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赣南采茶戏盛行于赣南客家聚居区,又称"灯子戏"、"茶蓝灯"、"三脚戏",是客家文化滋养出来的戏剧形式。戏中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鲜明的音乐是赣南采茶戏的一绝,在全国有很大的知名度。本文以赣南采茶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为视角,在阐述赣南采茶戏的剧目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形态特征。同时,提出了采茶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的建议和措施,以助推赣南采茶戏复兴发展,创出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陈常 《福建茶叶》2016,(7):336-337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博大精深,自始至终就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它以其明媚张扬的特点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采茶戏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今后如何发展引得我们深思。本文主要谈论了采茶戏音乐的继承与它的发展问题,采茶戏即以赣南采茶戏为主,而赣南采茶戏音乐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塑造人物或者是表达唱腔特色方面有很多规律可循。本文首先介绍了赣南采茶戏的概况,其次从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探讨了赣南采茶戏的发展规律,以备后人能更好地将采茶戏音乐传承弘扬。  相似文献   

3.
宗莉加 《福建茶叶》2016,(5):371-372
采茶戏是江西赣南地区特有的一个戏种,是在当地文化、历史、人文风俗的基础上赋予歌唱的形式表现人们劳动丰收的喜悦心情的一个曲调。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悠久,后经过代代相传和继承发展,形成了当地独特成熟艺术形式,并且作为传统艺术文化被国家列为保护对象。赣南采茶戏的唱腔是结合歌曲和戏曲两种形式的结合体,所以也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对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特点进行详细分析,以希望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丰富而具体的茶文化造就了赣南客家的采茶戏艺术,也让我们对客家文化和赣南地域文化形成了全面认知。本文拟从文化角度出发来理解赣南采茶戏艺术的产生背景,通过分析赣南客家采茶戏的艺术形式,进而诠释赣南客家采茶戏艺术中具体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5.
赣南采茶戏是以客家方言念唱的戏曲形式,这决定了客家方言与赣南采茶戏艺术之间呈现出了紧密的关联。探索客家方言对赣南采茶戏带来的影响,不仅有利于了解赣南采茶戏的语言特点,而且也能够了解客家方言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发展中产生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客家方言的形成以及客家方言对赣南采茶戏的影响做出了分析与论述,并对客家方言与赣南采茶戏保护工作的联动开展路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发掘客家方言与赣南采茶戏艺术之间的关联,促使二者得以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赣南采茶戏作为客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胡琴伴奏作为赣南采茶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采茶戏的唱腔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采茶戏唱腔风格的多样化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胡琴伴奏对赣南采茶戏唱腔的作用,以及简析胡琴伴奏是如何丰富采茶戏唱腔风格的。  相似文献   

7.
赣南采茶戏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在幼儿教育中融入这项艺术不仅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还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本文主要介绍了赣南采茶戏的内涵,并进一步介绍了赣南采茶戏对幼儿的影响,在文章的最后,笔者介绍了赣南采茶戏对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策略。  相似文献   

8.
赣南采茶戏音乐承载着赣南客家人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性格,是极具地方文化色彩的音乐艺术形式。将赣南采茶戏音乐应用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当中,无论是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文化内涵的提升还是对于赣南采茶戏音乐艺术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赣南采茶戏音乐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赣南采茶戏音乐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阳 《福建茶叶》2016,(12):329-330
粤北采茶戏既有戏曲艺术的魅力,又独具客家文化的风格,因此成为粤北的艺术代表。本文主要探索和分析了粤北采茶戏的独特唱腔特点,提出了保护粤北采茶戏的重要性和相关对策,并且就粤北采茶戏的未来发展走向进行了探析和展望。粤北采茶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自己的特殊历史韵味,其中赣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丰富,以采茶戏为主的文化产业链已经逐渐形成,并且相应的旅游文化也随着采茶戏的发展而发展。采茶戏的发展和赣南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起进步,同时赣南对于游客游玩生活中旅游意义上的提升格外重视,尤其重视在茶文化与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培养游客的旅游爱好。  相似文献   

