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自育的胞质不育系、引进核不育系及其亲本,在网室隔离条件下进行蜜蜂传粉试验,研究表明:繁育胞质不育系、核不育系种子产量的差异不大,核不育系X1139显著高于胞质不育系X海岛棉恢复系1304R的制种种子产量,胞质不育系中不同的不育系亲和力不同,制种产量各有不同;制种产量受蜜蜂造访频率、亲本亲和力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爪哇稻Wanilav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创建及AFLP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初步鉴定了爪哇稻Wanilav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特征特性,并以2套水稻(Oryza sativa)同核异质材料273JW(爪哇型胞质不育系)、273D(D型胞质不育系)及其对应的保持系273B, 803JW(爪哇型胞质不育系)、803WA(野败型胞质不育系)及其对应的保持系803B为研究对象,利用AFLP 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JW型不育胞质的指纹图谱,分离了JW型胞质与野败型胞质及保持系的差异片段。  相似文献   

3.
神农4A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与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用自育不育系Q2B与江西优质抗稻瘟病香稻地方资源杂交,从F3代中选择优良单株与野败型胞质不育系Q2A杂交和回交育成的籼型三系不育系。该不育系具有米质优、异交习性好、抗稻瘟病等特点,所配组合分蘖力强、耐肥抗倒、稳产性好,2018年8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4.
对不育系的遗传构成的剖析表明,不育系一般配合力由不育胞质配合力,不育胞核配合力和核质互作配合构成;不育胞质基因组通过胞质配合力,与不育胞核的互作,与恢复胞核的互作以及与不育胞核和恢复系的二级作四种遗传机制影响杂交稻组合性状的表现,供试三种不育胞质基因组有产量组分配合力上的差异,以K型胞质产量组分配合力较好,胞质配合力在不育系配合力构成中随性状的不同有0-51%的相对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不育系的配合力  相似文献   

5.
为更好地揭示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的恢复性能、杂种优势和细胞质效应,以推动三系杂交小麦的生产应用,以4类19种异质粘类小麦CMS为母本,与系列恢复系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248个互为同核异质、同质异核、异质异核的杂种F1,对粘类小麦CMS的恢复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粘类CMS恢复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三因素对恢复度的影响表现为: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2)粘类CMS与系列恢复系的杂种F1穗长、分蘖均值分别为其亲本的1.129倍和1.273倍,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株高为亲本的0.997倍,具有一定的负向优势;(3)对粘类小麦CMS产生单倍体的影响表现为: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恢复系,单倍体产生程度与不育系核型和不育系胞质类型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只和不育系核型直接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与单倍体产生的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利用特定不育系核型可有效避免产生单倍体。  相似文献   

6.
几个水稻同核异质不育系的异交习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不育系是由不育细胞质与保持系细胞核相结合而形成的异源核质杂合体,其所表现的一切性状都源于质核互作。研究不育胞质对异交习性的影响,可为筛选优良的不育胞质,提高不育系的异交率提供依据。 水稻同核异质不育系的异交率测定,目前仅见罗孝和等(1981)报道过,表明差异非常明显。但供试的不育胞质中没有我国目前推广的主要类型。因此,本文选用已大面积投产的野败胞质和四川农业大学培育的D型及冈型胞质材料,研究它们对异交率等主要异交性状的效应。 一、材料和方法 本试验选用野生稻( O.Sativa L.f.Spontanea)败育株细胞质的珍汕97不育系(…  相似文献   

7.
耐低温淹水发芽的水稻不育系神9A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9,(1):22-24
神9A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与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用自育保持系Q2B与广东优质抗稻瘟病材料余航丝苗杂交,从F3代中选择优良单株与野败型胞质不育系Q2A杂交后回交转育而成的籼型三系不育系,2016年8月通过重庆市技术鉴定。该不育系具有异交习性好、米质优、耐低温淹水发芽、感光抑制、抗稻瘟病的特点。用该不育系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神9优25和神9优28分别于2017和2018年通过重庆和广西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8.
简讯     
“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2·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张慧廉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项目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主要创新点是:1.以野败不育系作鉴别材料,在栽培稻(恢复系)中定向寻找新的不育胞质,通过恢复系与保持系杂交和基因重组,首次发掘出印尼水田谷6号等10个新不育胞质,极大地丰富了杂交水稻不育胞质类型。2.提出了水稻高异交率不育系的选择指标,即影响不育系高异交率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当日开花集中度和开花高峰出…  相似文献   

