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棉花"两无"栽培操作问题及克服办法(二)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棉花“两无”栽培即棉花无土基质育苗和无载体裸苗移栽技术,据2004-2005年80多个县点的示范,出现一些操作问题,解决办法如下。1倒苗或翘根主要原因:播种沟过浅、覆盖基质少、播种后未进行镇压、出苗过快均可引起倒苗或翘根。克服办法:发现倒苗或翘根,应立即加盖基质厚3cm;播种沟深应达到3cm,覆盖基质后镇压,按此要求操作,可以避免倒苗或翘根问题。2苗床密度过大主要原因:一是没有按照行距10cm×株距3cm划行;二是播种量大,种子粒数太多;三是出苗后没有及时疏苗,形成高脚苗或线苗。克服办法:一是按照行距10cm×株距3cm划行;二是按照株距播种,…  相似文献   

2.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明不同机插方式下水稻适用穗型和适宜栽插规格,阐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大、中和小穗型各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钵苗机插(行距33cm)、行距30cm毯苗机插和行距25cm毯苗机插3种机插方式(记为A、B、C),研究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形成和穗部性状的影响。钵苗机插设置3种株距,分别为12cm、14cm和16cm(记为1、2、3),2种行距毯苗机插设置5种株距,分别为10cm、11.7cm、13.3cm、14.8cm、16cm(记为1、2、3、4、5)。研究结果表明:1)钵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产量呈先增后减,以A2最高;中、小穗型品种产量呈递减趋势,以A1最高。毯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先增后减,以B4最高,C方式呈递增趋势,以C5最高;中穗型品种B和C方式产量均呈先增后减,分别以B3和C4最高;小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递减趋势,以B1最高,C方式呈先增后减,以C2最高。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产量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增产幅度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2种行距毯苗机插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高于C方式;中穗型品种株距为10cm、11.7cm、13.3cm,B方式产量高,而株距为14.8cm、16cm,C方式产量高;小穗型品种除株距为10cm外,C方式较B方式具有增产优势。2)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增加,群体颖花量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不一。同一密度下,不同机插方式间单位面积穗数相当,钵苗机插每穗粒数显著高于毯苗机插,每穗粒数增幅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B方式单位面积穗数少于C方式,而每穗粒数则相反。3)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呈增加趋势,一、二次枝梗数比值和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值呈减少趋势。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高于毯苗机插。因此,钵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适当降低密度,充分发挥大穗优势,提高群体颖花量而高产;中、小穗型品种宜采用高密度栽插,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毯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适当增加株距,依靠扩大穗型而高产;中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配置中等密度,协调穗粒结构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小穗型宜采用行距25cm,适当减少株距,通过显著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适宜四川丘陵山区大豆生产的株行距配置,以结荚习性不同的两个大豆品种南夏豆25和南农99-6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株行距配置下的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密度为25万株·hm-2时,相同株距下行距配置的变化对主茎高度和重心高度影响不明显,株距从8 cm扩大到10 cm有利于抑制植株主茎高度的增加.重心高度/主茎高度表现为品种间差异显著而不同株行距配置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其主要受品种遗传特性调控.不同株行距配置对主茎节数无显著影响,但通过改变植株高度影响了主茎的平均节间长度;株距从8 cm扩大到10 cm有利于基部节间粗度的增加,基部节间的长粗比受行距和株距配置的共同调控.宽窄行有利于大豆单株粒数的增加,且在平均行距为40 cm时表现更为明显,并有利于大豆百粒重的增加,品种南豆25的表现更为明显.株距8 cm、宽窄行60 cm+40 cm的配置下大豆单株产量显著高于株距10 cm、等行距40 cm,植株分布均匀更有利于个体生产潜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2012年在江苏沿淮稻区开展了基质毯苗机插密度效应试验。结果表明,行距从30cm缩小到25cm、株距从14cm减小到12cm,或丛苗数从3苗增加到6苗,对提高机插水稻有效穗数、实收产量无显著作用;机插稻确保足穗和高产的主要途径不是通过减小行株距、增加丛苗数等措施增加基本苗数,关键在于促进大田早发、增加分蘖成穗率。  相似文献   

5.
在豫东地区进行麦棉套种和麦后移栽条件下棉花统一密度、不同行距的试验,以探讨简化栽培并适用于机械收获的植棉模式.结果表明:麦套棉行距76 cm、株距19.5 cm,种植密度6.75万株·hm-2;麦后移栽棉行距76 cm、株距17.5 cm,种植密度7.50万株·hm-2;这两种种植模式下产量高,是较为理想的机采棉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合丰45和红丰11为材料,设计6个不同的群体分布,株距(cm)×垄上行距(cm)分别为:8×8,8×10,8×12,10×8,10×10和10×12进行田间试验.采用LSD法比较分析群体分布对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分布显著影响合丰45和红丰11的产量及其性状;合丰45的补偿效应值大于红丰11,红丰11的密度效应值则高于合丰45;补偿效应值和密度效应值均受群体分布影响;8 cm株距时,2个品种的产量与行距呈线性回归关系,10 cm株距时,2个品种的产量与行距表现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回归关系;株型的差异导致产量极值出现在不同的群体分布水平上,具体表现为合丰45和红丰11分别在10 cm×10 cm和8 cm×12 cm群体分布时产量最大.  相似文献   

