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以秀优5号、8优52、申优693和中佳粳为材料,在稀直播条件下,比较其产量表现及分析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稀直播栽培杂交粳稻能获得高产,平均产量可达700 kg/667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品种间差异较大.在稀直播栽培过程中;要注意前期多施肥和通过肥水调节群体间差异.  相似文献   

2.
豫东南地区从事棉花杂交制种始于1997年,由河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周边2个村安排杂交制种5hm2,由于第1年技术不熟练等因素,最终成功制种面积为4 hm2,平均生产杂交种子产量2 100 kg/hm2,最高单产2 700 kg/hm2.制种成功的棉农获得90 000元/hm2以上的收入,是种普通棉花经济收入的4~6倍.1998年再安排棉花杂交制种66.7 hm2,制种成功率90%以上,且产量高,纯度好,棉农因收入高而制种积极性高.随着杂交棉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国内棉花科研及种子经营单位陆续进行棉花杂交制种生产,2003~2007年规模化棉花杂交制种面积达2 000 hm2左右,主要集中在河南周口及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2013,(2):75-78
比较了滇型杂交粳稻、云光两系杂交粳稻、外引两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的产量和主要源库性状,结果表明,杂交粳稻产量和主要源库性状比常规粳稻具有极显著优势,滇型杂交粳稻的产量和库容量较两系杂交粳稻具有极显著优势,云光两系杂交粳稻与外引两系杂交粳稻具有相近的产量和库容量。滇型杂交粳稻结实率较低,上3叶面积等源性状存在劣势,表现出库大而源相对不足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以25个常规粳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品种(系)为试材,开展钵苗机插综合生产力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系)钵盘育苗秧苗素质杂交籼稻类好于杂交粳稻类,杂交粳稻类好于常规粳稻类;最终成穗数以常规粳稻类最高,杂交籼稻类其次,杂交粳稻类最低,分蘖成穗率以杂交粳稻类最高,常规粳稻类次之,杂交籼稻类最低;经济产量以杂交粳稻类平均产量最高,分别较常规粳稻类和杂交籼稻类平均增产8.43%和9.00%,常规粳稻类和杂交籼稻类平均产量差异较小,常规粳稻类较杂交籼稻类平均增产0.53%,从产量结构来看,钵苗机插更有利于大穗型水稻品种产量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用一套构建好的重组自交恢复系和不育系辽99A组配所得的杂交粳稻为试材,对此杂交粳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并分析了产量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对于整个杂交粳稻群体来说各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矛盾并不明显。杂交粳稻的产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每穴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表现为杂交粳稻的产量随着有效穗数的增加产量迅速提高,充足的有效穗数是高产的必要因素。当穗粒数逐步提高时,产量也随着其提高而增加。同时,结实率的增加也能显著的提高产量。而千粒重的表现则与产量没有必然的联系。通过研究杂交粳稻产量构成要素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为杂交粳稻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杂交玉米组合综合评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激 《作物研究》2002,16(4):178-180
为全面合理地综合评价杂交玉米新组合,以2001年湖南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的1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抗病性等10个主要性状的平均值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参试的10个杂交玉米组合以蠡玉168表现最好,长单41、DH333和蠡玉15号其次。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与产量方差分析相结合对参试杂交组合进行综合评判,比单纯依靠产量的方差分析对参试杂交组合进行评价更准确、更全面、更科学。  相似文献   

7.
依据昆山市锦溪镇周伟民大户百亩机械直播稻示范方资料,分析了产量稳定超过700 kg/667 m2的产量结构形成,及其高产形成原因:①适宜的播期与生育期,②高产稳产的茎蘖动态,③协调的穗粒结构,④较强的抗性;总结了包括选用杂交晚粳稻、严格种子处理、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合理水浆管理、科学施肥技术、杂草防除、倒伏防止、综合防治病虫害、适时收割等内容的高产、稳产、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强盛31玉米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盛31杂交种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1998年以自选系盛918玉米自交系为母本,盛919自交系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在1998~2003年各级产量试验示范中该品种表现为坚秆、大穗、抗旱、抗病和抗倒等特点,丰产稳产性好.全生育期需≥10℃积温2 700℃·d,该品种属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9.
鄂籼杂1号是湖北省荆州市种子总公司育成的优质高产杂交晚稻组合,1996年3月通过湖北省审定.经过多年制种实践,产量逐步提高,1998年以来在荆州市大面积制种(每年700 hm2左右)连续获得了高产稳产,平均单产稳定在3.03 t/hm2左右,最高单产达4.72 t/hm2.总结了其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近日在参加辽宁省农科院建院50年庆典时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袁隆平指出:“杂交水稻育种的突破,使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基本破解,下一步的任务是要在确保粮食高产的前提下提高质量。”70多岁的袁隆平正与其他专家一道,致力于杂交稻产量900kg/667m^2的科技攻关。从2000年到2004年短短几年间,以他为首的中国科学家便接连攻克了杂交稻产量700kg/667m^2和800kg/667m^2两个大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