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绿茶和白茶中茶多酚提取工艺,采用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绿茶中的茶多酚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温度60℃、料液比为1:50 g/mL、乙醇浓度70%、超声时间110 min,提取率为19.68%;白茶中的茶多酚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温度70℃、料液比为1:60 g/mL、乙醇浓度80%、超声时间90 min,提取率12.07%.对羟基自由基的IC50值为:绿茶76.76μg/mL、白茶101.29μg/mL、Vc 145.17μg/mL;对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绿茶47.53μg/mL、白茶69.55μg/mL、Vc 156.12μg/mL.两种茶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且绿茶强于白茶.  相似文献   

2.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鱼腥草总黄酮超声-微波辅助提取最佳工艺条件,并采用清除 DPPH·和·OH 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 41%,料液比(g∶mL)1∶40,超声 功率 200 W,超声温度 50 ℃,超声时间 40 min,微波功率 260 W,微波时间 40 s。该工艺条件下,鱼腥草总黄酮提取 率为 5.65%,与模型预测值相符。说明超声-微波辅助提取鱼腥草总黄酮的工艺稳定可靠。鱼腥草总黄酮对 DPPH·和·OH 的清除率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均明显高于同浓度的 BHT 溶液。说明鱼腥草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试验以福建山苦瓜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山苦瓜中的总黄酮,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确定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超声时间和超声温度的三个较优水平,再通过L9(34)正交试验进一步得到苦瓜中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组合为:1:10的料液比(g/mL)、80%的乙醇体积分数、30min的超声时间和40℃的超声温度。在此条件下平均提取率为1.192%(mg/g)。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大麻叶总黄酮提取工艺并评估大麻叶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和乙醇体积分数为影响因素,总黄酮浸提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提取工艺。采用FRAP总抗氧化能力测定试验、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以及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对总黄酮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提取大麻叶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0%、料液比1∶20(g/m L)、提取时间2.0 h、提取温度70℃。在该最优提取条件下,大麻叶总黄酮浸提量为14.28 mg/g。抗氧化试验表明,大麻叶总黄酮的总抗氧化能力相当于1.288 mmol/L Fe SO4,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IC50=3.7μg/m L)低于VC的清除能力(IC50=2.3μg/m L),而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力相当于0.391 mmol/L的Trolox。该工艺提取大麻叶得到的总黄酮含量较高,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可为未来大麻叶总黄酮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木奶果果皮多酚水浴振荡辅助提取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木奶果果皮多酚的水浴振荡辅助乙醇提取工艺,并以V_C为对照,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工艺条件,提取时间63 min、提取温度65℃、乙醇浓度66%、液料比42∶1(m L/g),木奶果果皮多酚提取量为31.2 mg/g,与模型预测值31.0 mg/g相近,最佳工艺实用性强。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木奶果果皮多酚对于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2.3、2.35、0.141 mg/m L,最高清除率分别为90.6%、99.1%和61.9%,说明木奶果果皮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醇回流法提取苎麻根中黄酮类物质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醇回流提取法提取苎麻根中黄酮。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pH值对苎麻根中黄酮类物质提取收率的影响,并以正交试验优化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苎麻根中黄酮类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70%,料液比为1∶7,提取时间为60 min,提取温度为90℃,pH值为7.0。  相似文献   

7.
微波辅助萃取党参中黄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党参中黄酮微波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出微波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温度,萃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微波萃取党参黄酮的最佳工艺件为:70%乙醇,料液比为1:20,于70℃萃取10min,其中乙醇浓度和萃取温度对结果有显著影响。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测定党参中黄酮含量为2.87%。  相似文献   

8.
以黄果茄(Solanum xanthocarpum)果实为试材,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法,对绿原酸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通过调整乙醇水溶液体积浓度、液体与物料的比值、超声时间、超声温度等4组单因素实验的数值及结果,优化出拟定的绿原酸提取工艺参数,即乙醇溶液浓度、液料比值、超声时间、超声温度分别为65%、50 m L/g、40 min、60℃。在上述单因素优化结果基础上,进一步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终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提取工艺参数为64.7%的乙醇浓度、55.8 m L/g的液料比值、56.0℃下超声40.5 min,黄果茄绿原酸提取率最佳,为6.81%。黄果茄果中的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相应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erylhydrazy, DPPH)和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二氢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分别为55.7 mg/L和20.1 mg/L。  相似文献   

