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对 39个食用大麦的株高 (x1)、平均穗长 (x2 )、基本苗 (x3)、最高苗 (x4 )、有效穗 (x5)、穗粒数 (x6 )、千粒重 (x7)、全生育期 (x8)和公顷产量 (y)之间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1)x5、x6 、x7对 y的贡献达极显著水平 ,它们和 y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y =730 8 84 14 +187 92 4 0x5+10 0 5 5 5 1x6 +10 4 3931x7(F =10 0 30 0 ,R =0 94 6 5 ,根据这一方程可对四棱食用大麦的产量进行预报 ;(2 )八个农艺性状对产量贡献大小的顺序为 :有效穗 >穗粒数 >千粒重 >基本苗 >全生育期 >株高 >最高苗 >平均穗长 ,因此在食用大麦的育种实践中 ,应把提高有效穗、穗粒数作为主要育种目标 ,千粒重次之。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二棱啤酒大麦产量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论二棱×多棱和二棱×二棱组合,产量构成性状对单株产量均有正向直接效应,但由于每个产量构成性状通过其它性状对单株产量的间接效应不同,导致每个产量构成性状对单株产量的总贡献发生改变,其中以每穗粒重的总贡献最大,其次为每穗粒数,其三为单株穗数,而千粒重为最小,但穗粒重是每穗粒数与千粒重的乘积,受其两变数的影响,导致每穗粒数对单株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水旱生态型冬小麦品种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冬小麦水旱生态型杂种优势表现,在雨养条件下,选用水旱两种生态型的小麦品种各4个,组成4×4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F_1代株高(X_1)、穗下茎长(X_2)、单株穗数(X_3)、穗粒数(X_4)、千粒重(X_5)、单株生物产量(X_6)、单穗重(X_7)、单株粒重(Y)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各性状优势间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F_1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单株粒重的平均优势最高,其次是单株生物产量。产量三要素平均优势以千粒重优势最高,单株穗数次之,穗粒数优势最低。各性状不同组合的杂种优势间存在较大变异。各个性状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排序为X_3>X_4>X_5>X_6>X_7>X_2>X_1。其中,单株穗数对产量优势的直接效应最高,穗下茎长和单株生物产量对籽粒产量主要起间接作用,与单株粒重优势相关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试验表明,旱地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选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下颈较长,具有一定株高和生物产量的品种,在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协调好千粒重与穗粒数及其它农艺性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二亚1号为材料,研究其在六种不同栽插规格处理下的抽穗期、株高、有效穗、穗长、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重和产量表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株高、穗长、穗总粒数、抽穗期和千粒重未见明显差异。而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穗实粒数、单株重和单产不同处理间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栽插规格以9×4寸的产量最高,其次为5×5寸。8×8寸的产量最低。这一研究说明二亚1号作双晚栽培的适宜裁插方式为宽行窄株9×4寸。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高温胁迫对大麦孕穗灌浆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选用4个二棱啤酒大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及人工气候箱,在大麦孕穗灌浆期进行高温处理,以常温为对照,考察了大麦完熟期株高、穗下节间长、主穗长、单株穗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结实率。结果表明,孕穗期高温胁迫对大麦株高、穗下节间长及穗长的影响程度因品种特性不同而异。高温胁迫致使参试大麦品种的单株粒重和千粒重显著降低,使除Harrino Nijo外的其余3个品种的结实率和单株粒数均显著降低。综合比较,Harrino Nijo的耐高温性能最好,其次为扬农啤6号,917112和苏啤3号对高温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7个水稻品种的7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其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千粒重结实率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穗粒数穗长株高。因此,在水稻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千粒重、结实率、单株有效穗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6个水稻品种的单株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结实率单株有效穗每穗实粒数穗粒数穗长千粒重株高。因此,在水稻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对结实率、单株有效穗、每穗实粒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籼型两系杂交水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选择有代表性的 1 4个优良籼型两系杂交稻亲本 ,包括 5个不育系和 9个常规籼稻品种或恢复系 ,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 (NCⅡ )模式对 1 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在株高、剑叶长、穗长、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等性状上 ,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 ;而在单株产量、生育期、结实率和单株有效穗等性状上 ,则以非加性效应为主。所有 1 0个农艺性状受恢复系影响更大 ,但不育系对主茎剑叶长、穗长、千粒重、生育期、每穗总粒数等性状也有相当大的作用 ;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趋势为 :株高、千粒重、剑叶长、每穗总粒数、穗长、每穗实粒数、生育期、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我国南方稻区不同年代育成并大面积推广的23个早籼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早籼品种更替中,单株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显著提高;生育期延长、植株增高;单株有效穗数、主穗长、千粒重和叶片长宽趋于稳定。决定早籼品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每穗粒数。育种上,应主攻穗粒数,适当增加株高和穗长,在增加株高的同时,重点对基部节间的有效选择,以增强抗倒性。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昆仑1号及其3个不同时期衍生品种(系)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对重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昆仑1号衍生品种(系)的株高呈增加趋势,子代株高相对于昆仑1号平均株高分别增加8.17%、18.77%和14.74%;子代叶片类型由长而宽逐渐演变为短而窄,旗叶长宽比逐渐增加,叶面积逐渐减少,该类型变化使株型更加紧凑,有助于增加单位面积的植株数,提高光合总产量,促进青稞的增产;穗长、单株有效穗数、穗粒重和小区产量均显著增加;小穗数和穗粒数变化不明显,千粒重小幅度减少。相关性分析表明,穗粒重、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株高对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小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因此,昆仑1号的穗大、千粒重高等丰产特性在品种演替中得到了很好的传递。建议西藏青稞育种中,应结合农区畜牧业的发展,保持株高、减少穗长、增加有效小穗数、提高结实率,千粒重和穗粒重并重、主攻小穗数和穗粒数是提高青稞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对培矮64S/9311的重组自交系F7群体(RILs F7)及其回交F1群体(RILs BCF1)这2个群体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性状进行研究,分析了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在2个群体中的遗传变异性及相关性与通径关系。结果表明,性状发生了丰富变异,有利于进一步作杂种优势分析与QTL定位等研究;相关分析得出RILs F7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相关,RILs BCF1小区产量和产量的构成因子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2个群体产量和产量的构成因子相关程度均表现为: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每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穗长;通径分析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是产量的重要作用因子,其它产量构成因素性状尤其是结实率,在产量贡献方面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日本不同棱型大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引进大麦品种资源的特性并为进一步利用提供依据,以从日本引进的儿9份大麦种质为材料,对不同棱型大麦的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棱型的材料在这6个性状上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4个性状差异显著。与四棱和六棱相比较,二棱材料极显著地表现出矮秆、穗下节间长度短、穗子长、穗粒数少、千粒重大的特点;四棱材料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居中,产量显著高于其它类型;六棱材料穗粒数极明显地高于其它棱型。  相似文献   

