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采自赤水河流域的枯枝标本进行保湿处理后,对其进行暗色丝孢菌的分离、显微形态学鉴定,其中Pseudospiropes costaricensis、Phaeomonilia guangxiensis、Nakataea sichuanense、Diplococcium livistonae、Corynesporella obclavata、Solicorynespora ligustri、Shrungabeeja vadirajensis、Melanocephala triseptata和Novozymia elegans 9个种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鉴定为贵州省省级新记录种。该种标本保存在遵义师范学院真菌学标本室(HMZNC)。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贵州省习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暗色丝孢菌物种资源,对采自该地区的枯枝标本上的暗色丝孢菌进行保湿处理后,对标本上的暗色丝孢菌进行形态学鉴定。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鉴定出菌株Virgatospora echinofibrosa(HMZNC0346)为中国大陆新记录种,Domingoella caesalpiniae(HMZNC0370)为中国新记录种。标本保存于遵义师范学院真菌学标本室(HMZNC)。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贵州省习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暗色丝孢菌物种资源,对采自该地区的枯枝标本上的暗色丝孢菌进行处理并进行形态学鉴定,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鉴定出一中国新记录属—Dwayabeeja。标本保存在遵义师范学院真菌学标本室(HMZNC)。  相似文献   

4.
对采自贵州省油杉河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的枯枝标本进行保湿处理后,对其上暗色丝孢菌进行形态学描述和图解,其中Beltrania concurvispora Matsush.和Helicosporium panacheum R.T.Moore 2个种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为中国大陆新记录种。该种标本保存在遵义师范学院真菌学标本室(HMZNC)。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报道了暗色丝孢菌中2个中国新记录种(Beltraniella fertilis Heredia, R.M. Arias, M. Reyes&R.F.Casta?eda、Subulispora cylindrospora P.M. Kirk)和1个中国大陆新记录种(Subulispora procurvata Tubaki),标本采集于贵州省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研究提供了各种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图片及B. fertilis和S. procurvata的ITS和LSU序列。标本保存于在遵义师范学院真菌学标本室(HMZNC)。  相似文献   

6.
对采自贵州省习水国家自然保护区(长嵌沟管理站)和贵州省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若干份枯枝进行室内的标本保湿处理,对其上的暗色丝孢菌采用形态学鉴定法。根据Kionochaeta(悬刺毛孢属)的典型特征:由菌丝体分枝产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粗大、单生、直立、直或稍弯曲、光滑、具隔、厚壁、褐色至黑褐色、锥形、刚毛状,无或伴生侧生刚毛状分枝的分生孢子梗。可育区域通常在分生孢子梗的中下部,极少在顶端;由紧凑或松弛,不规则或流苏状排列,其上产生产孢细胞。产孢细胞安瓿形,烧瓶形或圆柱形,具2种增殖类型:(1)内壁芽生式,没有持续导致平周变厚;(2)内壁芽生式,持续的及顶式产生新的产孢位点。分生孢子内壁芽生式,顶生,单生,产生一个液滴(在基质上),透明,无隔膜,光滑,椭圆形、梭形、镰状或棒状,极少在两端具一个简单的刚毛。HMZNC0426菌株的典型特征:较长刚毛状分生孢子梗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缺乏紧密、分枝的产孢结构,但顶端可能产生一系列短的不规则分枝的产孢细胞,刚毛状分生孢子梗基部常伴生一种顶端具产孢结构,较短的分生孢子梗;HMZNC0356菌株的典型特征:分生孢子梗无侧生刚毛状分枝,产胞结构产生在分生孢子梗近中部单一位点上,产孢细胞紧密、无规则排列在分生孢子梗中部;HMZNC0381菌株的典型特征:分生孢子梗中下部着生2~5根侧生的刚毛状分枝,主轴和侧枝的部分顶端着生一系列不规则、短的分枝,其上产生产孢细胞,从而形成可育区域;可育区域位于侧枝下端,构成紧密、分枝、透明至浅褐色的产孢细胞;HMZNC0427菌株的典型特征:分生孢子梗中部着生一根侧生的刚毛状分枝,较短,可育区域位于侧枝下端。根据上述特征鉴定出:Kionochaeta内的K. nanophora Kuthub. & Nawawi (HMZNC0426)和K. spissa P. M. Kirk & B. Sutton (HMZNC0356)为中国新记录种,K. australiensis Goh & K. D. Hyde (HMZNC0427)和K. pughii Kuthub. & Nawawi (HMZNC0381)为中国大陆新记录种。该标本保存在遵义师范学院真菌学标本室(HMZNC)。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贵州省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存于枯枝上的暗色丝孢菌种类,将采自该区域的枯枝标本进行保湿,对其上的暗色丝孢菌进行显微形态观察、绘图和描述;其中鉴定为Menisporopsis pirozynskii Varghese & V.G. Rao 和Menisporopsis theobromae S. Hughes的标本,经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后,分别确定为中国新记录种和中国大陆新记录种,补充了该区域枯枝上暗色丝孢菌资源的研究资料。这2种标本现保存于遵义师范学院真菌学标本室(HMZNC)。  相似文献   