9.
以雄性不育系郑 58cms-M084和郑 58cms-Q1261为材料,鉴定其育性稳定性和胞质类型,观察小孢子败育过程和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并对不育系的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不育系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均表现为花药不外露,干瘪皱缩,无花粉粒,属于 CMS-S型胞质不育类型。其小孢子均在单核晚期至双核期开始出现崩溃解体现象,到成熟花粉期完全降解消失。两个不育系的穗位高极显著低于郑 58,郑 58cms-Q1261子粒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郑 58,其他性状与郑 58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郑 58cms-M084和郑 58cms-Q1261均为 CMS-S型不育系,不育性状稳定、无明显不良胞质效应,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陆地棉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交转育法培育了哈克尼西棉胞质雄性不育系中棉所12A-3,苏棉12A等17个,104-7A陆地棉胞质的雄性不育系中棉所12A-1和86-1A,以及湘远A胞质不育系中棉所12A-2。这20个不育系的不育性彻底,农艺性状与原轮回亲本,保持系一致,都可以用于新组合的筛选。  相似文献   

11.
两个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材料对白背飞虱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白背飞虱种群调查和水稻产量、室内白背飞虱蜜露量、产卵量及卵发育率测定,在浙江富阳和重庆秀山两地研究了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材料对白背飞虱的抗虫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育系协青早A和珍汕97A表现出对白背飞虱比感虫对照品种TN1更感虫的"超感虫性",稻株上的若虫量分别高达371.1和292.5只/丛.在杂交稻汕优63和协优9308上的若虫数量与TN1上的相当,杂交稻的感虫性主要来源于其不育系亲本.在无杀虫剂防治的情况下,感虫杂交稻组合的千粒重和产量损失率高达22%和78%左右,不育系材料被完全毁灭,表现为虫量越大,千粒重下降幅度越大,产量损失率越高.蜜露量测定表明,恢复系明恢63和9803具有一定的耐虫性.白背飞虱在杂交稻及其亲本上的产卵量和卵发育率没有显著差异.还对杂交稻抗虫性的改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蒸汽蒸馏-乙醚同时萃取装置对抗白背飞虱品种Rathu Heenati(RHT),IR64,Nabeshi和感虫对照品种TN1稻株进行挥发性次生物质提取,浓缩所得精油,经“气谱-质谱”(GC-MS)联机机检测出64个有机的化学组分,其中366主要分子结构为:9种醇,9种醛,7种酮,4种酯,3种烷烃,2种酸,烯和杂环人经合物各1种。2-已烯醛,β-紫罗兰酮,叶醇(反式),叶绿醇,3,5,5-三甲-3-环已烯-1-酮和水杨酸甲酯的含量较高。将蒸馏提取物回喷在TN1稻株上,白背飞虱对抗虫和感虫稻株蒸馏提取物的趋性没有显著差异。嗅觉仪测定飞虱的趋性结果表明,单体化合物苯甲醇和己烯醛比对照丙酮更易吸引白背飞虱。在回喷TN1蒸馏提取物、丙酮溶液和未处理的TN1稻株上,白背飞虱分泌的蜜露量明显较Nabeshi和IR64蒸馏提取物处理过的TN1稻株上分泌的高。白背飞虱从掺有蒸馏提取物和挥发物单体的营养液中吸食的量均比从单纯营养液中的少;抗虫品种RHT蒸馏提取物对白背飞虱拒食作用最强,β-紫罗兰酮和己烯醛次之。  相似文献   

13.
烯效唑对稻飞虱取食和产卵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烯效唑对稻飞虱取食和产卵行为的影响刘光杰,赵伟春(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310006;浙江农业大学,杭州310029)关键词:烯效唑;白背飞虱;褐飞虱;取食产卵;抗虫性InfluencesofUniconazoleontheFeedingandOvip...  相似文献   

14.
白背飞虱不同种群抗药性的测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采集自浙江、广西、云南和海南省的4个白背飞虱种群的抗药性进行了评价。对甲胺磷、马拉硫磷、叶蝉散和扑虱灵4种药剂的抗性,以云南和海南两种群较高,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就白背飞虱抗药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间虫情和天敌数量调查、水稻产量与千粒重测定和水稻生产实际收益比较的方法,在浙江富阳和重庆秀山两地进行了种植抗虫品种和减量使用杀虫剂的白背飞虱可持续治理技术的田间试验.设使用杀虫剂2次和农户管理(使用杀虫剂4~5次)两个处理,无杀虫剂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抗虫品种嘉花1号在各种杀虫剂处理中,白背飞虱成、若虫数量最低(0.9~3.3只/株),是感虫品种中香1号无杀虫剂处理的0.12%.无杀虫剂处理的蜘蛛数量分别是农户管理和杀虫剂2次处理的2.8~5.5倍和1.6~4.1倍.在同样的杀虫剂处理条件下,抗虫和耐虫品种的稻谷损失量和损失率较感虫品种明显地低.水稻生产的实际收益比较显示,无杀虫剂处理,种植嘉花1号可以增收1.13%~15.91%.因此,稻农种植抗虫或耐虫品种,减量使用杀虫剂至2次或不使用杀虫剂,充分利用蜘蛛等天敌的控制作用,完全能够有效地抑制白背飞虱种群的发生和发展,获得与常规杀虫剂用量(4~5次)相仿或更高的收益.  相似文献   

