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88—1991四年调查说明,花生矮化病毒(PSV.)引起普通花叶病害,花生条纹病毒(PStV)引起轻斑驳病害是开封花生两种主要病毒病。PSV通过花生种传,测定自花生普通花叶病株收集近4000粒种子,PSV种传率0.025%。刺槐花叶树是花生上PSV另一个初浸染源。PSV开封刺槐分离物(R_3、R_4)在鉴别寄主上反应和血清学性质上和PSV-Mi相一致,但引起花生病害症状较PSV—Mi轻。开封市农科所一带刺槐花叶病树率平均30.7%。四年病害流行程度差异显著。1988和1991年花生生长季雨量少,蚜虫发生量大,分别为PSV严重和中度流行年。1989和1990年雨水较多,蚜虫发生少,病害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自然侵染花生(Arachis hypogaea L.)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的命名变得愈来愈混乱。1965年,Kuhn报道美国花生上一种种传病毒,定名为花生斑驳病毒(PMV)。1980年,Dubern和Dollel发现西非一种侵染花生病毒,称为花生眼斑病毒(GEV)。1981年,Sreanivasulu等报道印度一种侵染花生病毒,取名为花生绿色花叶病毒(PGMV)。1983年,许泽永等报道中国一种引起花生轻斑驳的病毒(VPMM),但没有给该病毒定名,  相似文献   

3.
我县历史上是重点花生产区,1955年种植面积曾达到17万亩左右。布局上相当一段时期以一年一熟的春花生为主。近年来,由于搞水利,种绿肥、改水稻、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土壤肥力逐渐提高。原有的一年一熟春花生已不适应形势需要。逐步由一年一熟过渡到两种两收,发展油(菜)油(花生)、麦油(花生)两熟制,已势在必行。1981年我县实种花生2.7万亩,夏花生占51.1%。1982年种植花生4.5万亩,夏花生占54.5%,1983年  相似文献   

4.
1988年是佛罗里达大学花生育种方案实施的第六十周年,该方案也是美国最早的花生育种方案。在美国花生首次人工杂交是1928年在佛罗里达大学由W.A.Carver和F.H.Hull博士来完成的。1943年首次获得了第一个人工杂交花生栽培种,取名DixieRunner。之后佛罗里达大学通过花生育种方案的逐年实施,先后又培育出9个花生栽培杂种。这些新花生品种的育成对美国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对花生种植者们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花生茎腐病,是我国北方花生产区的一种重要病害,调查证明花生种由于收刨、晾晒不及时或贮藏保管不当,造成霉捂,是诱发花生茎腐病发病的主导因素,因此,群众有“种子捂了死到老”的说法。霉捂的花生种为什么能加重茎腐病的发生,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为此,我们对花生种霉捂后诱发花生茎腐病的机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霉捂花生种带菌量的测定1、材料:供试品种,两年均用伏花生.1977年,试验用霉捂花生系临沭县夏庄公社农技站提供,对照种(不霉捂,下  相似文献   

6.
我省的花生耕作制,因土质、生产条件不同,存在三种主要形式:即休闲地种花生;豌豆茬花生和麦茬花生。休闲地种花生(或间玉米),复种指数低,虽然花生产量较高,但无粮食或粮食产量极低;豌豆茬花生,虽为一年两熟,花生产量也较高,但豌豆产量低而不稳;小麦收后种花生,虽然粮食产量较高,但花生播种晚,  相似文献   

7.
花生病毒病是影响我国花生生产的重要病害,自七十年代初以来趋于严重。由于我国三种主要花生病毒均为种传病毒,其传毒介体蚜虫在田间发生早、发生量大,致使我国花生病毒病具有发生早,发病率高的特点,而且流行范围广,造成损失严重。近年来花生种植面积扩大,估计常年花生病毒病流行为害面积约3000万亩左右,年损失花生25万吨以上。  相似文献   

8.
广东花生育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黎穗临 《花生学报》2003,32(Z1):174-179
广东花生育种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的农家种的征集评选,系选种的选育及其后的推广应用.6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农家种的杂交选育及推广应用,并开展了辐射技术与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新品种的选育,成为辐射与杂交相结合育种的典范;1970年以前花生育种工作的重点是抗青枯病育种,1970年以后花生育种工作的重点是抗旱锈病育种兼抗青枯病育种.70年代中期开始直接利用外来种质和抗性基因改良花生抗病(青枯病、锈病、叶斑病)性并取得成效;1981~1986年抗锈遗传研究对选育高产抗锈病花生品种起到理论指导作用;育种家以农家种狮头企为基础亲本材料,经过50年不断遗传改良,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花生品种群体.广东花生选育种历史实质上是农家种狮头企及其后代的遗传改良历史.广东花生育种工作及其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广东和全国花生生产及育种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1979年1月青岛东风糖果厂在制造糖果时,在花生籽仁上发现了一种病症。病症的特点是在花生子叶背面有一种不规则形的肿瘤,根据病害产生的部位定名为花生子叶病。产区农民反映花生子叶病在山东某些花生产区历史上曾经见过,但没  相似文献   

10.
实行双油制,即油菜~花生一年两熟轮作制,是发展我县花生生产的重要途径。1986年全县双油制推广面积达14,950亩,占花生总面积的54.4%。 一、发展双油制是发展花生生产的必然趋势 (一)发展双油制,是耕作改制的需要,是农民的自觉要求。 我县历史上花生生产是以一年一熟的春花生为主,近三十年来,由于修水利,种绿肥,水稻面积已扩大至65万亩,而花生面积则由1955年的18万亩压缩到不足3万亩,尤其是春花生面积仅剩4,570亩,只占16.6%。且大部分集中在一片三线(涟淮片、废黄河线、张河线和盐河线)的沙地薄地,花生单产一直在100公斤上下波动。  相似文献   

