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施氮水平下净、套作大豆茎秆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玉/豆"模式下,研究了不同施氨水平和套作条件下大豆的茎秆特征.结果表明:套作大豆主茎高度显著高于净作大豆,而茎粗和主茎节数差异不显著.净、套作大豆各节间长度呈"降-升-降"的趋势,套作大豆最长节间出现在第9节,比净作大豆最长节间节位点低了2节.与净作大豆相比,套作大豆第7节间长度增加最大,为2.2 cm(F=240...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年大田试验,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研究21个玉米品种在净作和套作模式下的产量水平,以产量为7 500 kg/hm~2为界限,将供试玉米品种划分为3个产量类别,通过比较净作高产套作高产与净作高产套作低产两个类别下玉米的形态特征,从品种间形态的变异系数和形态指标与产量相关性,筛选出叶面积、株高、穗上位二叶夹角和穗位高可作为选择套作高产玉米品种的主要形态指标。套作玉米品种叶面积吐丝期为6 415~7 158 cm~2/株,穗上位二叶夹角分别为20°~31°和22°~28°,株高为259~280 cm,穗位高为94.5~113.0 cm时,可获得较高的套作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随着杂交棉品种的推广应用,棉花生产出现了新的"双改",即改密植为稀植、改宽窄行为等行.因此,为棉地套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棉地套作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西南地区3个常用大豆品种为材料,比较净作和套作条件对大豆籽粒发育及后熟过程中异黄酮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成熟期按总异黄酮积累速率可分为初始积累期和快速积累期;受田间小气候影响,套作条件下大豆较晚进入快速积累期;田间采收时,贡选1号品种净作总异黄酮含量极显著高于套作,南豆16和贡秋豆3号净作与套作之间差异不显著。3个品种籽粒后熟期套作条件下总异黄酮的积累量均极显著高于净作,总异黄酮含量套作均显著高于净作;后熟期不同品种异黄酮各组分及总异黄酮的积累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发现净套作对3个大豆品种的异黄酮积累动态及总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品种间籽粒异黄酮的积累对种植条件的反应不同。相对净作而言,后熟过程更利于套作大豆籽粒异黄酮的进一步积累。  相似文献   

5.
在净作和"玉/豆"套作条件下,研究钼肥拌种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净作条件下大豆叶片的叶绿素Chl(a+b)含量、单株有效荚数、荚粒数、百粒重及产量均显著低于套作,而Chla/b值、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则高于套作;钼肥拌种提高了大豆叶片Chl(a+b)含量、Chla/b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有效荚数和产量。在净作条件下,上述指标均以2.0g·kg-1处理最高,其次为1.0g·kg-1,其中2.0g·kg-1处理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单株有效荚数及产量分别较对照高36.14%、27.32%和37.25%。套作条件下,上述光合指标均以1.0g·kg-1处理最高,其次为2.0g·kg-1,其中1.0g·kg-1处理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单株有效荚数及产量分别较对照高34.46%、68.00%和84.85%。可见,钼肥拌种可提高大豆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套作模式中钼肥对大豆产量的贡献大于净作,且套作模式中钼肥的最适拌种浓度低于净作。  相似文献   

6.
为加快高产、高抗晚疫病的国审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5号"的推广应用,进一步降低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成本,本试验在高海拔地区(1 880 m)对标准原种(≥5g)的高效生产进行了初步试验。试验对脱毒原原种以不同的密度进行栽培,统计标准原种的产量及效益。试验结果为:原原种的种植密度每667 m2为32 000株时,标准原种产量及效益最高,分别达14.22万粒和10 220元。试验结果还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低重量标准种薯的比例逐渐增加,尤其是5~15 g的种薯比例增加较大,标准种薯的平均单薯重逐渐降低,以利减少种薯的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7.
选择毕节地区主推品种威芋3号微型薯(大小为每粒11~20 g)开展不同种植密度对一级原种繁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品种和粒级相同的情况下,原原种扩繁一级原种时晚疫病发生轻重与种植密度不相关;每667 m2种植密度从4 500粒增加至6 500粒,各处理间产量不存在显著差异性。综合单位成本、产量、大中薯比例等分析,在选择粒级为每粒11~20 g的原原种进行栽种时,每667 m2种植密度以4 500~5 500粒较适宜。  相似文献   

8.
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了马铃薯原种繁育中培土、密度及追肥对原种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追肥是影响原种产量的主效因子,培土1次、每公顷种植微型薯75000穴、每公顷追施尿素300 kg为最佳繁育技术方案,可实现每公顷产鲜薯35805 kg,效益54697.5元。  相似文献   

9.
于滨  马力 《中国马铃薯》2008,22(2):101-102
以脱毒马铃薯克新18号原原种为材料,在网棚内做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行距66cm,株距20cm的密度,最适合该品种的个体生长,单株粒数最多,10g以上原原种占的比例最大;行距66cm,株距17cm的密度,最适合该品种的群体生长,原原种粒数产量可达最高。  相似文献   

10.
西北灌区西瓜套作大豆高产高效模式群体配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北一熟制灌区当前生产中广泛种植且间套作优势明显的西瓜/大豆套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5年田间试验,对影响该复合群体产量及效益的带幅比、品种、密度及播期4个主要群体配置因子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带幅1.6 m,西瓜、大豆带幅比1.2/0.4模式为西瓜套作大豆最优带幅配置;不同熟期大豆品种套作西瓜,大豆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齐黄36、冀豆12和陇黄2号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带幅1.6 m,西瓜、大豆带幅比1.2/0.4模式下,大豆品种齐黄36适宜密度为15万~18万株·hm-2,适宜播期在5月下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