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凤庆素有茶乡之称,是驰名中外"滇红"茶的故乡,是大叶种茶的发源地,是茶马古道重镇之一,是世界茶树和茶文化的重要起源中心,境内的古濮人3200多年前种植遗存的世界最粗大最古老的古茶树——锦秀茶祖和5.6万多亩的古茶园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凤庆"四季如春"的宜茶环境和"高山云雾"的独特地形,孕育了丰富的茶资源,奥妙天然的自然条件勘称"世界一流的宜茶区"。"滇红茶"是冯绍裘先生在抗战时期在凤庆采用凤庆优质大叶种创制定名的,凤庆成为"滇红茶"的诞生地。滇红茶延用至今名扬四海,凤庆被誉为"滇红之乡""中国红茶之都"。  相似文献   

2.
喜欢品茶,更喜欢品茶时那种清幽淡雅或悠长回甘的气氛,于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我走进了素有“东方红茶之都”美称的云南省凤庆县,切身感受茶的神秘.凤庆是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凤庆人的祖先百濮人就种茶以作贡,并将其运用到医药、祭祀、食用之中.《滇海虞衡志》就有“顺宁(凤庆)太平茶,细润似碧螺春,能经三瀹,尤有味也.”的记载,《滇南新语》、《徐霞客游记》记载,早在明代,凤庆就能用手工制造出太平茶、玉皇阁茶,其色、香、味可与龙井茶相媲美.清末,顺宁(凤庆)知府琦璘倡导民间大量种茶,制茶业空前发展,于是,凤庆茶引着幽幽的的茶马古道,源源不断的远销东南亚国家,1938年,“滇红”名茶的诞生,为凤庆赢得了世界滇红之乡的美称,茶叶从此成为凤庆闪光的名片.  相似文献   

3.
茶是高洁清雅之物。生活在云南凤庆新华乡的苗族同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邻居便会从山上采摘来带有露水的茶芽,如果生男孩,则送一芽一叶的一斤鲜茶为厚礼,如果是在市场上出售,就是今年茶价这么高,一斤鲜叶也值  相似文献   

4.
陈开心 《中国茶叶》2014,(11):50-50
冯绍裘是滇红创始人,被称为中国著名的红茶专家。在记载冯绍裘生平事迹的史料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冯绍裘见凤庆茶树成林,凤山大叶茶高达丈余,芽壮叶肥,白毫浓密,品质优异,极适宜制作精品红茶,就用凤山鲜茶精心制成红茶250多克,为云南最早的红茶。茶质优越,香味浓郁,为国内仅见。后试产红茶送到香港茶市,茶界一片叫好,称为上品。云南茶业界大喜,将凤庆红茶命名为‘滇红'"。原来试制著名"滇红"的原料是凤山茶!  相似文献   

5.
百抖茶是云南凤庆独特的传统茶俗,翻开凤庆县志,百抖茶居然也在泛黄的书页上芳香,那是护国军神赵又新将军喜欢百抖茶的真实故事。出生在凤庆县鲁史镇的赵又新将军从小喜欢守在爷爷火塘前,看爷爷泡制百抖茶。普通的茶叶经过土茶罐的烤制,竟会产生一屋子的鲜香,据说还在上小学时,赵又新就能烹制一罐好的百抖茶了。  相似文献   

6.
巩志 《福建茶叶》2004,(4):44-45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明·许然明<茶疏>)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给茶下定义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赵估<大观茶论>赞武夷茶曰:"擅瓯闽之秀气,臻山川之灵禀"为草木之灵品.  相似文献   

