各器官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贡献率以及穗部氮素增加量均一定程度高于稀泥育秧处理,平均提高了21.12%、15.20%、10.03%、6.45%;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机插稻稻谷产量、结实期氮素吸收转运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以及氮肥偏生产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尤其播种量为85 g/盘时机插稻成熟期植株中氮素的积累量相较于65 g/盘、105 g/盘播量平均增加了16.19%,28.14%;6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处理下机插稻产量以及构成因素、结实期干物质量、植株氮素吸收量和转运量、氮干物质生产效率以及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4行手扶式插秧机。【结论】综合氮素积累量和氮素转运量、机插稻结实期穗部氮素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考虑,运用营养土育秧,播量85 g/盘配合6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能有效提高机插稻氮素吸收利用,促进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2016,(6):29-31
在杂交粳稻组合常优5号制种中,采用10行水稻制种专用插秧机,研究分析了母本不同播种量育秧对制种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母本的秧苗素质有明显的影响,播种量为55 g/盘处理有利于壮秧,提高秧苗移栽后的活棵和分蘖、成穗;55 g/盘播种量处理在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这3项产量结构中,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与其他处理一致,但每穗实粒数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最终制种产量达到3.12 t/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3.
以"育秧绿"水稻苗床调理剂培育适宜机插的健壮秧苗为前提,设置2组试验,一是在相同密度和移栽时间下设置不同秧龄,二是在相同施肥量下设置不同基蘖肥中氮肥配比,来研究秧龄和调整前期基蘖肥的投入对机插稻缓苗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秧龄有利于促进水稻分蘖,秧龄越长,高峰苗越高,但至有效分蘖终止期,各处理的有效茎蘖数差距不大;在产量方面,30 d秧龄处理的产量最高,其综合性状表现最佳。在相同施肥总量且磷酸二铵均为10.0 kg/667 m2的条件下,基肥尿素10 kg/667 m2+分蘖肥尿素25 kg/667 m2较基肥尿素5 kg/667 m2+分蘖肥尿素30 kg/667 m2能显著增加分蘖,并能保持有效分蘖的优势;从产量来看,穗数是提高产量最主要的途径,而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毯苗插秧机增加取秧块面积的改进技术以及在该技术下稀播长秧龄的水稻适宜播量、秧龄和育秧盘,并形成毯苗机插稻稀播长秧龄农机与农艺相配套技术。结果表明,经过对毯苗插秧机性能的改进,增大取秧面积,毯苗机插杂交稻可实现与钵苗机插稻相当的产量,同时常规稻产量比未改进的常规毯苗机插稻增产4.74%~6.83%;机插水稻秧龄在30 d内,秧龄和产量成正相关关系,播量80 g/盘、秧龄30 d的处理产量最高;与普通塑料盘相比,大体钵型毯状降解盘透水透气性好,栽插带土成球,秧苗素质好,植伤轻,水稻缓苗期短。  相似文献   

15.
水稻机插技术的应用将促进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规模化。以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机插稻为研究对象,以超级稻Ⅱ优602为试验材料,从播种量、播期、机插密度、氮肥及氮肥运筹等几个方面研究机插稻的配套技术。结果表明,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机插稻以播种量70g/盘、播期4月10—15日、机插密度20.83丛/m2的处理产量最高;氮肥以180kg/hm2水平较为适宜,且以底肥:追肥:穗肥=5:2:3运筹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在江苏沿淮稻区开展了基质毯苗机插密度效应试验。结果表明,行距从30cm缩小到25cm、株距从14cm减小到12cm,或丛苗数从3苗增加到6苗,对提高机插水稻有效穗数、实收产量无显著作用;机插稻确保足穗和高产的主要途径不是通过减小行株距、增加丛苗数等措施增加基本苗数,关键在于促进大田早发、增加分蘖成穗率。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氮量对双季早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中早39为材料,设置5个不同氮肥水平(纯氮0、0.8、1.6、2.4、3.2 g/盘),探讨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差异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秧苗含氮量增加,但成苗率降低,氮素积累量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2.4 g/盘处理达最大;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秧苗素质的影响存在差异,适宜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秧苗素质,以27 d秧龄的影响较大。两品种不同施氮量下水稻产量均以1.6 g/盘的处理较高,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增幅分别达24.14%、7.73%,产量增加主要与有效穗数的增加有关。综合这2个品种秧苗素质及机插后的产量效应,确定每盘施氮量宜为1.6~2.4 g。  相似文献   

18.
李德娟 《北方水稻》2013,(6):40-41,47
对不同搁田始期机插稻的产量性状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机插稻搁田始期适当推迟,有利于秧苗分蘖,促进群体增大,提高生物学产量,成穗数和总颖花量增加,但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趋于下降。机插稻单位面积茎蘖数达预定穗数90%左右开始搁田,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适宜连作晚稻机插秧标准化育秧技术,以天优华占和甬优9号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5种不同培养土和3个播种量水平对连晚机插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土和播种量培育出的秧苗素质不同,以播种量90 g/盘、"基质"或"黄泥土+基质母剂"作为床土更能培育出适合于机插的高素质秧苗,且实际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2017,(6):44-49
为培育适宜双季晚稻机插的健壮秧苗,提高机插双季晚稻产量,以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喷施多效唑对机插秧苗素质、大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秧苗根量、发根力、假茎宽、成秧率均高于湿润育秧秧苗,机插大田后叶面积指数、大田干物质生产量和实际产量均高于湿润育秧处理;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可提高秧苗发根力、假茎宽以及成秧率,且机插大田后秧苗返青快,叶面积指数、大田干物质生产量、有效穗数和实际产量均明显增加;旱育秧并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处理秧苗素质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机插后大田生长优势明显,有效穗数、实际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双季晚稻机插育秧选择旱育秧并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