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应用二化螟性信息素(3种主要组分为Z11-16-Ald,Z13-18-Ald和Z9-16-Ald,剂量为300 μg)对60 hm[sup]2[/sup]早稻田的越冬代和第一代二化螟成虫进行了大面积诱捕,田间采用绿色水盆诱捕器,布设密度为25个/hm[sup]2[/sup]。对照区为24 hm[sup]2[/sup]种植者使用化学农药代替性信息素防治的水稻田,结果表明诱捕区的卵块数比对照区有明显下降,下降率为74.39%;第一代二化螟成虫的发生量较对照区有明显下降,下降率为61.41%;诱捕区田间稻丛的百株枯鞘率、枯心率和白穗率比对照区有明显下降,下降率分别为70.90%、57.01%和44.30%;诱捕区未使用农药,但防治效果好于对照区(平均施药1.24次)。  相似文献   

2.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韭菜青的苗期耐盐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太湖流域强耐盐粳稻地方品种韭菜青的苗期耐盐性遗传机理,配制了韭菜青/IR26籼粳杂交组合,在盐胁迫条件下,运用剥蘖分株法鉴定了P[sub]1[/sub]、P[sub]2[/sub]、F[sub]1[/sub]和F[sub]2[/sub]苗期的盐害级别和根系Na+/K+两个耐盐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在0.8%的NaCl胁迫下,亲本的两个耐盐相关指标有明显的差异,F[sub]1[/sub]均表现出超亲优势,F[sub]2[/sub]呈正态混合分布。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发现韭菜青苗期的盐害级别和根系Na[sup]+[/sup]/K[sup]+[/sup]均由2对主效基因控制,并存在多基因修饰。盐害级别的主基因遗传率仅为16.10%,而根系Na[sup]+[/sup]/K[sup]+[/sup]的主基因遗传率高达50.78%,两个指标的主基因加多基因共同解释的遗传率都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稻瘟病菌群体分布及优势小种的毒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对2000~2002年江苏省5大稻区采集的342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3年累计出现7群30个小种,其中ZG1为优势小种,3年的频率分别为65.00%、56.90%和60.38%,ZB群和ZC群生理小种也是重要的小种类型,有较高的出现频率。用130个ZG1小种的菌株对日本13个已知抗性基因品种进行毒力测定,出现42种类型毒力,其中30.77%的ZG1小种的菌株同时对品种新2号(Pita-k[sup]s[/sup],Pi-sh)、K1(Pi-ta)、Pi-4号(Pi-ta[sup]2[/sup],Pi-sh)致病,为优势毒力类型, 表明品种新2号(Pita-ks,Pi-sh)、K1(Pi-ta)、Pi-4号(Pi-ta[sup]2[/sup],Pi-sh)与江苏省稻瘟病菌有较高的适合度。品种K3(Pi-k[sup]h[/sup])在江苏省有较好的抗性,其抗性频率为100%。用两种毒力类型的不同菌株2003-184(ZC[sub]5[/sub])和 2003-14-1(ZG[sub]1[/sub]) 混合接种13个日本已知抗性基因品种后,发现对上述两个单个菌株表现抗病的K3(Pi-k[sup]h[/sup])品种表现为感病,提示不同毒力的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菌株毒力的改变可能是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覆草旱作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及节水效应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为减小南方季节性干旱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于2003年在江西省余江县进行了水稻覆盖旱作的田间试验。大田条件下对比研究了裸地旱作、稻草覆盖旱作和常规水作下水稻大田生长期内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常规水作处理的灌溉水总量分别是裸地旱作和稻草覆盖旱作灌水量的2.42 和3.31倍。旱作处理下水稻的淹水时间明显减少,只有常规淹水处理的1/10左右。由于淹水时间的减少,水分渗漏量和田面蒸发损失也大大降低。旱作条件下,稻草覆盖旱作的水稻分蘖数、叶面积、根系生长明显优于裸地旱作。覆盖旱作产量最高可达6 747 kg/hm2,接近于常规水作对照的6 811.5 kg/hm2,两者无显著差异。而裸地旱作处理的水稻产量仅为4 716 kg/ hm2,显著低于常规水作和稻草覆盖旱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为稻草覆盖旱作>裸地旱作>常规水作。  相似文献   

5.