9.
以单枞茶为实验材料,研究复合酶解辅助乙醇提取茶多酚的工艺条件,考察酶解温度、酶添加量、酶解pH、酶解时间、乙醇质量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8个单因素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酶解温度60℃、酶添加量3.5%、酶解pH4.8的条件下酶解预处理3 h后,在乙醇质量分数为60%、提取温度为70℃、料液比为1︰50的条件下提取1.5 h,茶多酚的提取率达25.82%,与传统水提法相比,茶多酚提取率提高了69.87%。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中华苦卖菜总黄酮的超声波提取工艺。方法以总黄酮含量为指标,采用超声波提取方法分别考察了料液比、乙醇浓度、超声时间和超声温度对总含量的影响。结果超声提取中华苦卖菜总黄酮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为料液比为1:50,乙醇体积分数为70%,超声温度45℃,超声时间50 min。结论采用超声波提取技术提取中华苦卖菜总黄酮,具有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可较好地用于中华苦卖菜总黄酮的提取。  相似文献   

11.
光照作为重要外源信号因子参与调控乌龙茶品质特征形成。为了系统研究不同光照时间的日光萎凋对乌龙茶风味组分的影响,以铁观音鲜叶为供试材料,分析测定 5 个不同时间(0、15、30、60、120 min)日光萎凋处理制成铁观音毛茶的儿茶素、香气组分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积累和儿茶素降解与日光萎凋时间延长不存在持续线性正相关关系,适度日光萎凋有利于促进清香型铁观音品质特征形成;与日光萎凋20 min 处理相比,日光萎凋 15 min 处理制成铁观音毛茶中呈花果香气味的 α-法呢烯和橙花叔醇的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 4.4%和 6.8%,与全程无光萎凋处理相比,日光萎凋 15 min 和 30 min 处理的毛茶非酯型和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降低明显,下降幅度分别达到 7.26%~19.77%和 14.36%~30.09%,日光萎凋 60 min 和 120 min 叶片过度光胁迫产生红褐变,毛茶综合品质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12.
由于异源多倍体物种的进化时间久远,难以知晓确切的二倍体亲本,现在推测的自然界现存二倍体种又经历过独立的演化,因此,通过特定的实验方法从天然的异源多倍体物种中剥离出特定染色体组并重建异源多倍体的基本种,将为研究异源多倍化过程中祖先基因组的遗传与互作提供独特的材料。现已通过不同的杂交策略,从异源六倍体普通小麦和异源四倍体种甘蓝型油菜中成功重建它们的一个基本种。例如以人工合成的芸薹属异源六倍体(如埃塞俄比亚芥与白菜杂交的AA.BBCC)为桥梁,其中的C染色体组被选择性的丢失后产生的芥菜型油菜(AA.BB)与埃塞俄比亚芥杂交形成的杂种(BBAC)自交后便可重建黑芥(BB)祖先种;将四倍体与二倍体种之一杂交后形成的同源异源六倍体(如AAAACC)连续自交,使处于同源四倍体状态的染色体组(A)快速丢失而重建另一个二倍体基本种(CC)。  相似文献   

