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测定了海南4种菊科野菜(革命菜、鬼针草、苦荬菜、地胆头)的营养成分,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栽培蔬菜生菜相比,革命菜的粗灰分含量,革命菜、鬼针草、地胆头的粗纤维含量,革命菜、苦荬菜的粗脂肪含量,革命菜、苦荬菜和鬼针草的维生素C含量均明显高于生菜。结合其丰富的矿质元素含量,说明这4种野菜具有较高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孔树脂纯化抱茎苦荬菜总黄酮的工艺。方法:对影响XAD-16型树脂纯化工艺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上样液浓度3mg/ml,样液pH为4,最大上样量为14.25 mg/g,以2BV/h吸附速率进行吸附,用6BV的80%乙醇以1BV/h的流速进行洗脱,经XAD-16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后的抱茎苦荬菜总黄酮纯度达89.1%,得率为49.78%。结论:优化后的各项参数条件下,XAD-16型大孔吸附树脂对抱茎苦荬菜总黄酮有良好的纯化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测定抱茎苦荬菜药材中总黄酮和腺苷的方法。方法:采用UV—VIS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采用RP—HPLC法测定腺苷的含量,色谱条件为:XDB—C18(150mm×4.6mm,5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体积比为6:9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0nm,流速为1ml/min^-1。结果:腺苷进样量在0.072—3.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回收率为100.3%,相对标准差(RSD)为1.35%。结论:方法准确、可靠,适合测定抱茎苦荬菜药材中总黄酮和腺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八师地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植棉新技术尤其是高密度与膜下滴灌技术在棉花生产中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田间害虫的种类和发生规律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为此,2004-2006年对本地棉花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在生产实践中边研究边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主要害虫发生规律1.1棉叶螨1.1.1越冬场所。主要集中在田旋花、苦荬菜、蒲公英等杂草根基处;棉田内外、地头、林带的枯枝落叶处和棉田内外表土层和土缝中。1.1.2消长规律。据调查,棉叶螨在本地一年可发生9~15代,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日平均…  相似文献   

5.
油菜是浦城县主要冬种油料作物,大面积的油菜生产仍以传统的育苗移栽为主,费工费时且劳动强度大。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油菜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浦城县农业局开展了油菜机播机收技术探索,总结了一整套油菜机械化种植技术措施,为加快浦城县油菜生产的规范化、机械化种植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彭泽兵 《中国棉花》2001,28(1):35-36
近几年 ,随着棉花外部市场的变化 ,本市棉田立体种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已从传统的粮棉瓜型向两菜一棉、三菜一棉型发展 ,向名、特、优、鲜发展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有的已是常规粮棉两熟纯效益的 4~ 5倍 ,种植类型日趋多样化 ,栽培技术日趋规范化 ,种植面积日趋扩大化。因此 ,棉田高效立体种植是既提高了棉田综合经济效益 ,又增加了棉农经济收益 ,对稳定和发展本市的棉花生产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1 种植模式符号“/”、“ ”、“—”分别表示套种、间作、连作。1 .1 春马铃薯—棉花 早毛豆。马铃薯于 1 1月下旬播种 ,地膜加棚架 ,…  相似文献   

7.
稻—菜—菜多元高效种植模式由传统的稻麦两熟种植模式改造而来,变一年两熟为一年多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农业资源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总结了稻—菜—菜多元高效种植模式中的几种主要种植模式及其关键技术、产量收益,以期为稻麦两熟地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冬季瓜菜的发展,对缓解物价上涨,保障居民冬季“菜篮子”供应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遥感、地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无线通讯网络、传感器、计算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探讨海南冬季瓜菜种植区划系统研究,提出构建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格局分布平台、冬季瓜菜种植适宜性评价平台,以及冬季瓜菜种植对比评价平台,以期为海南冬季瓜菜结构化调整、集约化经营及产业化发展服务,进一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助推热区“三农”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9.
辽细辛是辽宁地区一种重要中药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该文介绍了辽细辛种苗培育、规范化栽培、采收与初加工等关键技术,以期为辽细辛规范化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海南稻菜用地的现状、存在问题与改革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调研海南稻菜用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海南发展超级稻再生稻的优势,提出进行水稻新品种选育和推广超级稻-再生稻-冬种瓜菜种植模式是解决当前海南稻菜用地矛盾,促进冬季瓜菜增效、粮食增产的有效对策,并介绍了海南种植超级稻及其再生稻的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垄作栽培对寒地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黑龙江省早熟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空育131为材料,通过垄作栽培与平作栽培方式对比试验,研究垄作栽培对寒地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根系的生长和分布在不同栽培方式间有较大差异,供试品种在不同的栽培方式下其根系体积、干质量、根长及活力均存在明显不同。与对照(平作)相比,水稻(空育131)在垄作栽培条件下根系发达,表现为根长增加、根系干质量增大,根量尤其下层根量增多,根系吸收面积增大,根冠比增大,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2.
李金堂  默书霞 《玉米科学》2015,23(2):137-140,146
通过两年田间小区试验,观察比较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流行动态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株定向栽培模式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情重于常规栽培模式,适合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下病情差异更为明显。应用Logistic模型推导两种栽培模式下病害的流行时期,双株定向栽培模式的指数增长期及衰退期较常规栽培模式短,而逻辑斯蒂增长期则长4~5 d,说明双株定向栽培模式更适合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双株定向栽培的玉米产量高于常规栽培,但随着两者病情差距的扩大,增产优势会降低。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珍红1号、汕油27号和庐黑1号3个花生品种在不同栽培方式下的一些生长性状和经济产量,得出了同一品种或不同品种在不同栽培方式下的一些性状差异.试验结果表明,AnM和覆膜栽培方式均能促进花生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及提高经济性状;庐黑1号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在不同栽培方式下均强于珍红1号和汕油27号,其产量在覆膜栽培下也最高,但在普通露地时最低,这是由于露地下庐黑1号的出仁率、饱满指数和经济系数太低所致.覆膜可大大提高花生产量.  相似文献   