13.
对62份优质晚籼稻新品系产量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因素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穴穗数、结实率和穗长与产量的相关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对产量的净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穴穗数(39.2%)、结实率(24.58%)、每穗总粒数(17.8%)、千粒重(15.37%)。株高和穗长作用极微弱且为负值。各产量因素问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根据研究结果和育种实践,认为优质晚籼稻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是提高穴穗数、结实率和总粒数;高产(产量在550kg/667m^2以上)结构模式应该是有效穗21—23万穗/667m^2,每穗总粒数160—175粒,结实率85%-90%,千粒重25—28g.  相似文献   

14.
30个旱稻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SAS等软件对30个旱稻品种的千粒重、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等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力、遗传进度、相关系数等参数的分析,特别是进行了性状间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对旱稻单株产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而穗长、主茎杆粗、单株有效穗数对单株产量作用不大,甚至会出现负相关作用。因此认为,通过对单株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的选择,有助于旱稻的培育,加强灌浆期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了解水稻高产育种的参考性状指标,对不同水稻材料的收获指数与产量形成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收获指数与株高、单株有效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孕穗期功能叶片SPAD值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总粒数、千粒重及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水稻高收获指数种质资源的创制及其杂交种后代材料选择中,需要同时兼顾各个性状指标之间的相互协同性,即选择适当的株高,适量控制单株有效穗数,选择长穗型植株,适当增加单株总粒数,保证合理的千粒重和结实率,塑造理想的水稻高产株型。  相似文献   

16.
寒地水稻产量及构成要素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影响水稻产量性状的灰色关联度、相关性及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四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依次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结实率;穗粒数与实际产量之间有正相关性,其它与产量呈较弱的负相关性;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为■:=283.6605+0.4863X1+2.6405X2+0.6511X3+1.4269X4,回归方程中穗粒数偏回归系数最大。因此,在制定水稻高产栽培措施时,应在稳定平方米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穗粒数,是获得高产主要途径之一。栽培上采取的措施是倒4叶后半叶酌情施N肥和倒2叶采用间歇灌溉。  相似文献   

17.
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籼粳交(Lemont×特青)构建的一套包括265个重组自交系(RIL)群体(F14)的株高、生育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等10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株高和有效穗以外,8个农艺性状在双亲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大致接近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单株产量与结实率、粒数和株高呈极显著相关;除千粒重外,所有性状均与株高具有相关性。对单株产量作用大的性状依次为结实率、有效穗、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这4个性状解释了单株产量90.7%的变异。另外还对6份优良株系进行了评价。这些结果可为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分析提供有用的信息,也为水稻育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夏玉米高产群体形态质量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玉米品种掖单22不同群体密度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群体密度(X)与产量(y)呈二次曲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127.53+406.16X-39.42X2;与单株粒数、穗重、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 9**、-0.9949**和-0.981 6**;穗位以上叶面积(X)与产量(y)呈直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154.44+0.308 6X,r=0.961 3**;节间长度与穗重、穗粒数、百粒重呈负相关,穗粗、重量与之呈正相关.每公顷产量13 500kg时,适宜群体密度为6.69万~8.75万株/hm2,单株穗位以上叶面积为3 406.2~4 765.7 cm2,单株地上根条数达到35~46条.  相似文献   

19.
优质早籼水稻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优质早籼水稻品种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程度及其对产量的通径作用,结果表明,单株粒重与其他8个调查性状间除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其中与每穗粒数,穗长分别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准。每穗粒数对单株粒重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结实率和每株穗数。结实率对产量的作用明显地受到环境的影响。穗长和着粒密度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效应为效大的负值,但通过每穗粒数而对产量产生强大的间接正效应。在优质早籼  相似文献   

20.
对宜优99的产量(y)及其产量构成因素(x)的分析表明:产量(y)与每公顷的有效穗数(x1)和每穗总粒数(x2)及千粒重(x4)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x3)呈显著正相关;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p)和贡献率(rp)由大到小均依次为每公顷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产量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1 097.8+43.95x1+62.4x2+113.1x3+335.1x4。提出了以提高每公顷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为重点的该组合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