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提供参考。[方法]2010-2014年,在贵州省紫云县不同的村进行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试验栽培。[结果]水稻宽窄行栽培平均产量9 931.5 kg/hm2左右,常用满天星方法栽培的水稻平均产量8 077.8 kg/hm2左右。水稻宽窄栽培比常规栽培增产1 853.4 kg/hm2以上,表现良好。[结论]在山区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应铺开推广实施,以达到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培养试验条件下, 研究了不同剂量苄嘧磺隆(0~750 g/hm[sup]2[/sup])对淹水稻田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和生物化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脂含量)随培养期延长而缓慢减少,与对照相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脂含量)随苄嘧磺隆增加而有所减少。所有处理中异养型细菌(富营养菌和贫营养菌)随培养期延长持续减少,与对照相比土壤中异养型细菌随苄嘧磺隆剂量增加而快速减少,尤其是苄嘧磺隆剂量较大(375和750 g/hm[sup]2[/sup])的土壤中异养型细菌显著减少。土壤电子运输系统/脱氢酶活度在第1周内随培养时间延长持续下降,之后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强。与对照相比,土壤电子运输系统活度也随除草剂苄嘧磺隆施用剂量的升高而下降。第1周内土壤酚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持续增加,之后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少。 与对照相比,土壤酚含量随苄嘧磺隆施用剂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加,尤其是苄嘧磺隆剂量较大(375和750 g/hm[sup]2[/sup])的土壤中酚含量显著增加。在所有处理中,土壤中蛋白质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缓慢减少,但不显著。土壤蛋白质含量随除草剂苄嘧磺隆剂量增加而略微增加,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锌肥用量对水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氮肥、磷肥、钾肥用量一致的基础上,设置4个锌肥施用量在水稻移栽时一次性施用。[结果]30 kg/hm2锌肥用量能提早水稻成熟期2~3 d,对水稻的成熟具有一定的促早熟作用,农艺性状表现最佳,水稻分蘖数明显增多,结实率最高,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产量达8 010 kg/hm2,较对照增产622.5 kg/hm2,增产率8.43%,较60 kg/hm2锌肥施肥量的处理增1 074 kg/hm2,增产15.6%;较45 kg/hm2锌肥施肥量的处理增871.5 kg/hm2,增产12.2%。[结论]过多地施用锌肥会产生毒害作用,导致水稻产量和抗病性降低,因此施用时应根据土壤的缺锌程度适量施用,30 kg/hm2锌肥的施用量是水稻产量最佳用量,同时提高了水稻抗旱、抗倒伏、抗稻瘟病能力,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结实率稳定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分析了1999~2000年中国南方稻区19个区域试验点和5个生产试验点两优培九的结实率和产量。与汕优63相比,两优培九结实率要低4.3~7.5个百分点,但变异系数相近;产量水平及其变异系数则相近。在南京(32[sup]。[/sup]3′N, 118[sup]。[/sup]48′E)5月5~25日播种,两优培九在9月4日之前齐穗,结实率为75%~90%,产量在1 kg/m2以上;播种期推迟至6月14~15日,出穗期将延迟至9月17~21日,结实率比适宜播期的结实率低10~15个百分点。开花受精期5 d日均温平均值在13.7~28.5℃范围内,温度每增加1℃,受精率提高1.9%~10.7%。花粉育性与始花前5 d日均温平均值呈极显著的二次多项式相关。抽穗期适宜日均温(受精率≥90%)和安全日均温(受精率≥75%)分别为26.5℃和22.9℃。结果显示,北纬34[sup]。[/sup]以南地区为两优培九适宜种植区,宜将开花期安排在日均温为26~28℃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盐胁迫浓度和胁迫时的温度对水稻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水培条件下,用5种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20个水稻品种的3~4叶期幼苗进行盐胁迫处理,10 d后考查不同品种单株盐害级别、苗高、茎叶干重和根系Na[sup]+[/sup]/K[sup]+[/sup]含量比等性状。结果表明,0.5%的NaCl胁迫下,品种间的盐害级别和根系Na[sup]+[/sup]/K[sup]+[/sup]含量比差异最大;0.8%的NaCl胁迫下,品种间的相对苗高和相对茎叶干重差异最大。其中韭菜青、农林72、80 85、洞庭晚籼和丁旭稻为强耐盐水稻品种;Pokkali、IR26、小白芒、勐旺谷、明恢63为耐盐或中度耐盐品种。进一步选择8个耐盐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在3种温度条件下进行苗期耐盐性鉴定,发现在相对低温[昼/夜为(23±3)℃/(15±1)℃\]时,水稻生长缓慢,不同品种的盐害级别和根系Na[sup]+[/sup]/K[sup]+[/sup]含量比均较低;在温度较高[昼/夜为(36±1)℃/(26±2)℃\]时,水稻生长加快,不同品种的盐害级别和根系Na[sup]+[/sup]/K[sup]+[/sup]含量比均增高;只有在适温条件[昼/夜为(30±2)℃/(24±2)℃\]下,水稻生长较快,品种间的盐害级别和根系Na[sup]+[/sup]/K[sup]+[/sup]含量比差别最明显。提出在适温条件下,以0.5%或0.8%的NaCl浓度进行水稻品种耐盐性的筛选和耐盐特性的遗传研究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直接播种雨养为主的旱作水稻的硅肥最佳施用量并揭示硅肥增加产量的机制。【方法】以绥粳18为材料进行两年大田试验,设计0、15、30、45、60和75 kg/hm 2的有效硅用量(用Si0、Si15、Si30、Si45、Si60和Si75表示),研究不同硅肥用量对旱作水稻生理指标、干物质转运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施加硅肥显著增加了旱作水稻的产量,二次回归方程分析表明施用有效硅量47.68 kg/hm 2可获得最大理论产量,当有效硅用量为30~47.68 kg/hm 2时,硅肥显著提高了根系活力、叶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协调了茎叶干物质向穗部的转移,延缓了后期叶片的衰老,每穗粒数提高了23.62%~24.63%,千粒重提高了8.94%~10.08%,优化了穗粒结构进而增产38.42%~110.20%;有效硅施用量为47.68~75 kg/hm 2时,生育后期加快了茎叶干物质向穗部转移,加速了叶片衰老,不利于籽粒的持续性灌浆,影响了每平方米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影响产量。【结论】对于绥粳18而言,适宜吉林省中部地区旱作水稻高产高效的最佳有效硅肥施用量为30~47.68 kg/hm 2。  相似文献   