11.
李洁 《福建茶叶》2016,(4):346-347
采茶戏是江西赣南客家特有的文化产物,其特有的音乐特色和丰富的表演艺术,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客家的现实生活、风土人情以及社会历史,同时反映客家人的内心情感、审美情趣、性格特征以及精神世界等。文章分析了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希望为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客家茶文化中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思维,事实上对赣南采茶戏的创作与形成有着根本性的推动力。大量丰富的艺术化色彩看,因此在赣南采茶戏转型传承与发展提升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对整个文化进行深度传承,就值得我们有效分析。本文拟从赣南采茶戏的形成背景及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对我们对整个客家茶文化的成熟理解与具体认知,通过深度探究文化与艺术之间具体关联性,进而全面、精准的探究客家茶文化对整个赣南采茶戏艺术风格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赣南采茶舞曲发源于赣南采茶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赣南采茶舞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赣南采茶舞曲的继承与发展起先全部依靠采茶艺人们的口传身授,直到21世纪80年代,我国相关人员才开始对采茶舞曲的搜集与整理。赣南采茶舞曲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赣南地域特征和客家民系特征,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将从赣南采茶舞曲的文化意蕴出发,试探寻采茶舞曲的音乐特征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张坚 《福建茶叶》2016,(8):311-312
赣南采茶戏与赣南民歌根植于同样的文化土壤,二者在艺术表现特点方面具有明显的共同之处。但类别上赣南采茶戏与赣南民歌属于两种不同的声乐艺术形态,因此在艺术表现特点方面会体现出一定的差异,从而为二者之间的相互借鉴、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本文在对赣南采茶戏与赣南民歌艺术特点的异同做出论述的基础上,以推动赣南采茶戏与赣南民歌的协同发展为出发点,对二者的相互借鉴做出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地域环境、文化精神、民族历史差异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音乐文化,随着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加,地方音乐资源开发日益受到关注。音乐美学是独立艺术学科具备完整理论体系,通过对音乐艺术进行多项美学特性分析,确定不同特性间内在联系,充分认识到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赣南采茶戏是传统客家劳动人民思想文化成果,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和两江文化烙印,戏曲音乐的艺术价值研究有助于传统茶文化的保护传承,使地方音乐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当前我国高校自发开设专门地方音乐课程,增加对传统民俗音乐介绍,但是由于现代采茶戏受众较少,相关作品艺术价值探讨还很不足,学生无法充分理解采茶戏的文化内涵。鉴于此,本文针对赣南客家采茶戏展开,首先概述音乐美学视域下采茶戏发展现状,其次分析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及音乐美学视域下赣南采茶戏艺术价值,以期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有所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南昌采茶戏是客家文化中延续至今的一项传统艺术,它将当地的历史风土和人文情怀以民间戏曲的形式进行表现和传播,反映出客家人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南昌多元化的文化特色。为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南昌采茶戏,本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南昌采茶戏音乐文化的发展变迁道路上探究这一艺术的前世今生。  相似文献   

17.
徐鹂 《福建茶叶》2016,(8):233-234
赣南采茶舞蹈是赣南地区传统文化的象征,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渐重视,赣南采茶舞蹈得到了广泛关注。采茶健身操是在采茶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将其引入到高校公共体育课中能够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围绕采茶健身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赣南灯彩艺术与赣南采茶戏,都是客家民系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这两种艺术作为客家文化的奇葩,以其简单幽默的语言和轻松活泼的氛围,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而这在当前整个文化传承发展背景下,有着重要价值。本文拟从赣南灯彩艺术的起源发展及传承发展分析入手,结合赣南采茶戏的起源以及主要特点及传承危机认知,全面探究赣南灯彩艺术与赣南采茶戏的渊源以及融合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9.
赣南客家传统采茶戏起源于采茶歌舞,具有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并蕴含着深厚的茶文化思想。对其中的代表性曲目《睄妹子》的音声形态、行为结构以及观念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赣南客家采茶戏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20.
闫浩 《福建茶叶》2016,(1):219-220
江西赣州地区的采茶戏是客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通过采茶戏的剧目表演与创作将客家的人文精神、性格特征、情绪变化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他是赣南客家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也使地方戏剧的发展得到了滋润;通过采茶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与表演内容,为客家文化、风土人情的传播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