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将野生棉的一些特殊性状通过种间杂交转育到栽培棉上,藉以培育新的优良品种,这是当前棉花育种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棉属野生种中绝大多数的染色体为二倍体,以二倍体野生棉与目前广泛种植的四倍体栽培种——陆地棉杂交,存在着杂交不亲和与杂种不育的困难。而野生棉的夏威夷棉(又称毛  相似文献   

2.
棉属野生种是在长期自然选择下发展起来的物种,具有许多现今的棉花栽培种所没有的,但又为育种家热心寻求的经济性状。所以,棉属种间,特别是栽培种与野生种之间的远缘杂交育种,越来越引起棉花育种家的兴趣。棉属野生种是具有潜在价值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将棉属的某些野生种及亚洲棉所具有的珍贵性状或种质,如高的纤维强力、抗病、抗虫、抗旱、抗低温等性状,通过种间杂交转育于生产上利用的栽培种,这是遗传育种家长期以来的愿望。但由于种间杂交存在不亲和性,一般很难杂交成功,致使种质转育的愿望难以实现。前人及我们的研究(1979)表明,授粉后二天的种间杂交胚珠中,相当一部分已进  相似文献   

4.
棉属包括4个栽培种和35个野生种,这些种之间的杂交,很久以来都受到育种家们的重视。许多人想通过种间杂交来综合某些优良性状,但因常常遇到种间不亲和性特别是杂交后胚和胚乳常常败育等问题而告失败。于是,人们开展了细胞胚胎学的研究。另一方面,棉属具有花器大、易控制授粉以及一铃多籽、易获胚珠的特点,它又成为植物学家们进行胚胎学研究的好材料。特别是50年代以后,人们对棉属种间杂交做了大量的胚胎学研究,并取得一些进展。下面就这一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以花生四大类型栽培种为母本,4个人工合成双二倍体野生种杂种为父本组成16个杂交组合,结果表明:16个组合的花果率和针果率变化范围都很大,显示各组合间杂交亲和力有较大的差异。野生种杂交种中以(Arachis.cardenasii×Arachis.batizocoi)F2为父本与栽培种杂交的亲和力最大;而栽培种类型中以天津豆(普通型)为母本与野生种杂种杂交的亲和力最大;但珍珠豆型与4个野生种杂种之间杂交的亲和力差异最小。16个组合中有许多授粉花不能形成果针而相互间表现不同差异。果针形成正常荚果有4种败育现象。  相似文献   

6.
棉属种间杂交创造新种质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棉属2个栽培种和5个野生种通过杂交—培育—选择—鉴定—繁殖,创造出抗病、抗虫、抗旱、优质纤维、特早熟等9种类型76个各具不同优异性状的新种质系。  相似文献   

7.
棉属野生种质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克服棉属种间杂交困难的方法与技术,利用野生棉与栽培种间杂交,将野生棉的一些有益遗传性状转育到栽培棉中,经鉴定筛选出一批可供棉花育种利用的具有抗病虫,抗旱和纤维品质优良等性状的新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起源于南美的小基因源,因此其遗传变异相对狭窄。但是,人们经常做栽培种与野生种间的杂交,以增加遗传多样性,尤其是在抗病性改良方面。虽然马铃薯野生种的叶片和根系可能具有很多优良的形态和生理特性,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报道极少。  相似文献   

9.
适应当前及21世纪育种需要的印度棉花种质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棉花品种资源较为丰富,具有7000多份栽培种、杂交种及棉属野生种,其数量居世界第三位。其中陆地棉4000份,亚洲棉1700份,海岛棉1700份,非洲棉400份,除了24份棉属野生种外,还有400份特异的多  相似文献   

10.
大豆原产我国,其野生类型(Glycine soja)资源在我国极为丰富,而且分布广。野生大豆蛋白质含量高,有些还具有某些方面的特殊抗逆性。因此,近年来各国十分重视野生大豆在育种中的利用,认为:通过栽培种与野生种的种间杂交,是培育高蛋白质含量或某些抗逆性强的品种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根据前人试验,栽培种与野生种杂交后代,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强烈的倾向野生亲本,很难直接应用于生产。为了解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棉属野生种与栽培棉杂交的效率,尽快转育利用野生资源的有益种质,我们探索出了棉花双芽苗劈接的方法。用做嫁接试验的砧木芽苗为中375,接穗  相似文献   