8.
对采自贵州金沙冷水河自然保护区和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凋落枯枝标本进行处理,对其上的暗色丝孢菌进行形态学鉴定,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鉴定出2个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山茶双鞭孢(Biflagellospora japonica Matsush.)和倾斜六月舟霉[Junewangia obliqua(M.B.Ellis)...  相似文献   

9.
对一种引起茶叶褐斑病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观察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茶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PDA生长7 d后的菌落直径为6.0~6.5 cm,分生孢子呈砖格状,具有6~10个分格,黄褐色,大小(27~34)μm×(10~15)μm。根据上述特征,初步鉴定此病原菌为格孢腔菌属真菌(Pleospora camelliae Dippen)。本研究发现Pleospora camelliae Dippen引起茶叶斑病属于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玉米茎基腐病病原镰孢菌的种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9个不同州市采取玉米茎基腐病病害样本分离纯化并鉴定其病原,分析云南省玉米茎基腐病的主要病原镰孢菌及分布情况,依据形态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云南省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包括Fusarium graminearum(40.74%)、F.verticillioides(37.96%)、F.fujikuroi(3.70%)、F.incarnatum(3.70%)、F.oxysporum(1.85%)、F.proliferatum(1.85%)、F.commune(5.55%)、F.chlamydosporum(2.78%)和F.redolens(1.85%)。F.graminearum和F.verticillioides为优势种,F.graminearum主要分布于昆明及其以东的地区,F.verticillioides主要分布于昆明市及其以西的地区,二者在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余菌株出现频率均低于5.55%,仅分布在1~3个地区。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采自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炭团菌科(Hypoxylaceae)3个中国新记录种和7个西藏新记录种。3个中国新记录种为:瘦弱环纹炭团菌(Annulohypoxylon leptascum)、竹生轮层炭壳菌(Daldinia bambusicola)和拟勒农炭团菌(Hypoxylon sublenormandii);7个西藏新记录种为:博韦环纹炭团菌(A. bovei)、启迪轮层炭壳菌(D. childiae)、豪伊炭团菌(H. howeanum)、坚硬炭团菌(H. investiens)、穿孔炭团菌(H. perforatum)、热带炭团菌(H. trugodes)和多形罗杰斯环纹炭团菌(Jackrogersella multiformis),并对它们的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描述及图示。  相似文献   

12.
对采自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凋落枯枝标本进行处理,对其上的暗色丝孢菌进行形态学鉴定,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鉴定出一中国新记录属——厚隔孢属(Chlamydopsis),唯一种——增殖厚隔孢(Chlamydopsis proliferans),在中国属首次报道.标本保存在遵义师范学院真菌学标本室(HMZNC).  相似文献   

13.
叶康 《热带作物学报》2019,40(11):2261-2263
本文报道了海南兰科植物3新记录种,分别是全唇叉柱兰[Cheirostylis takeoi (Hayata) Schltr]、兰屿芋兰(Nervilia lanyuensis S. S. Ying)和台湾隐柱兰(Cryptostylis taiwaniana Masam)。凭证标本存于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CSH)。  相似文献   

14.
基于野外调查和文献研究,本文报道了贵州省被子植物5个新记录属,分别为千屈菜科的水苋菜属(Ammannia)、莎草科的克拉莎属(Cladium)、唇形科的簇序草属(Craniotome)、水鳖科的水鳖属(Hydrocharis)及玄参科的毛蕊花属(Verbascum)。相应的新记录种为水苋菜(Ammannia baccifera)、克拉莎(Cladium jamaicence subsp. chinense)、簇序草(Craniotome furcata)、水鳖(Hydrocharis dubia)和毛蕊花(Verbascum thapsus)。凭证标本存放于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GACP)。  相似文献   

15.
掌握区域本底植物资源特点对植物区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兰科植物是现存被子植物中最进化的类群,其分布调查及种群特点均是研究的重点.西藏为我国兰科植物分布的热点区域,尤其在世界第一大峡谷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其兰科植物本底资料尚不清楚,近年来有诸多新分布及新种陆续报道.为进一步摸清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的兰科植物分布,西藏农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