7.
甘蔗间种玉米试验设3个处理:宽窄行模式,宽窄行140cm、80cm,玉米双行间种在宽行墒面上;1.1 m等行距模式,采用隔一间一,玉米双行间种在甘蔗行间;1.1 m等行距模式单种甘蔗为对照。结果表明,甘蔗间种玉米等行距和宽窄行两种模式,均能提高甘蔗产量,等行距模式增幅达19.2%,宽窄行模式增幅达11.5%,等行距模式玉米产量为376.5kg/667m2,宽窄行模式玉米产量为338.9 kg/667m2;在0.3~0.5m株距密度下,随着玉米株距的增加,玉米产量增加,玉米密度与甘蔗产量之间没有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选用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和杂交籼稻三种不同类类型水稻品种,分别设置钵苗机插株距12、14、16、18 cm四种不同移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常规粳稻以株距12 cm产量最高,为671.9 kg/667 m~2;杂交粳稻以株距18 cm产量最高,为737.0 kg/667 m~2;杂交籼稻以株距14 cm产量最高,为681.4 kg/667 m~2。目前钵苗机插方式十分有利于中、大穗型杂交粳稻或杂交籼稻高产或超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北疆机采棉品种新陆早74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株行距配置,达到优化机采棉种植模式、提高产量及改善品质的目的。在3种行距配置下,设置不同株距,分别为1膜3行缩株距模式(行距76 cm,株距5.7 cm)和2种1膜6行模式[行距68 cm+8 cm,株距10.0 cm;行距66 cm+10 cm,株距10.0 cm(常规对照)],比较棉花生长发育进程、“三桃”(伏前桃、伏桃和秋桃)比例、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新陆早74号在1膜3行缩株距模式下较2种1膜6行模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包括生长发育进程快,伏前桃比例高,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增加,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单位面积铃数增多,籽棉产量显著增加。可见,在1膜3行缩株距模式下,新陆早74号主要农艺性状符合机械化采收要求,单株结铃数多且铃重较高,因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标杂 A1 是集高产、优质、抗病虫诸多性状于一体杂交棉 ,经过两年的示范种植和邻近县市的经验 ,总结出了一套和常规棉花品种套种的栽培模式 ,2 0 0 3年在全市示范种植 3.3hm2 ,平均单产1 830 kg。1种植模式。有两种种植模式 :一是采用幅宽 1 4 5cm地膜 ,中间种 1行标杂 A1 ,株距 30 cm,每公顷保苗 2 .38万株 ;两边各种当地早熟品种 1行 ,株距1 5 cm,行距 5 0 cm,膜间距 40 cm,每公顷保苗 9.5 2万株 ;二是采用幅宽 1 4 5 cm地膜 ,边行种植 1行标杂 A1 ,株距 30 cm,公顷 2 .5 1万株 ,在距标杂 A1 5 0cm处种两行当地早熟品种 ,行距 33cm,株距…  相似文献   