11.
We investigated how upland and paddy japonica rice responded to phosphorous(P) fertilizer under two cultivation methods.The upland rice Zhonghan 3 and the paddy rice Yangfujing 8 were both grown under moist cultivation(MC,control) and bare dry cultivation(DC) with three P levels,low(LP,45 kg/hm2),normal(NP,90 kg/hm2) and high(HP,135 kg/hm2).As P level increased,grain yields of both upland and paddy rice increased under DC.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ain yields between HP and NP for either rice,although upland rice slightly increased and paddy rice slightly decreased in grain yield.Under DC at LP,Zhonghan 3 showed a higher head milled rice rate and better appearance,cooking and eating qualities than at HP or NP.Yangfujing 8 was similar to Zhonghan 3 except that Yangfujing 8 had better appearance quality at NP.Under MC,Zhonghan 3 had a higher head milled rice rate at LP and better cooking and eating qualities at NP.Yangfujing 8 was similar to Zhonghan 3 except in appearance quality.DC improved head milled rice rate and appearance quality of both upland and paddy rice,and cooking and nutrient qualities of paddy rice.Compared with paddy rice,upland rice had better processing,nutrient and eating qualitie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upland and paddy rice respond differently to cultivation method and phosphorus level.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方式下磷素营养对陆稻和水稻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粳型陆稻中旱3号和粳型水稻扬辐粳8号为材料,设置裸地旱作和水作2种种植方式及3个磷素(P2O5  )水平:低磷(LP,45  kg/hm2)、常磷(NP,90  kg/hm2)和高磷(HP,135 kg/hm2),比较了陆稻和水稻米质的差异。旱作条件下,随着施P量的增加,陆稻和水稻产量均随之增加;  水作条件下,HP下陆稻的产量较NP增加,水稻的产量HP较NP减少,但差异均不显著。旱作条件下,中旱3号LP水平下整精米率、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表现较好,扬辐粳8号(NP水平下外观品质表现较好)与中旱3号基本一致;水作条件下,中旱3号LP水平下整精米率较高,NP水平下蒸煮食味品质较好,扬辐粳8号与中旱3号基本一致,但外观品质表现不一。旱作使陆稻和水稻的整精米率提高,外观品质改善,水稻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与水稻相比,陆稻的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较优。表明陆稻和水稻的米质对种植方式和磷素的互作响应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热大99W"序列旱稻新品系农艺特征与抗旱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海南山栏稻原种与水稻常规品种杂交,F2或F3单株再与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杂交,其后代又与雄性不育系再杂交,在四交F6代进行单株选择,F7代进行株系选择,F8代对入选的9个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产量构成分析和抗旱生理指标测验。结果表明其中3个品系具有良好的农蕊性状和较高的产量潜力(产量可超过4500kg/hm^2),同时表现较强的抗旱性。从而获得兼备水稻理想株型和山栏稻抗旱性的丰产旱稻新品系,为进一步培育优良旱稻新品种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对稻作抗旱育种的技术路线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水稻和陆稻籽粒灌浆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应用Richards方程对水作和旱作水稻与陆稻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研究两种稻灌浆特性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水作相比,水稻旱作穗数和粒重明显降低,产量下降;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灌浆速率降低,活跃灌浆期缩短,强势粒和中势粒的起始生长势减弱,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延迟,强、弱势粒进入灌浆盛期的间距缩短,从而影响弱势粒的灌浆,强、弱势粒灌浆速率的差异增大,最终导致粒重和结实率降低。陆稻旱作与水作相比,除活跃灌浆期略有缩短以及强、弱势粒进入灌浆盛期的间隔略有延长外,整体上灌浆过程变化不大。与水稻相比,陆稻在两种水分条件下灌浆过程和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差异较小,表现为籽粒灌浆的起始生长势特别是强、中粒位势的起始生长势低,灌浆前、中期灌浆较强,强、中势籽粒对同化物的激烈竞争使弱势粒灌浆变差,籽粒灌浆期短,特别是灌浆后期持续时间短,导致结实率和粒重低,最终影响产量。旱作条件下,水稻与陆稻相比,籽粒灌浆速率较小,活跃灌浆期较长,强、弱势粒灌浆呈现明显的异步性。  相似文献   

15.