11.
花生花叶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侵染性病害,该病在国外已有很多研究报导。近几年,花生花叶病在我国花生主要产区的辽宁、山东、江苏、河北等地均有大面积发生,其中尤以辽宁省的旅大地区发病较为严重。据调查,发病率低者20%左右,高者80—90%,重者可达100%,发病面积逐年在扩大。一般可导致花生减产20%左右。因此,花生花叶病已成为当前生产急需解决的课题。目前对此病害存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是病毒病害;另一种认为是生理病毒。为了弄清花生花叶病的发病原因,我们从1975年以来,对该病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工作,本文主要报导我们1975—1977年对本病害的试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我市种植花生的历史较久,但产量起伏较大,不高不稳,到1976年全市花生单产下降到12.5公斤。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花生生产进入了持续稳定发展时期。特别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使花生产量有了突破性的增长。到1984年,全市45.6万亩花生,平均单产达到17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达到79.855吨。但是,近两年来,花生单产连续下降,1985年亩产115公斤,1986年下降到105公斤,致使一些农民不愿种花生。据凋查,今年全市群众能够接受的花生种植面积只有21万亩。那么,两年来,花生连续减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今后的出路在那里? 据调查,影响花生产量的原因很多,  相似文献   

13.
花生褐纹病(Ascochyta,sp)是近几年来在大连地区花生上流行的一种新病害。一般年份花生减产10—20%,严重年份减产40%以上。其为害程度已远远超过了花生褐斑病(Cercospora arachidcola)和花生黑斑(Cercospora personata),成为花生叶部的重要病害,也是花生早期落叶的主要原因。为了弄清此病发生分布的情况,于1982—1983年曾先  相似文献   

14.
花生属植物除一个栽培种外,都是野生种,这些野生种具有多花多实,抗病抗虫,耐旱耐涝等有利性状,其抗性尤为突出,是改良栽培花生珍贵的种质资源。1959年至1983年期间,W.C.Gregory等28人10余次亲赴南美洲收集考察花生野生资源,并编号保存。1984年世界各国收集花生野生资源718份,1986年增加到802  相似文献   

15.
栖霞县寺口公社地处丘岭,历年花生播种面积都在2.3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43.4%,前几年花生亩产水平在299—396.7斤。1983年推广了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其面积在3300亩,总产达到1120万斤,比上年增加271万斤,是历史上总产最高的一年,一年的实践说明,丘岭地推广花生覆盖地膜,是花生生产上的一项重要技术改革,也是丘岭旱薄地上种花生的一项增产措施。经我们对11个大队19个典型花生地块的测产验收结果,地膜覆盖栽培的花生,平均亩产779.3斤,比对照亩增150斤,为23.6%。任庄科技户于守湖2亩海花1号,单产最高的为1265  相似文献   

16.
花生叶部的花叶病是辽宁省旅大地区近年来发生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的影响花生产量的提高,据调查1974年发病只20%左右,而1976年旅大地区主产花生四个县的平均发病率已达31%,重病地区高达70—80%,对花生的生长发育,造成了  相似文献   

17.
1982年美国在佐治亚州从中国引种的花生上首次发现了花生条纹病毒(PStV)病。1983年的调查表明美国花生主产州都有该病的发生。带毒种子可能是该病的初侵染来源和重要的传播因素。为了阻止花生条纹病毒的传播,有必要对种用花生进行病毒检测。本文介绍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ELISA)对花生条纹病毒污染种子的单粒检测。  相似文献   

18.
花生矮化病毒(Peanut stunt virus,PSV)是我国花生上的一种重要病毒,目前生产上还没有高抗PSV的花生品种。野生花生具有许多优良抗性性状,国外已报道野生花生中有抗花生斑驳病毒(PMV)、花生丛簇病毒(GRV)、番茄斑萎病毒(TSWV)和花生条纹病毒(PStV)的材料,国内许泽永等1981年筛选获得免疫、高抗花生条纹病毒的野生花生  相似文献   

19.
据报道,花生斑驳病毒(PMV)是当今世界各国发生最为普遍的一种花生病害。 受PMV侵害的花生出现系统性斑驳花叶,严重时整株矮化,对花生产量有着明显的影响。除此之外,PMV侵染花生、大豆后,对两种作物籽仁的脂肪酸及氨基酸影响都有报道。据坦斯奇等1975年报道大豆感染病毒病(包括PMV的侵染)后,对大豆粒中脂肪酸有显著的影响。赫维斯等1979年报道,在高抗、中抗和易感的三个花生种质接种PMV后,其对花生籽仁内亚油酸的影响最大,对总氨基酸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0.
花生野生种具有抗逆性强,含油量高等特点,若能把这些有利基因转移到栽培种上来,对花生生产将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具有这些优良性状的花生野生种多是二倍体种(2n=20),与栽培种杂交只能得到不育的三倍体杂种。所以要研究利用花生野生资源,首先要解决花生染色体的加倍技术。这个问题国外已有研究和报导,国内则未见有报导。我们于1981—1982年开展了此项研究,获得了六倍体的种间杂种和同源四倍体的野生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