11.
试验采用1.4 m宽膜,一膜四行种植,设置5个不同行距配置的边行内移种植模式(即窄行行距分别为10、20、25、28和30 cm,宽行行距分别为60 cm和50 cm,株距均为10 cm),研究不同配置的边行与内行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边行内移后,边行距膜边距离在10 cm以上的三个处理,边行与内行的单株结铃数无明显差异,边行距膜边距离小于10cm的两个处理,边行的单株结铃数较内行少1.1~1.4个;各处理相互间内行的单株结铃数无明显差异,铃重和衣分亦无显著差异。试验表明边行内移技术可显著提高边行与内行的棉苗均匀度,增强边行棉株的抗逆生产能力,增加棉花产量。边行距膜边距离在10 cm以上的三个处理较边行距膜边距离小于10 cm的两个处理增产籽棉750 kg/hm~2左右。建议生产实际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棉花边行内移技术。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大垄双行栽培示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不同熟期的马铃薯品种,通过连续3年对马铃薯大小垄栽培示范对比,显示出马铃薯大垄栽培较传统的小垄栽培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示范结果表明:采用90 cm的大垄且垄上种植2行,行距30 cm,株距30~35 cm,较采用65 cm小垄、株距24 cm的栽培方式均表现出增产。尽管不同年份条件下马铃薯大垄栽培的增产率不同,但最低增产都达到了10%以上,而且比较效益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移栽株距对隆回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烤烟的移栽密度已成为影响烟叶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2012年度,以移栽株距为45 cm、行距110 cm和目前推广的移栽株距为50 cm、行距110 cm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处理组的综合表现优于对照组:产值比对照提高5.15%,低次等烟降低了0.13%;烟株生长前期和中期,处理组的根密集层密度较对照组分别大3 cm和1 cm,在生长后期,处理的烟株较对照茎高高17 cm,茎围大4 cm。表明株距为45 cm、行距为110 cm的移栽密度适宜在邵阳隆回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4.
研究石河子垦区早熟棉两种株行距配置喷施脱叶剂后棉花产量及脱叶效果的差异性,为新陆早70号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以早熟棉新陆早7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一膜三行单行缩株(行距76 cm,株距5.7 cm)与一膜六行宽窄行距(行距66 cm和10 cm,株距10.0 cm)两种株行距配置模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其产量表现及脱叶效果.结果 表明:喷施脱叶剂后,单行缩株距模式较宽窄行距模式的单株果枝数、单铃重、单位面积总铃数均增加,衣分率提高0.3个百分点,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显著增加;在脱叶效果上吐絮率和脱叶率提高、悬叶率和枯叶率降低.新陆早70号在石河子垦区采用单行缩距模式有利于提高脱叶效果和产量,适宜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杂交棉栽培最佳株行距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潜  李景龙 《作物研究》1999,13(4):28-29
1997~1998 年,利用湘杂棉2号进行了2 年2 点的不同株行距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棉栽培在株距为40 cm ,行距为100 cm ,密度为每公顷2.5 万株时,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梨树农场现有水稻面积1.2万公顷,多属盐碱地。近年来,水稻公顷产量一直徘徊在8500─9000kg左右。自1994年以来,通过对比试验,总结出大小垅双行栽培技术是本场水稻增产的新途径。大垅行距50cm,小垅行距30cm,株距均为6─8穴/m,每穴3─5株基本苗。1大小垅双行栽培的优点1.1具有省工、省力、省钱的特点,由于单位面积插秧数减少,公顷保苗要比常规栽培减少10─20万株,因而提高了插秧工效,节省了开支。1.2由于省种省苗,秧本田比例由常规栽培的1:IOO增力D到1:120。1.3有利于发挥水稻边行优势,棵棵是地头,穴穴是边行,从而使…  相似文献   

17.
于滨  马力 《中国马铃薯》2008,22(2):101-102
以脱毒马铃薯克新18号原原种为材料,在网棚内做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行距66cm,株距20cm的密度,最适合该品种的个体生长,单株粒数最多,10g以上原原种占的比例最大;行距66cm,株距17cm的密度,最适合该品种的群体生长,原原种粒数产量可达最高。  相似文献   

18.
双膜植棉技术在新疆石河子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石河子特早熟棉区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但春季倒春寒和大风天气过程频繁,对棉花适期早播及保全苗影响极大,严重制约本区棉花产量的进一步提升。2004年起,开始试验双膜覆盖技术,通过3年的试验证明,采取双膜覆盖技术,能保全苗和培育壮苗,共推广1.25万hm2,已成为该区一个新兴的主体技术。1行距配置播幅4.2m,采用三膜十二行膜上精量点播,单膜膜宽1.25m,一膜四行棉花,行距配置为(10 60 10)cm,行走行65cm,接行60cm,株距9.5cm,理论株数每公顷29.4万株。底膜上再同时盖两个窄膜,以利增温和后期揭膜,窄膜膜宽40cm,主要覆盖在下膜行距为10cm的两…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适宜南疆冬小麦种植的株行配置模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15 cm×1.7 cm、12.5 cm×2 cm、10 cm×2.5 cm、7.5 cm×3.3 cm、5 cm×5 cm共5个行、株距配置模式下2个穗型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50号)籽粒灌浆特性,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对南疆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行距缩小,多穗型品种新冬22号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先推迟后提前,受快增期灌浆速率的影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先降低后升高,千粒重先降低后增加;大穗型品种新冬50号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间随行距缩小而推迟,受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灌浆速率的影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呈降低趋势,千粒重逐渐降低。随着行距缩小、株距扩大,在未发生倒伏的情况下,两个品种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呈增加趋势。南疆400万株·hm~(-2)种植密度条件下,冬小麦5 cm×5 cm模式为最佳株行配置模式,但多穗型品种存在倒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在5.5×105株·hm-2种植密度下,共设计5种株行距配置,即行距×株距分别为:30 cm×6 cm(A)、(15+30)cm×8 cm(B)、60 cm×3 cm(C)、(15+15+60)cm×6 cm(D)、40 cm×4.5 cm(E),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北疆麦后复播大豆高产,筛选出合理的株行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等行距模式夏大豆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光合速率(Pn)等指标均随着行距的增大株距的减小而减小,即表现为A处理E处理C处理,其中A处理SPAD值、LAI、Pn测定期平均值分别比C处理的高8.89%、19.20%、2.72%;同株距条件下,D处理的SPAD值、LAI、Pn测定期平均值分别比A处理高2.72%、18.73%、7.09%。株距最宽的宽窄行B处理测定期SPAD值、LAI、Pn的平均值均比D处理的要高,而且各处理中B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 628.94 kg·hm-2,较A、C、D、E处理分别增加43.62%、75.69%、25.03%、51.21%,且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说明适当缩行增株构建的株行距配置是提高夏大豆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