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农业网络信息资源难以快速有效获取的现实情况,阐述了农业信息个性化服务的内涵,剖析农业网络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的特殊性,提出了符合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及农业信息用户特点的个性化服务模式,以期对推动农业信息服务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学科服务形式,具有主动参与的特点,是一种在已有基础上的服务创新,它不仅仅是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高校图书馆的一种先进办馆理念和新型服务运行机制。本文以茶文化为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茶文化渗透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的高校图书馆学科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入手,阐明了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找出了新时期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人才培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高校图书馆学科人才培养发展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热区的宏观经济环境对热带农业有着直接影响,热带作物产业的发展壮大与其密不可分。对近年来广西热区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发展对策,为广西热区的热带农业发展提供思路,进而促进广西热区热带农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大多为粗放型,无论是对图书馆中馆藏资料的管理还是对图书馆职能服务的管理粒度均不够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的人性化也相对欠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传统茶文化中蕴藏的人本思想与和谐思想,将其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优化中,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改善提供指导,对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为高校师生提供更为人性化与精细化的读者服务。  相似文献   

5.
茶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特性,因此茶文化可以赋予茶叶制品很强的市场差异性。茶企在产品的营销推广和市场口碑打造中,需要依托文化单位的文献资源,来全面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对图书馆给茶企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行研究,便能与茶企的营销需求相联系。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路径为:图书馆在人员往来中掌握茶企的营销需求、图书馆基于现有茶文化资源进行信息整理、图书馆依托专业人员来承接茶企外包任务、利益共享机制下实现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是大学生学习的另一个课堂,图书馆发挥着传播知识、信息交流的重要功能。在新时期下,图书馆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加强建设,满足读者的需求,在高校图书馆内开设茶艺室就是图书馆改革的新思路。在高校图书馆内开设茶艺室,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使图书馆提高了精神内涵,增添了文化气息。而在当今,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各种社会风气影响着大学生的品质培养。在高校开设茶艺室,不仅传播了我国的茶文化,也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开设茶艺室的意义,以及我国高校开设茶艺室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茶文化在高校图书馆活动中的价值体现开始被人们认可。高校图书馆活动不仅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也能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掌握的知识,促进学生综合全面成长,因此,学生必须不断了解茶文化和高校图书馆活动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相关活动。本文首先,分析茶文化融入高校图书馆活动具有的特征;其次,讲述茶文化融入高校图书馆活动中的意义和影响;最后,阐述茶文化融入高校图书馆活动的策略,希望为茶文化发展和传承提供一系列参考意见,也能不断增加高校图书馆活动的有效性,从而促进高校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8.
结合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而言,寻找到合适的服务定位,制定完善而全面的服务机制,融入和应用具体的文化元素,就成为这个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活动实现最佳效果的本质所在。以传统茶文化元素为切入视角,从而打造极具影响力的图书馆创新服务机制。本文拟从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具体背景分析入手,结合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创新要求,通过融入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从而探究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过程中传统茶文化的具体运用思路。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流通服务机制方面的创新,并从多个方面探讨了服务机制创新的具体措施。探讨了现代化文献信息服务,以提升农业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效益。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素养。在优秀传统茶文化视角下,加强高职图书馆纸质资源管理,不仅能使图书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也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体验。本文将分析茶文化视角下更新高职图书馆纸质资源管理模式的优势,并讲述茶文化视角下高职图书馆纸质资源管理原则,还会阐述茶文化视角下高职图书馆纸质资源管理模式,期望为图书馆纸质资源管理模式更新提供系列性参考意见,并有效促进图书馆纸质资源管理科学化和合理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改良利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阐述了国内外对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研究利用现状。热带、亚热带种质引种到温带要进行种质鉴定,通过混合选择或与温带种质互导改良以及轮回选择等途径,可筛选出更多抗病虫、耐旱、耐瘠薄、优良农艺性状等有利基因。  相似文献   