13.
以’新球蜜荔’和’大丁香’2个荔枝品种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利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新球蜜荔’和’大丁香’接种在TD(MS+0.1 mg/L NAA+0.5 mg/L TDZ+0.1 g/L肌醇+0.4 g/L水解乳蛋白(LH)+100 m L/L椰汁+60 g/L蔗糖+10 g/L琼脂)培养基(XQTD和DDXTD)与’新球蜜荔’接种在TX(MS+0.1 mg/L NAA+5 mg/L ZT+0.1 g/L肌醇+0.4 g/L水解乳蛋白(LH)+100 ml/L椰汁+60 g/L蔗糖+10 g/L琼脂)培养基(XQTX)上各培养物体胚发生过程中细胞学变化。结果显示:XQTD从6 d开始变褐,9 d时观察到球状凸起,石蜡切片中观察到球形胚结构,12~21 d时观察到球形胚、心形胚和鱼雷形胚等不同形态体胚;而DDXTD从9 d开始逐渐变褐,15~21 d时石蜡切片中能看到少量的球形胚和心形胚。XQTX在第12 d时观察到有完整原形成层的球形胚,21 d时石蜡切片中观察到子叶形胚。2个荔枝品种的体胚发生过程中都观察到内起源和外起源两种起源方式,体胚发生均为单细胞起源,都经历了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和子叶形胚等相似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4.
In an effort to more accurately define the mechanism of cell death and to establish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requirements for the marine meroterpenoid alkaloids thiaplidiaquinones A and B, we have evaluated not only the natural products but also dioxothiazine regioisomers and two precursor quinones in a range of bioassays. While the natural products were found to be weak inducers of ROS in Jurkat cells, the dioxothiazine regioisomer of thiaplidiaquinone A and a synthetic precursor to thiaplidiaquinone B were found to be moderately potent inducers. Intriguingly, and in contrast to previous reports, the mechanism of Jurkat cell death (necrosis vs. apoptosis) was found to be dependent upon the positioning of one of the geranyl sidechains in the compounds with thiaplidiaquinone A and its dioxothiazine regioisomer causing death dominantly by necrosis, while thiaplidiaquinone B and its dioxothiazine isomer caused cell death via apoptosis. The dioxothiazine regioisomer of thiaplidiaquinone A exhibited more potent in vitro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against human tumor cells, with NCI sub-panel selectivity towards melanoma cell lines. The non-natural dioxothiazine regioisomers were also more active in antiplasmodial and anti-farnesyltransferase assays than their natural product counterparts.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natural product total synthesis can play in not only helping understand the structural basis of biological activity of natural products, but also the discovery of new bioactive scaffolds.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湖北省花生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的分布和产毒特征,从罗田、红安、钟祥、襄阳四个典型花生种植区采集土壤样品40份,并进行黄曲霉菌分离、鉴定和产毒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不同花生种植区共分离鉴定到黄曲霉菌51株,土壤中黄曲霉菌落数为127.5cfu/g。不同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钟祥土壤中黄曲霉菌落数最高,罗田最低;鉴定获得黄曲霉菌株中产毒菌株占96%,产毒量范围0~227.81μg/L,不产毒菌株占4%;产毒菌株分为只产AFB_1、产AFB_1+AFB_2、产AFB_1+AFB_2+AFG_1和产AFB_1+AFB_2+AFG_1+AFG_2毒素4种类型,其中以产AFB_1+AFB_2的菌株占比最高,为65%;不同种植区黄曲霉菌株产毒力研究发现,钟祥每克土壤中黄曲霉菌产AFB_1的量最高,达11 679.70μg/L。本研究可为湖北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稻草不同覆盖厚度对甘薯产量和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鄢铮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3):433-437
研究稻草不同覆盖厚度对甘薯产量和氮代谢的影响,并探讨甘薯产量、叶片氮含量与代谢相关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旨在筛选出适合甘薯栽培的最佳覆盖方式,为甘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各覆盖处理的产量高低顺序为:"草2+土">"草4+土">"草">对照;(2)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处理的甘薯产量与叶片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硝酸还原酶(NR)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全氮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各项指标认为,"草2+土"可用作甘薯栽培上适宜的覆盖方式,氮代谢相关指标可作为判断甘薯长势与产量高低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植物细胞全能性被认为是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外植体,受创伤刺激诱导器官再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可形成完整植株,实现无性繁殖。外植体再生高度依赖发育和环境信号。本文概述了外植体对创伤信号的感知和重编程启动、芽和根器官发生过程中的外源激素平衡和基因表达、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分子调控和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等内容,特别概述了外植体再生重编程过程中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进展,旨在为获得高效的再生体系、提高遗传转化效率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在红壤区,土壤钾素缺乏严重限制了烟草的需钾能力和品质提升。本研究以稻草源的生物炭为切入点,分别 在水稻土和旱地红壤上设不施钾肥(CK)、化学钾肥(FK)、60%化学钾肥配施 40%的稻草钾肥(60% FK+40% SK)、 60%化学钾肥配施 40%的生物炭钾肥(60% FK+40% BK)等 4 个处理,分析烤烟产量和烟叶钾素含量以及土壤速效钾 含量。结果表明,与 CK 和 FK 相比,60% FK+40% SK 和 60% FK+40% BK 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烟叶产量和烟叶钾含量, 且水稻土明显高于旱地红壤。在所有处理中,均呈现出 60% FK+40% BK 处理的增幅最高。与 CK 相比,水稻土上 60% FK+40% BK、60% FK+40% SK 和 FK 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 48.43%、40.88%和 11.95%,旱地红壤上的增 幅分别为 29.63%、22.96%和 20.00%。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烟叶钾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通过拟合方程发现,盆栽试验条件下,水稻土和旱地红壤的速效钾含量增加 10 mg/kg,烟叶钾含量可以增加 0.12%,但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在红壤地区,施用稻草源的生物炭可以替代 40%的化学钾肥,且可以保证烟叶产量和提高烟叶钾含量。  相似文献   