12.
花生栽培存在高产与不抗病的矛盾,在育种上需要具有高抗和适应强的“基因源”渗入栽培种。可是在育种中却面临着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花生属植物资源,具备这种“基因源”的条件。如何使野生种的抗性基因引入栽培种已为花生育种者所关注。 花生原产于南美洲,本世纪三十年代人们就已开始对花生属植物资源的利用研究.1935年Hull及Caruer以栽培种和A.glabrata杂交,未得到杂种;1946年Gregory报道他试图用花生栽培种与两个野生种(A.Villosalicarpa及A.diogoi)进行种间杂交,也未成功;  相似文献   

13.
花生组内种间杂交亲和性及杂种一代研究/张新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河南农业科学.一1994,(3)一1~4分析了花生野生种A.duranensis、A.batizocoi与栽培种Robut33一1的杂交亲和性和F1的细胞学行为。栽培种是由...  相似文献   

14.
大豆品种间与种间杂种后代农艺性状遗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大豆栽培种×野生种(Glycine max×G. soja)、栽培种×半野生种(G. max×G. gracilis)、栽培种×栽培种(G. max×G. max)三类组合研究了杂种后代性状的遗传规律及育种效果。结果表明,栽培种×野生种及栽培种×半野生种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分离势远远大于栽培种×栽培种。这三类杂交组合出现优良类型的种类不同,栽培种×野生种容易产生高蛋白、极小粒以及多荚多粒中间类型;而栽培种×半野生种是选育出口型小粒豆的理想材料。栽培种×野生种、栽培种×半野生种性状的稳定速度慢,在选择时要适当放宽选择标准,延迟选择世代。建议引用属于有限型栽培种作为克服蔓生性之手段。试验还证实只有利用狭义遗传力和加性方差来计算预期遗传进度,才能使预期遗传进度同实际遗传进度结果趋于吻合。  相似文献   

15.
花生野生种的利用,是科技工作者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这是因为花生野生种具有栽培种所不具有的基因源,如结实率高、蛋白质含量高、抗病虫和适应性强等等。但由于花生栽培种与野生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远,杂交不易成功,因而限制了花生野生资源在花生育种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花生属中花生组与拟直立型组35 个种间杂交组合的杂种胚珠和幼胚的发育状况,其中23 个组合为栽培种(2n= 4x)×拟直立型组野生种(2n= 2x),12 个组合为花生组野生种(2n= 2x)与拟直立型组野生种杂交。所有组合的杂种均在发育过程的某一阶段发生败育,但组合间差异较大,野生种之间杂种胚的发育状况一般好于栽培种与野生种的杂种胚,共观察到3 种不同的败育类型。采用胚珠和幼胚离体培养方法,成功地克服了种间杂交不亲和性,在9 个杂交组合中首次获得杂种一代幼苗,移栽后有5 个组合的杂种植株存活下来,并相继开花。对这些杂种后代的花粉育性、结实性、形态特征及花粉母细胞分裂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证实了杂种的真实性。杂种胚珠和幼胚离体培养的成功,为进一步拓宽远缘杂交的亲本范围和更好地利用宝贵的野生花生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野生大豆G.Soja蛋白质含量很高,并具有某些方面的特殊抗逆性。因此,近年来各国都十分重视野生大豆在育种工作中的利用。认为:通过栽培种与野生种的种间杂交,是培育高蛋白质含量或某些抗逆性强的品种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试验于1991年12月12日至1992年1月10日在海南岛崖城本所野生棉种植园进行。以陆地棉品种中棉12为母本和4个染色体组的10个野生种进行杂交,共10个组合,并以中棉12自交为对照,不辅助任何保铃措施。最后收杂交单铃,统计成铃率、种  相似文献   

19.
花生属由栽培种和定名不完善的野生种所组成。1973年格里戈里(Gregory)根据形态及杂交亲和力将花生属分成7个区系。原形区系包括除栽培种2n=40外,还有另一个四倍体种和至少其他8个二倍体种。据史密特(Smartt)及格里戈里(1967)报道,花生栽培种和原形区系内的种杂交可得到杂种。但与亲缘关系远的种杂交就不成。花生栽培种和花生属其他区系的种进行杂交已有报导,但其他研究单位未重复试验(格里戈里1979—史密特1980)。虽这类杂交障碍重重,而格里戈里等人(1967、1979)却预言,花生区系间  相似文献   

20.
大豆属多年生野生种及栽培种种子蛋白质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分析了5个多年生野生种及栽培种的种子水溶性蛋白。结果表明:各个种基本都有其特征电泳图谱。多年生野生种G.latifolia.G.microphylla及栽培种G.max的种内蛋白质图谱较为一致,而多年生野生种G.falcata,G.tabacinaG.tomentella种内蛋白质图谱则差异较大。种间蛋白质图谱比较表明:多年生野生种G.latifolia,G.micropylla、G.tabacina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其他种间关系较远。野生种G.tomentella与栽培种G.max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