12.
自1989年以来对S901等19份热带、亚热带玉米材料,先后进行温带(河南安阳)、热带(海南岛)种植鉴定,结果表明:(1)供试的19份材料中仅筛选出S901、S902、S903、S905等材料,其主要农艺性状均表现相对稳定、一致,生理生化代谢,对光周期反应不敏感。并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能够在温带地区种植利用,并可以直接应用于玉米遗传育种研究。(2)S904、S906、S908、S909、S910等材料在主要农艺性状上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生理生化代谢失调,多数植物学、生物学性状发生改变,稳定性、一致性差,对光周期反应十分敏感。抗病性、适应性差。不适应在温带地区种植,更不能直接用作育种材料。只可以间接利用其个别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3.
徐国良  曾晓辉 《热带作物学报》2021,42(10):3025-3032
通过对九连山保护区蕨类植物的补充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43科93属265种(含种下等级),物种组成较丰富,其丰富度指数在江西省的8个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中排第2位;(2)该区蕨类植物中优势科、属明显,优势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凤尾蕨属、卷柏属、铁角蕨属;(3)在科、属级别的分布区类型中,热带性质成分占绝对优势,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55.81%和69.89%,在种的地理成分上,以东亚成分占主导地位(占47.9%),热带性质次之(占34.9%);(4)该区的R/T值显示该区蕨类植物区系处于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区;聚类分析显示,与江西马头山自然保护区、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关系最密切,在中国蕨类植物地理分区中属于华东区。  相似文献   

14.
概述博客的概念、图书馆博客的分类及特点,阐述在高校图书馆建立博客的必要性,介绍博客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将博客与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紧密联系起来,以彰显图书馆的价值和目标。  相似文献   

15.
玉米引入热带种质对倒伏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一批热带、亚热带玉米育种材料与沈阳地区常用自交系5003、Mo17^Ht和丹340等进行杂交再回交,将其后代进行测交.结果表明:不是所有的热带、亚热带种质都能改善自交系的倒伏性:来源不同的热带、亚热带种质对改善自交系倒伏性效果不同;同一组合内由于热带血缘所占比例不同,倒伏率的改良效果不同;同一热带、亚热带种质对不同自交系的改良效果不同,就本试验而言,对亚热带地区种质改良Reid血缘种质较好,低纬度地区种质改良旅大红骨类群自交系为宜。  相似文献   

16.
对影响我国热区主要蔬菜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安全相关因素与现状进行调研,获取基础数据与有关信息。对比分析国内不同生产区质量安全存在的差异与差距,研究我国热区蔬菜从生产至市场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评价方法,提出建立我国热区蔬菜质量安全评价体系方案。  相似文献   

17.
云南蔗区自然气候特点与生态区划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系统分析了云南甘蔗产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特点。根据作物生态区划的基本原理,以温度为一级指标,年降雨量、干燥度及农业意义为二级指标,将云南蔗区划为6个生态类型蔗区,即:北热带湿润区、北热带半湿润区、南亚热带湿润区、南亚热带半湿润区、中亚热带湿润区、中亚热带半湿润区,为云南甘蔗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热带、南亚热带作物是我国农业产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国内生活需求和保障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全国、各省主要热带作物及2012年我国进口最大的2个热带作物的生产、贸易情况,为热作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2011年,我国热作面积排前三的是广西、广东和云南;热作总产值排前三的是广东、广西和云南;热作进出口占农产品进出口的比重偏高,特别是进口比重偏高,容易导致我国物资安全,特别是战略物资安全。2012年,国内天然橡胶市场量增价跌;我国积极推动油棕生产技术研发,努力挖掘油料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9.
介绍热带亚热带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评价情况,阐明作为园林植物的果树品种资源应具备的特性及应用功能。根据资源评价结果,筛选出适用于园林绿化的热带亚热带果树品种资源,并提出热带亚热带果树品种资源作为园林植物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