19.
番茄花萼一直伴随果实的生长、发育及成熟,是花和果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包被在花的最外层,对花蕾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本试验以29份不同品种、不同果型的番茄为材料,对其花萼的发育过程、形态指标、相关性及主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萼片形态发育过程为闭合、微展、张开、收合、变形、定形,在番茄果实红熟期,萼片形态基本稳定,主要出现平展、上翘、直立、微合、完合、内卷6种,不同品种的番茄萼片数也有所差异,大多数番茄萼片数为27片;番茄红熟期萼片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萼片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SESA(37.07%)>SET(23.81%)>SEUD(22.96%)>SEW(21.07%)>SEL(20.25%)>SESC(19.58%)>SEC(1.29%);Pearson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番茄果实红熟期萼片的形状主要由SEW决定,而与SEL、SET、SESA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萼片的卷曲度与上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402),而与其它5个性状都无相关关系,说明SEUD、SEC与SEL、SEW、SET、SESA、SESC性状是相对独立的遗传性状;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萼片形状贡献率大小依次为:SEL>SEW>SET>SESA>SESC>SEUD>SEC;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和建立的因子数学模型可知,F1、F2、F3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主因子,说明萼片的性状与萼片长、萼片宽、萼片厚和萼片面积有较为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磷脂酶基因家族在亚麻芥胚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基于454测序技术对亚麻芥花后10d(DAF10)和花后20d(DAF20)的胚中磷脂酶基因家族进行筛选和分析。测序结果表明,DAF10样本和DAF20样本分别获得有效序列521 507个和310 125个,序列长度主要分布在341~560 bp,序列组装分别获得25 398个和23 678个Unigene,Unigene平均长度分别为630 bp和654 bp。在此基础上,筛选两个样本全部Unigene,共获得磷脂酶基因36个,其中属于磷脂酶A1基因4个、磷脂酶A2基因9个、磷脂酶C基因10个、磷脂酶D基因13个。Pathway基因功能注释显示,PLA1的4个候选基因没有注释到任何代谢通路上;PLA2中只有候选基因Unigene19110被成功注释,它在植物中主要参与甘油磷脂代谢途径和醚酯代谢途径。PLC家族中只有4个候选成员Unigene443、Unigene8071、Unigene8213和Unigene7311被成功注释,它们除参与甘油磷脂代谢和醚酯代谢之外,还在肌醇磷酸代谢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而PLD家族中除Unigene18630、Unigene17966和Unigene441没有代谢通路注释信息外,其他的10个成员,也都只在甘油磷脂代谢途径和醚酯代谢途径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