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土壤发根瘤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的Ri质粒上的T-DNA导入植物体后表现出种种的形态和生理特征。本文介绍通过Ri质粒产生的甘薯(Ipomoea batatas,2n=90)和甘薯近缘野生种毛果野牵牛(I.trichocarpa,2n=30不能与甘薯杂交)的性状转化  相似文献   

2.
徐香玲  高晶 《大豆科学》1997,16(1):6-11
以Ti质粒为介导,将pKT54B7C5质粒上的B,t,k-δ内毒素蛋白基因导入东北大豆“黑农37”、“黑农39”等品种。采用多种外植体和感染方法,从胚轴和子叶节诱导出丛生芽与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3.
Ti质粒介导的B、t、k-δ内毒素蛋白基因转化大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以Ti质粒为介导,将pKT54B7C5质粒上的B、t、k-δ内毒素蛋白基因导入东北大豆“黑农37”、“黑农39”等品种。采用多种外植体和感染方法,从胚轴和子叶节诱导出丛生芽与再生植株。经卡那霉素筛选和冠瘿碱检测,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导入大豆基因组中。共获得81株再生植株,其中成活30株,仅3株结7个荚,得到7粒种子。PCR检测和DNA分子杂交,鉴定这7株再生植株呈阳性反应,证明外源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7粒种子均已萌发,植株生长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4.
5.
PEG介导BT基因转化大豆原生质体获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南相日  卫志明 《大豆科学》1998,17(4):326-330
通过PEG法净B.T(Bacillas tharingiensis CryIAc)毒蛋白基因导入到大豆主栽品种黑农35,黑农37,合丰25和合丰35的原生质体中,经30ml/L潮霉素筛选,选择有抗性的愈伤组织进行分化,获得了三棵再生植株,移栽后全部成活,对移栽后植株的总DNA进行PCR分析,均显阳性。对PCR阳性植株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B.T毒蛋白基因已整合到大豆细菌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6.
通过农杆菌介导、电击、花粉管通道与微注射及基因枪等方法进行的大豆遗传转化研究分别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有的已获得表达目的基因的转基因后代材料,但各种转化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转化频率偏低的问题。本文综述大豆遗传转化研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向大豆导入几丁质酶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24  
徐香玲  邹联沛 《大豆科学》1999,18(2):101-107
以根癌农杆菌的Ti质粒为介导,将抗真菌病的几丁质酶基因,导入默经江省栽培大豆一东农37号,吉林28号等14个品种。从子叶节和下胚轴诱导出丛生芽,并再生植株,经PCR和DNA分子杂交检测,经PCR和DNA分子杂交检测的113株大豆幼苗中,有7株呈阳性反应,证明几丁质酶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8.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Bt(cryIA)基因导入大豆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周思军  李希臣  刘昭军  刘丽艳  杨庆凯 《大豆科学》2001,20(3):157-162,F003
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系统成功地将Bt基因(cryIA)导入大豆,从发芽5-7天的大豆无菌苗切取子叶节外植体,经农杆菌感染和共培养后,在选择培养基上4周左右出现抗性不定芽,将不定芽转移到芽伸长培养基上,4-6周后再生苗长至2.5-3cm高,再将再生苗切下转入生根培养基,2周左右生根,生根后的再生植株经逐步锻炼移入盆中,所有植株均能正常开花结英,在移栽成活的8株T0植株中有7株PCR检测呈阳性反应;在7个T1株系中有4个株系存在PCR阳性植株,取4个稳定遗传的T1代株系内的阳性植株的叶片提取DNA,用地高辛标记的Bt基因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4个株系均呈现阳性,证明Bt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大豆的基因组内并能传递给后代。  相似文献   

9.
利用PCR技术扩增含有hrpZpsta基因的克隆载体pMD18-T-hrpZpsta,以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为基础,将PCR产物插入到此植物表达载体中.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法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导入大豆品种吉农28中,选用筛选条件为100mg·L-1的卡那霉素选择培养基培养,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  相似文献   