16.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及其与稻株营养成分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研究了6个水稻品种在不同苗龄对白背飞虱的抗性与稻株营养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抗性品种 ARC10239、Rathu Heenati(RH)和中抗品种 N22、Mudgo 对白背飞虱的取食、存活和产卵有抑制作用:品系9101虽适宜于白背飞虱的取食和存活,但自孕穗期后严重影响其产卵。分蘖期后,品种抗性随苗龄增加而逐渐增强.这种趋势在中抗品种 N22和 Mudgo 上特别明显。稻株营养成分测定显示出稻株内的总氮和游离氨基酸(主要是亮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与品种抗性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介绍了高度感虫的中国杂交稻推广带来水稻害虫生态地位发生的变化.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上升为杂交稻上最突出的极易爆发成灾的重要害虫.20世纪70年代以前,白背飞虱只是水稻上的次要害虫,但80年代以来其种群大大增加.由于它从中国南部杂交稻种植区大范围迁飞,白背飞虱也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粳稻上的重要害虫.由于种植具有抗褐飞虱基因Bph1的杂交稻组合,褐飞虱种群曾得到暂时的控制.然而,抗虫性的杂交稻在中国中部和南部稻飞虱迁飞区推广以后,褐飞虱生物型发生了改变,对抗虫品种产生了适应性.1990年以后,以前表现抗虫的杂交稻变得高感褐飞虱.缺乏抗虫性主基因不是中国杂交稻对稻飞虱超感性的充分理由,杂交稻旺盛生长的杂种优势可能是稻飞虱生殖力提高的部分原因.中国杂交稻对稻飞虱的超感虫性是从不育系遗传而来的.因此,杂交稻抗虫性的提高有赖于不育系的改良.利用持久抗性和多抗性的IR品种如IR64作为恢复系是改善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杂交稻上二化螟和三化螟为害也有所增加.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是一种更有利的食料植物且耐虫性更强.进行水稻产量损失的估计,尤其是水稻本身对螟虫为害的补偿能力,以及螟虫和杂交稻之间的生态学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评价杂交稻对螟虫田间抗性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杂交稻组合汕优63上白背飞虱多发生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汕优63及其亲本、常规稻春江11为材料,研究了白背飞虱在中国杂交稻品种汕优63上大量发生的主要原因.从杂交稻汕优63和常规粳稻春江11上白背飞虱的发生情况来看,白背飞虱长翅型雌成虫的迁入密度和产卵数没有明显差异,种群的变化也一致.但汕优63的卵孵化率较高,若虫种群密度也明显较高.从汕优63及其亲本对白背飞虱的反应来看,汕优63的恢复系明恢63抑制白背飞虱的繁殖,但不育系珍汕97A和保持系珍汕97B对白背飞虱繁殖有促进作用.珍汕97A和汕优63的稻-飞虱间的干物质转化率基本相同,但汕优63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生产能力,可能使白背飞虱繁殖密度较高.日平均蜜露分泌量,以珍汕97A和珍汕97B最多,明恢63最少,汕优63居中.珍汕97A的筛管液中大部分是主要氨基酸,浓度高于汕优63和明恢63.汕优63与明恢63的筛管液中氨基酸的总浓度基本相同,但微量氨基酸浓度高于明恢63.总的来看,汕优63的白背飞虱繁殖率较高,主要原因在于不育系珍汕97A的高感虫性和杂种优势的高干物质转化能力产生的耐受性,而不是珍汕97A的白背飞虱感虫性和细胞质不育导致的.  相似文献   

19.
白背飞虱在抗感稻株上分泌蜜露的氨基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背飞虱吸食水稻植株的韧皮部,影响其正常生长。近年来,由此而引起的水稻产量损失愈加明显。推广种植抗虫品种有效地阻止了飞虱在其上取食与建立种群,在防治此虫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水稻抗虫品种对白背飞虱产生的不良影响是多方面的。为了探索稻株韧皮部内营养成分对飞虱的影响,我们采用间接的方法分析了飞虱取食抗感稻株后分泌的蜜露中氨基酸的成分与含量。1 材料与方法1.1 蜜露的收集测定蜜露中游离氯基酸总量时选用的抗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20.
采用AC型电子记录系统(EMS)对褐飞虱在非寄主植物稗草和具有抗性基因bph4的水稻品种Babawee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褐飞虱口针到达稗草韧皮部以前停止取食,这揭示了在稗草非韧皮部组织中存在拒食剂.而在抗虫品种上,口针到达韧皮部以后取食行为终止.因此,可以清楚地识别两类具有不同抑制取食抗性因子的抗性植物.分析白背飞虱产卵行为的电子记录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旺盛生长的水稻植株的下半部分而言,白背飞虱产卵器插入植物组织中但不产卵.这表明旺盛生长的植株能诱导白背飞虱的产卵行为,但由于某些拒避性因素使整个产卵过程不能完成.因此,这一系统可以有效地识别具有产卵抗性的植物上行为序列中受到破坏的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