14.
栽培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于琳  李艳杰  纪武鹏 《玉米科学》2009,17(4):101-103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选用当地主栽品种,系统比较了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很大,行间覆膜处理,因前期保水和保温,使株高、茎粗、叶面积、根干重及产量均高于其他栽培方式处理。  相似文献   

15.
根据广西沿海地区豇豆生长发育气候环境条件和病虫发生为害特点,提出通过创造有利于豇豆正常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发生为害的栽培环境条件,有效地改善豇豆生育状况,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自身抗逆性,减少、控制病虫滋生、蔓延和为害,控制豇豆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实现豇豆健身栽培。  相似文献   

16.
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养分及干物质积累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杂交中稻D优95、冈优22为材料,研究了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对N、P、K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转运和分配。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可以明显地提高稻株对N、P、K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量,尤其是生育后期,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对N、P、K的吸收强度仍较大,特别是N素,积累量多,干物质的生产与积累也较常规栽培大而快,表现出明显的后期生长优势;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齐穗后穗部N、P、K的积累仍有较大比例靠齐穗后的吸收,且穗部干物质的积累来自于齐穗后的光合作用的比例较大;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还可提高N、P、K及干物质在穗部的分配比例,从而提高经济系数及单位N、P、K的生产效率。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本田最佳密度为11.25~15.00万穴/hm2,比常规栽培增产10%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为简化麦茬稻栽培流程并促进小麦秸秆有效还田,在小麦收获前,麦茬稻撒播于大田(简称“撒播”,下同)且小麦收获后麦秸覆盖和土壤免耕栽培。结果表明,麦茬稻撒播栽培的播种期较插秧栽培推迟32 d(插秧栽培的育秧期),各生育期推迟天数随着生育期的发展逐渐减少,即出苗期、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推迟31.0 d、24.7 d、18.7 d和12.7 d;全生育期也相应缩短19.3 d。撒播方式下,麦茬稻无分蘖穗,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较插秧栽培增加3.36粒和0.27 g,产量仅降低1.60%。可见,麦茬稻撒播栽培方式简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并高效利用小麦秸秆。  相似文献   

18.
A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started at 2003)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ice cultivation methods on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yield of late-season rice under double-rice cropping system in seasonal drought region of southeast China(Yujiang County,Jiangxi Province).The rice cultivation methods included no-tillage and flooded rice cultivation(N-F),no-tillage and non-flooded rice cultivation with straw mulching(N-SM),and no-tillage and non-flooded rice cultivation without straw ...  相似文献   

19.
Climate changes due to global warming may affect paddy cultivation considerably. Climate changes directly affect rice plant growth, and within paddy cultivation catchments, alter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including flood patterns and water availability for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lthough increased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in the future may enhance plant growth through the CO2 fertilization effect,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are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to predict precisely. This is especially the case for assessing impacts on paddy cultivation, where basin hydrological behavior needs to be understood in detail. Possible adaptations to reduce negative impacts should be tailored to local conditions, which modify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paddy cultivation. In this article,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paddy cultivation are reviewed and a general adaptation strategy is discuss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Japanese context.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的地积温效应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具有显著的早熟增产效应.对不同处理的土壤温度、地下积温和地上积温比较后发现,地下积温是限制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素。覆膜栽培可以提早满足马铃薯生育早、中期对地积温的要求,从而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多熟制条件下,这种效应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