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促进苷元型异黄酮的开发和利用,采用光谱学手段研究大豆素/染料木素与大豆分离蛋白之间的作用机制.荧光和紫外光谱表明,大豆素/染料木素会使大豆分离蛋白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疏水性增强,造成蛋白质结构改变.大豆素/染料木素对大豆分离蛋白的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主要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和氢键,结合位点数为1;红外光谱表明,大豆素/染料...  相似文献   

2.
大豆异黄酮是一类主要存在于大豆籽粒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在食品、药物、禽畜饲料加工中具有重要价值.随着食品添加剂、抗菌药物的发展,大豆异黄酮抑菌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大豆异黄酮可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的活性,影响细菌和真菌DNA的复制与合成、蛋白质的合成,还可通过破坏菌体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来抑制菌体呼吸进而达到抑菌效果.该...  相似文献   

3.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孙军明  常汝镇 《大豆科学》1995,14(2):160-166
  相似文献   

4.
大豆异黄酮含量与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中的重要成分,具有广泛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检测了黑龙江省野生和栽培大豆252份种质资源的总异黄酮、大豆苷、染料木苷含量,同时检测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析了大豆异黄酮与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种质异黄酮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大豆总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也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脂肪含量呈不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13  
杨茂区  陈伟  冯磊 《大豆科学》2006,25(3):320-324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中的一类具有广泛营养学价值和健康保护作用的多酚化合物,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作为一种植物性雌激素,具有类雌激素和抗雌激素双重作用,并且在抗肿瘤、预防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以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流行病学和实验数据的有力支持.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的相关研究报道进行了分析整理,同时对大豆异黄酮的结构、代谢以及发展前景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大豆异黄酮提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异黄酮是一类从大豆中分离提取出的具有多酚结构的混合物,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可以对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抗氧化作用;它具有一般意义上抗肿瘤、预防骨质疏松、缓解更年期综合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作用。随着人们对大豆异黄酮生理活性的深入研究,大豆异黄酮的需求量日益加大,本文介绍了现阶段国内外在大豆异黄酮提取方向的研究进展,希望为我国大豆异黄酮提取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大豆异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芹 《大豆科学》2007,26(2):276-279
研究大豆异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的基础上,确定乙醇-水体系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乙醇浓度80%,液料比(溶剂∶原料)24∶1,提取温度50℃.对异黄酮分别进行清除自由基和抑菌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有良好的清除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的能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米根霉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孙丽艳  崔洪斌  赵琪 《大豆科技》2006,(3):17-20,23
纳豆菌1号(BJC—1)是一株高产大豆异黄酮糖苷转化酶的菌株。本实验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筛选出该菌的最佳产酶条件为:2%的葡萄糖为碳源;2%的大豆蛋白胨为氮源;发酵液pH值维持在7.0-7.5之间;装液量为2L;接种量为6%;发酵温度34℃;转速180r/min;发酵时间为32h。其产酶的最高酶活可达127.60IU。Ca^2+、Mg^2+对产酶有促进作用;Cu^2+、Fe^3+对产酶有抑制作用;K^+、Zn^+对产酶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超声波提取大豆异黄酮   总被引:97,自引:0,他引:97  
利用超声波提取脱脂豆粕中的大豆异黄酮,并与加热回流的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声波法提取大豆异黄酮具有省时、节能、提取率高等优点,提取一次,30min所得大豆异黄酮的提取率比加热回流法提取120min的提取率高约46%,与加热回流提取二次,240min的提取率一致.  相似文献   

10.
从大豆提取大豆异黄酮糖甙,再将其部分水解成其甙元,研究其体外抗氧化能力.用T-AOC方法测定化学模拟体系中的总抗氧化能力,用八木变法测定过氧化脂质(LOOH)含量,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红细胞溶血和肝线粒体膨胀程度.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甙元的体外总抗氧化能力较强,可抑制血浆及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减少红细胞溶血和减轻肝线粒体膨胀程度.说明大豆异黄酮甙元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崔力剑  黄芸  詹文红  窦玉红  魏春娥 《大豆科学》2007,26(4):588-590,596
以大豆及其发酵制品--淡豆豉为试验对象,总黄酮含量为指标,染料木素为对照品,利用染料木素与氢氧化钠产生反应,在271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豆豉中总异黄酮的含量.大豆与淡豆豉中总异黄酮的含量分别为4.784 mg/g、9.884 mg/g,结果表明发酵处理使淡豆豉中总异黄酮相对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李菊艳  任继秋  姚文秋 《大豆科学》2006,25(3):336-338,335
通过对3个品种施用微量元素,测定其对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及对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分析了对产量构成性状与异黄酮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异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微量元素的配合使用效果在3个品种上均比对照好;在产量构成性状方面,绥农10、绥农14的株高普遍降低,而施用B、Zn、Mo及配施使合丰43增高大于5%;单株结荚数:绥农10和绥农14增加较明显;百粒重:绥农10增加较明显;单株重:三个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绥农14经方差分析差异达到5%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三个品种,不同产量性状均与异黄酮含量无显著的正相关,且多数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地理环境对大豆种子中异黄酮积累的影响趋势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以7个异黄酮含量显著不同的大豆品种或品系分别在7个地区种植,利用HPLC技术分析所收种子中的异黄酮含量。以期获得种子中的异黄酮积累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在7个地区中各品种异黄酮平均含量显著不同,山西最高(2492.3μg/g),湖北最低(763.4μg/g)。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其变异系数也不同,吉林3号变异系数最高(49.4%);张家口黑豆最低(33.5%)。7个大豆品种异黄酮含量与纬度和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与经度呈负相关,且与纬度的相关程度最高,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经度和海拔高度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另外,各品种与各地区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且与平均气温的相关程度最高(r=-0.879**)  相似文献   