10.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植株整体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整体转化法主要以植物的分生组织和生殖器官作为外源基因导人的受体,通过真空渗透法、浸蘸法及注射法等方法使农杆菌与受体材料接触,以完成可遗传细胞的转化,通过抗生素筛选和分子检测鉴定转基因植株后代.以大豆幼苗的顶端生长点和叶腋生长点为靶点,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整体转化法--注射法进行转录因子DREB1C基因的遗传转化,最终获得6株T0代PCR阳性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9.2%.T1代植株的PCR、Southern blot和RT-PCR鉴定结果表明获得1株阳性植侏,DREB1C基因以单拷贝形式整合于大豆基因组中,在200 mmol·L-1NaCl胁迫条件下在转录水平得到成功表达.该方法克服了大豆组织培养再生难、转化率低的缺点,是一种高频、简单、快捷的非组培遗传转化途径.  相似文献   

11.
向大豆导入深黄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深黄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导入到栽培大豆吉育43,黑农36,黑农37等品种。采用多种外植体和感染方法,从子叶节和胚轴诱导出丛生芽与再生植株,经过在含50mg/L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连续筛选,获得一批转基因植株。经PCR检测和DNA分子杂交分子,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2.
野生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孙永吉  刘玉芝 《大豆科学》1991,10(3):212-216
通过对800余份野生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接种鉴定,总结出适合于野生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的鉴定方法。筛选出植株抗病材料2份,中抗材料11份,其余的材料都表现中等以上的感病。植株抗性与种籽传病率有一定关系但不呈正相关,选出5份种籽传病率稳定表现为零的材料。没有发现能抗大豆花叶病毒东北三个株系的材料。探讨了野生条件下不发或很少发生花叶病毒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几丁质酶基因转入马铃薯品种东农303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马铃薯极早熟品种东农 30 3的试管薯为外植体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成功地将几丁质酶(PBch)基因导入马铃薯中。薯块培养基MS +1mg LNAA +2mg LZT ,共培养 3d后 ,转到含卡那霉素 5 0mg L ,头孢噻肟钠 2 0 0mg L的相同的培养基 ,待抗性芽长到 1~ 2cm时 ,转入含卡那霉素75mg L的生根培养基进行生根筛选。对获得的 4株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及PCR Southern杂交检测 ,有 3株呈阳性 ,转化率为 3 2 %。  相似文献   

14.
王桂玲  黄永芬 《大豆科学》2005,24(2):150-153
胆碱磷酸转移酶基因(cpt)是磷脂合成代谢途径上一个关键的酶基因,其基因产物是磷脂酰胆碱(PC),PC做为主要膜脂与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的抗寒性有密切关系.本实验用花粉管通道法将质粒PRDH401(含35S-35S-AMV-cpt-NOST)导入五个黑龙江常见栽培大豆品种中,对D1代植株进行卡那霉素抗性筛选、低温筛选和PCR检测,初步筛选到转化植株.  相似文献   

15.
转ipt基因大豆感染SMV1号的生理特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丽君  汪清胤 《大豆科学》1999,18(3):213-217
本文对黑龙江省推广的三个大豆品种及它的ipt基因株系F4,采用生化技术酶联免疫检测技术(ELISA)研究了病毒病侵染条件下,转基因植株的生化特性变化及内源激素含量及其人平衡状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MV1号诱导条件下,转基因大豆细胞中MDA含量减少,SOD酶活性较强,转7SL-ipt基因的大豆,内源激素IPA,IAA,GA含量明显增加,而转8SL-ipt基因的大豆,则通过内源激素IAA,ABA含  相似文献   

16.
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对大豆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三个大豆品种的无菌苗子叶节为受体,以PSY为目的基因,应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对大豆进行了遗传转化,经子叶节丛生芽诱导、茎伸长培养、生根培养和潮霉素选择培养,获得了完整的抗性再生苗,经PCR和PCR-Southern分析鉴定,初步证明外源基因PSY已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并对影响遗传转化的因子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春大豆种子劣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唐善德  黄敏珍 《大豆科学》1994,13(3):230-236
用不同地理来源的9个春大豆品种,进行了两年春,秋两季播种,及播期与收获时期试验,研究种子劣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春大豆种子的劣变,收获前劣变起主导作用,高温高湿气候影响种子发育则为主要原因。收获前种子劣变并非真菌感染所致。播季间,播期间及收获时间不同,种子劣变差异显著,春播提早播种及秋播是获得高活力种子的途径。收获后种子劣变与贮藏条件有关,高温高湿加速劣变。干燥,密闭贮藏能减轻种子劣变速度,短期贮藏(9个月以内)减轻效果不显著,随贮藏时间延长(12个月以上)则干燥贮藏显著减缓种子劣变。本文同时对种子劣变过程与生产高质量种子以及抗性遗传育种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