7.
越陈越好--普洱茶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记载普洱茶原指以云南普洱县为中心生产、集散的茶叶.以前是销往西蕃之地换取牛羊马匹.时至今日,丝茶之路、茶马古道还静静地留在历史的长河中.近几年,茶叶消费市场在悄悄地变化,喝普洱茶的人多了,批发市场内占多数份额的铁观音、单丛、绿茶的商家也向普洱茶转营了,经营云南普洱茶的铺子越开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茶友们一支、二支甚至上吨的普洱茶往家里收藏.据调查显示,这一现象正在全国各地蔓延,普洱茶的热潮在国内掀起,问起个中原因:一是相中它的保健功效,降血脂、降胆固醇、消脂去油腻、醒酒解渴、促进新陈代谢、美容养颜、排毒减肥、养胃消炎……二是相中它的升值潜力,距今八十多年保存完整的一片约357克的古董茶饼,市值约三万八千元,距今四十多年约357克茶饼市值也一万八千多元,在市场上还未必能出钱就随便买到呢.也正是这些原因,市场上讲述普洱茶的书籍也多了,五花八门,不难从书中翻阅到其中一句"普洱茶越陈越好".茶友口中经常也挂着"普洱茶越陈越好"这话,到底何为"越陈越好"众说纷纭,以下是本人对普洱茶的一些理解,希望与茶友交流,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8.
日本茶起源于中国,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其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形成了综合性的文化。本文分析了日语中"茶"字的读音,并且分析了茶名、茶与人和茶谚等,从而表达茶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日本人传承了中国的茶文化,并且在领会其意义的基础上不断的融入新的内涵,在茶文化中形成经验,在茶文化中体现出智慧。  相似文献   

9.
滇西凤庆,古茶马古道从缅宁(今临沧)至顺宁(今凤庆),跨过澜沧江,从古镇鲁史到魏山.凤庆宜茶自然环境得天独后,属于本部型季风气侯类型的中间地带,年温差少,雨量充沛,是茶叶天然的生长环境.凤庆种茶,历史悠久,2200年前居住在凤庆的濮人,即百濮,就开始种茶.至今沿澜沧江右畔山麓的大寺乡平河至小湾新源等村寨,尚有成排健生于农舍房前屋后或园边地埂的"半野生"型茶树.为摸清全县境内古生茶树资源,丰富茶文化大县建设内涵,云南省凤庆县成立古茶树资源普查组,先后用了4个多月时间,对野生型、栽培型古茶树进行普查.通过普查统计,全县古茶树资源面积56000多亩.  相似文献   

10.
正仿佛是一首歌,仿佛是一幅画,仿佛是都市休闲的快活林。午后的一刻,我在云南凤庆的古茶走廊,与茶一次美丽的相遇。还未走进古茶走廊,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茶韵,沿途绿茶茵茵,树木苍翠,石径幽深,与茶楼浑然一体,互为衬托,相得益彰,尽显古典与现代气质之美。走进古茶走廊,入雕栏之境,傍小桥之侧,闻流水之声,赏古乐之雅,让人觉得仿佛穿越时空,身处其中,感受到一份快乐与悠闲。一阵风吹过,似乎还有一两枝开放的花儿在轻叩窗门,传递着温馨  相似文献   

11.
朱阳 《茶叶》2011,37(2):127-128
四月的天气,是茶的季节,茶香四溢;四月的杭州,是茶的城市,茶事汇聚。中国茶叶博物馆在这宜人的四月里,迎来了建馆二十周年的重要日子。作为馆庆二十周年系列活动重头戏之一,我馆精心准备了茶事雅集盛宴,与广大茶友一起,浸韵在浓浓的茶文化氛围中,共同庆贺茶博20岁的生日。  相似文献   

12.
夏季是茶园病虫害的多发季节.各地茶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茶芽枯病、茶白星病、茶炭疽病、茶饼病、茶假眼小绿叶蝉、茶叶螨类、茶卷叶蛾、茶细蛾、茶毛虫、茶黑毒蛾、茶丽纹象甲、茶黑刺粉虱、茶蚜等.主要病虫害防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3.
梁文涟 《茶叶》2021,47(2):116-126
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曾经有过许多的骄傲与辉煌,中华末茶道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一支永不败谢的鲜花.古人是用什么来碾磨末茶的?这些工具究竟有什么优势?以致在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时代依然宝刀不老?本文对历史上末茶的碾磨工具的发展进化做了一些梳理,旨在让末茶爱好者了解末茶,了解茶磨,从而更加产生对古老中华文化的敬畏与向往,达到对末茶、对茶磨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李仁 《中国茶叶》2005,27(3):7-8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的记载,充分表明了茶的悠久历史.早在三干多年前,我国巴蜀一带已将茶叶作为贡品,而且已有人工栽培的茶园了.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秘藏中有整套茶具,其样式之多,工艺之精美,都是世所仅有的,这不仅为说明我国是茶的发源地提供了实物见证,而且更有力地表明了我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兴盛.  相似文献   

