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水稻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而粒重又是水稻产量的构成因子。揭示水稻粒重的遗传规律,对于粮食产量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现阶段水稻粒重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粒重的影响因素和遗传特点,以及粒重相关数量性状位点(QTL)的定位克隆和在分子育种上的应用,并提出了该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从育种角度展望我国水稻的增产潜力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5  
农业生产和作物育种的历史表明,凡在育种上有所突破,就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一次飞跃。如杂交玉米和高粱、矮秆水稻和小麦的育成和应用,都在世界范围内大幅度地提高了这些作物的产量。我国的水稻育种,已有两次突破,第一次是60年代初矮化育种的成功,把水稻产量提高了20%~30%;第二次是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水稻产量又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增长了20%左右。当前,我国的水稻育种正在酝酿着第三次突破,即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在近期内,具有更强大杂种优势的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就能培育成功,其产量潜力要比现行的杂交水稻高15%~20%。水稻育种更高层次的发展是通过生物技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1995年我们在野生稻中发现了两个重要基因位点,每一基因位点可对杂交稻再贡献20%的产量,现在正开始进入这方面的研究,将常规育种手段与分子育种技术结合起来,利用水稻的远缘杂种优势,预期在下世纪初将会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3.
水稻产量随着株型的改善而提高,其叶片形态是影响株型的主要因素。对水稻叶片构成及其功能、叶片形态的生理效应以及遗传机制等方面做出概括性的描述,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轮回选择法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隐性核不育材料(IR36ms)作为中介亲本,开展水稻轮回选择工作,即通过轮回性或周期性的杂交与选择来打破基因的不良连锁,使影响水稻产量的数量性状基因从不理想的遗传背景上转移到一个好的遗传背景上来,从而实现控制数量性状的优良基因的累加,将水稻的超高产育种和群体改良迈出新的一步,从根本改变目前常规水稻育种徘徊不前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高光效株型和生理育种是水稻分子育种的一大方向.虽然,水稻干物质产量的90%~95%来自光合作用.但其光能利用率却只有1.5%~2.0%.而理论上,水稻理想的光能利用率应达到3.0%~5.0%.因此.通过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来增加产量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也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本文综述了水稻高光效分子育种的原理和主要途径及水稻高光效遗传育种研究的国内外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优质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是我国主要农作物,同时也是广东省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我国加入WTO ,粮食市场进一步放开,广东省优质水稻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谷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力推广种植产值高、效益好的优质水稻,对广东省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将起到重要作用。一、广东省优质水稻生产现状1.水稻育种由追求产量向产量、质量、抗性并重转变在常规优质水稻育种方面,广东一直都走在前面。尤其是近几年,优质品种选育成效显著,育种方向逐渐由过去的高产育种向产量、质量、抗性并重转变。2002年参加广东省常规稻…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世界上其他水稻生产国家的育种现状,以期为我国水稻育种提供参考。国外水稻育种不仅着力于产量育种,更注重于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优质稻米品质育种以及适宜于不良环境的抗性和耐逆水稻品种的育种。  相似文献   

8.
水稻分蘖角度是创新水稻株型研究的关键因素之一,有关分蘖角度的研究一直是水稻高产栽培、育种及生理生态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水稻分蘖角度的遗传控制和有关环境生态因子、营养条件以及激素等对分蘖角度的影响,为杂种优势利用和株型改良相结合的高产水稻育种目标提供理论线索。  相似文献   

9.
我国籼型杂交水稻育种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本文是在全面总结“八五”期间我国三系杂交水稻育种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籼型杂交水稻育种在产量上出现徘徊的原因,并针对在恢复系选育上存在的遗传组成基本相同,亲缘关系近,双亲遗传差异小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0.
水稻理想株型的遗传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20世纪50年代矮源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和70年代杂种优势的利用使水稻产量实现了两次飞跃。近年来,虽然水稻产量徘徊不前,但基于理想株型的综合设计让水稻产量的新突破成为可能。本文从水稻根、茎、叶、穗、分蘖等几部分的遗传进展综述了水稻理想株型的设计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