在氮、磷、钾肥用量处于最佳施肥量,土壤有效锌含量1.0-1.5 mg/kg试验条件下,水稻增施锌肥后,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穗长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产量明显提高,以施硫酸锌22.5 kg/hm^2的处理最高,平均比不施锌处理增产12.7%。不同类型土壤表现一致,但潮土施锌增产幅度明显高于水稻土,且以成穗数增加为主,水稻土处理每穗粒数明显高于潮土处理。通过回归分析,水稻适宜施锌量为21.5-23.0 kg/hm^2,产量可达9 300-9 800 kg/hm^2。水稻土壤有效锌临界值指标1.48 mg/kg。  相似文献   

16.
旱稻田苗后杂草化学防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1998年采用不同量的20%敌稗乳油和56%二甲四氯钠盐粉剂混合喷施防除旱稻田中已出苗的杂草。通过分析不同处理杂草防除率、产量及影响产量指标,得出对旱稻田苗后杂草经济、安全、有效的用药范围,即20%敌稗乳油7.5~11.5 kg/hm2,与56%二甲四氯钠盐粉剂0.25~0.75 kg/hm2混合,对水750~900 kg/hm2,在稻苗2~6叶期进行茎叶喷施。它可以达到或超过人工除草效果,对稻株安全,并对稻株有增粗、抗倒伏作用。在安全用药量的范围内,不同用药量对旱稻株高、分蘖数、穗长、穗粒数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在开花灌浆期对三个水、陆稻品种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结果发现,叶片中自由水含量较高的湘粳2号(粳型水稻)在复水后细胞膜透性仍然较高,束缚水含量下降,平均减产幅度最小,表现出明显的耐旱特性。而湘中籼3号(籼型水稻)的表现相反,是不耐旱品种。陆稻品种奉爱的抗旱性明显较强,但产量较低,有待进一步改良。  相似文献   

18.
不同旱稻品种产量与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旱稻品种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与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旱稻育种与栽培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10个参试旱稻品种(系)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旱稻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在不同性状间差异较大,尤其在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等高产育种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吉林省旱稻主栽品种粒数因子较为重要,贡献率为40.428%,并以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的分量值较高,而产量的提高应进一步提高株高,同时提高有效穗。因此,在旱稻高产育种中,应适度增加材料的株高和选择多穗的材料,可增加选育材料的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地区双季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系统地了解不同施肥制度下各生育期氨挥发损失的程度及规律,采用密闭室法对南方红壤地区双季稻田的氨挥发进行了监测。不同施肥制度下氨挥发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施肥后1~3 d内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1周后无明显排放。氨挥发速率随施N量增加而增加。早季各处理氨挥发累积量基肥时为1.6~3.6 kg/hm2,分蘖肥时为58~18.2 kg/hm2;而晚季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时的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4.5~7.9、12.3~26.8和1.4~2.4 kg/hm2,早、晚季氨挥发总累积量分别占其施N量的4.5%~15.3%和16.9%~32.8%。相对于不施肥处理,尿素的施用促进氨挥发,而在等氮施用量下,缺P处理通过氨挥发损失的N量较多,较高水平的秸秆和绿肥施用也会增加氨挥发量。此外,氨挥发与田面水NH4+ N浓度及水层pH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气候条件也显著影响氨挥发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