14.
大豆异黄酮提取条件和大豆蛋白质分离工艺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以豆粕为原料,以总大豆异黄酮为目标产物,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用乙醇提取大豆异黄酮的较优条件,70%(V/V)乙醇,固液比(豆粕:溶剂)1:10(W/V),70℃下提取3次,每次回流时间1.5h.在室温下,采用盐析和等电点沉淀工艺分离除去提取液中的大豆蛋白质.试验表明,pH值在4.1±0.1下,加入3.0%(m/v)的ZnCl2,大豆蛋白质的分离除去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烯效唑在大豆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通过对大豆喷施烯效唑的研究表明:于大豆初花期喷50-300mg/L的烯效唑可降低株高,促进茎杆粗壮,增加根容,提高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和光合强度,加快灌浆速度,增加单朱有效粒数和百粒重,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其中150mg/L的烯效唑效果优于其它处理,增产显著,达21.66%。  相似文献   

16.
在人工接种江苏大豆花叶病毒(SMV)SA株系条件下,研究了SMV对19个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9个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感病品种在苗期接种SA后,除根瘤数外其余8个性状均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受SMV影响的程度从大至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叶面积、根瘤重、茎叶干重、根干重、种子褐斑粒率、株高、百粒重。抗病品种9个性状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感病品种在苗期与花期分别接种SA后,褐斑粒率、百粒重、单株粒重有极显著差异,早期感染SMV其危害大于中后期感染.  相似文献   

17.
王志新 《大豆科学》2005,24(2):112-115
试验表明,不同地点对大豆化学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对脂肪的影响最大,达到了显著水平(F=3.16*),但是对蛋白质和蛋脂总量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所设置的地点之间相距较近,环境条件差异较小造成的.同一品种不同地点间和不同品种同一地点间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表明,蛋脂总量的稳定性大于蛋白质,脂肪的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18.
大豆施用有机肥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韩秉进  陈渊  赵殿臣 《大豆科学》2001,20(4):305-308
通过化肥 农肥不同用量试验得出 ,大豆产量对土壤的依存率为 74 .9% - 88.6%。施用农肥后明显降低了大豆产量对土壤的依赖程度。单施农肥增产 2 2 .3% - 33.6% ,在施化肥基础上施农肥 ,增产 12 .7% - 17.7%。肥料对大豆的增产作用 ,主要是增加了植株的荚数和粒数  相似文献   

19.
大豆异黄酮含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中豆27(♀)×九农20(♂)重组自交系的异黄酮含量.结果显示重组自交系间异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分析了异黄酮含量同主要农艺性状和化学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总异黄酮含量与蛋白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脂肪总合量、分枝数、单株产量、总荚数、主茎荚数和分枝荚数呈现负相关,其中与蛋白含量和蛋白脂肪总合量相关都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同株高、主茎节数和百粒重呈正相关趋势,并进一步估算了各异黄酮的含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系数.  相似文献   

20.
窄行密植对高产春大豆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建新  李劲松 《大豆科学》2007,26(4):500-505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黑农41在两种密度(45万株/hm^2、60万株/hm^2)分别在三种行距(20cm、30 cm、40 cm)下对大豆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行距条件下,高密度明显降低单位面积根系干重,主要是外环(1/4行距-1/2行距)深层根量减少,地上部生长受抑制,根冠比明显增大,根系伤流量和根系还原力明显降低;在相同密度下,合理株行距配置增加单位面积根干重,主要增加外环根量,进而促进地上部生长,降低根冠比,提高根系伤流量和根系还原力;较窄的行距使高密度大豆根系在水平方向分布趋于均匀,并增加外环深层根量。密度对根系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株行距配置。产量为5063.90 kg/hm^2,R5期根系干重为220.0 g/m^2,外环根干重占总根干重19%,20~50 cm深层根干重占总干重32.1%,根冠比0.17;R4期单位面积根系伤流量为15.98g/m^2.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