15.
王志强 《福建茶叶》2016,(3):333-334
在中国命运多舛的20世纪30年代,经历过五四时期的文人思想和文风出现了差异。鲁迅的《喝茶》发轫于生活与时事,但论述时则突见机锋,对不合时宜的"清福"和"寄沉痛于幽闲"等进行了针砭时弊的评说。本文就对茶进行概述,并对鲁迅生平之茶事茶文进行探究,从鲁迅小说《喝茶》入手,深度探索鲁迅小说中的茶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5月4~6日,滇红之乡云南省凤庆县举办了首届中国(凤庆)红茶节,重点围绕"茶祀、茶艺、茶会、茶礼、茶贸、茶歌舞"等内容,开展觐拜茶祖、招商引资推介、红茶展览、红茶品鉴评选、采茶制茶体验、茶艺茶道大赛、茶歌征集大赛、"世界滇红之乡"摄影大赛、文艺晚会、商品交易会等共10项活动。  相似文献   

17.
马庆霞 《福建茶叶》2016,(7):331-332
茶,一种神奇的东方饮料,在传入西方世界的过程中,不仅给予了茶的滋味,也融入了他们的文化中.这一点可以从英语独特的"茶"语中得到印证。本文通过概述西方国家的茶文化历史,探讨英语中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18.
唐宋的文人多是通过寄情于茶中,从而体现自己对山水间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茶诗通常又都含有很深刻的哲理,这些哲理在历史时光的洗涤下,展现的是更加深厚的文学色彩。因此,本文将会从唐宋茶诗形成的过程,发展的概况以及品茶中蕴含的哲理等几个方面来研究茶诗词中"茶意象"之审美。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人在散茶冲泡之前,一般都是煮茶吃。现今所谓泡茶,唐代就是煮茶。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晚唐的杨华在《膳夫经手录》写道:"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但仍以陆羽所说的煮茶为主。唐·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所说的煮茶,实际上包括"烧水"和"煮茶"两道工序。先说烧水。《茶经·五之煮》载:"其沸,如鱼目,  相似文献   

20.
明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初六,大旅行家徐霞客从右甸(今昌宁)到顺宁(今凤庆),在龙泉寺食宿二日,有住持以茶招待.住持给徐霞客冲泡的是当时有名的太平寺茶,泡茶用水取自龙泉.徐霞客喝得荡气回肠时,住持又进屋很神秘地从一个红木箱里取出一包东西,放到徐霞客面前,对徐霞客说:"这是另一种茶,叫‘凤山雀舌’,采自云遮雾挡的凤山,前一泡‘太平茶’浓醇而回甘,这一泡‘凤山雀舌’一定让你满嘴留香."两泡茶竟让徐霞客喝出一种留恋来,据说他将担子中的银子拿了些出来,换得一袋茶带在身边,解渴除热,当宝贝一样收藏. 徐霞客从凤庆到云县,曾设想从云县返回昆明,不料云县无其他陆路可通.时逢八月,澜沧江水涨,神舟渡难以安全过江.徐霞客在云县数日后返回凤庆,住东山寺,在寺中又品饮了东山白胶泥土种出的东山名茶.东山寺住持的泡茶方法与龙泉寺住持泡法不一样,东山寺住持用一青石板架在炭火之上,再放些茶叶,边炒边抖,茶叶泛黄出香,再置于杯中,以沸腾的水冲泡品饮.白胶泥土的滋味溶进了青石板的气息,普通的芽叶,竟萌生出别样的鲜香,这茶让徐霞客喝得连声叫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