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忠华  陈立云  雷东阳 《作物研究》2009,23(5):318-322,327
介绍了水稻种子休眠及其生物学和生理机制研究概况,着重对种子休眠性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QTL定位和分子机理研究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同时探讨了水稻种子休眠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水稻种子的休眠特性对水稻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并长期影响着水稻的生产。综述了水稻种子休眠的原因及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介绍了水稻休眠基因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对水稻种子休眠特性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包括休眠基因的定位和克隆,休眠特性与其他农艺性状的关系,以及抑制物的存在方式等。  相似文献   

3.
对玉米和水稻种子休眠性QTL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和水稻种子休眠性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表现出了高度的同源性。在玉米第1、3、8染色体上已定位的7个种子休眠性QTL,在与其同源的水稻染色体上均有种子休眠性QTL的分布;在玉米第5、10染色体上已定位的3个种子休眠性QTL,在与其所在染色体区段同源的水稻染色体区段上并未直接发现有种子休眠性QTL分布的报道,但与第5、10染色体其他区段同源的水稻染色体上有种子休眠性QTL被定位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氧水浸种、硝酸钾湿润发芽床、强氯精浸种和加热干燥等几种不同的方法对有休眠现象的水稻种子进行处理,研究其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氧水(H2O2)和强氯精2种处理方法能有效地打破水稻种子的休眠,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明了水稻种子休眠与脱分化的关系,成熟度越低(休眠度愈高),其愈伤组织诱导率越高。在种子收获后立即在55℃高温连续处理4天,强制性打破休眠,能显著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另外,在诱导培养基中附加适量的 ABA(脱落酸)也可明显地提高水稻成熟胚的培养力。这可能与外植体内源激素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以发芽率为评价指标,对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与协青早B(O.sativa sp.Indica Kato.)杂交构建的230个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及其亲本种子的休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ILs群体种子发芽率呈偏态的连续分布,说明东乡野生稻休眠性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群体中11个株系及亲本东乡野生稻具有强休眠性,其中株系BIL216的休眠性最强,用5%H2O2浸种能有效解除强休眠材料的休眠.BIL216可以作为培育强休眠性新品种的优异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7.
休眠性是作物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本研究对31个刚收获的花生品种(系)进行发芽试验,以评价不同品种的休眠特性。结果表明,发芽率和萌发率都可以作为评价种子休眠性的指标。不同品种种子发芽率的变异范围为0~71.11%,20个品种(系)的发芽率低于10.0%,其中,徐9641等6个品种(系)的发芽率为0,表现为较强的休眠性;启海花生的发芽率为71.11%,休眠性较弱。相关分析表明,种子休眠性强弱与荚果、籽仁形状和小叶长度有关,长粒型种子和小叶较长的品种休眠性较强,而与其他农艺性状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34份花生种质休眠性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日晒干燥的34份花生种质进行发芽试验,初步筛选出2份休眠性差别明显的材料即休眠性强的y-1和缺乏休眠性的x-166。次年将这两份材料种植于田间,收获后在遮荫处干燥,进行萌发试验,其休眠性得到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种子贮藏过程活力保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种子贮藏过程中活力的保持问题已成为制约杂交稻种子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种子活力的机理,探索水稻种子贮藏过程活力调控与保持技术是降低杂交稻种子生产与贮藏风险、保证粮食安全的最有效途径。综述了杂交水稻种子储藏过程中活力保持研究的意义和现状,并就杂交水稻种子贮藏中保持活力的技术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国际水稻种子健康专题讨论会,于1987年3月16—20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世界7个国际组织和26个国家及地区的86位科学家。各国科学家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了交流:(l)区域和国家植物检疫体系;(2)水稻种子传播和非种子传播的主要检疫性病虫害;(3)水稻种子健康研究工作在防治种子传播病虫害方面的进展;(4)在以水稻为基础的耕作制度中其他作物种子传播的病虫害;(5)水稻种子生产体系,(6)种子生产和种子技术的进展。会议期间,着重就种子健康测定、种子病虫害研究、种子检疫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