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菜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波  刘忠松 《作物研究》2006,20(5):456-458
综述了油菜远缘杂交亲和性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油菜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原因及其克服方法。  相似文献   

2.
邓婧  李栒 《作物研究》2006,20(Z1):459-464
综述了芸薹属植物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表达机理和克服不亲和性的方法,为油菜的杂交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邓婧  李枸 《作物研究》2006,20(5):459-464
综述了芸薹属植物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表达机理和克服不亲和性的方法,为油菜的杂交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忠松 《作物研究》1994,8(3):27-30
为了转育芸薹属植物核、质基因组编码的有利性状到甘蓝型油菜中,用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作父本,与A、AB、Bc和C细胞群14个品种及4份新疆野生油菜杂交,研究远缘杂交亲和性。结果表明杂交亲和性以甘蓝型油菜作父本与AB细胞群杂交最强,亲利指数平均达3.27,与C细胞群和新疆野油菜最弱,亲和指数分别为0和0.01杂交亲本尤其是母本品种对杂交亲和性有明显影响。杂交不亲和的原因有三:不结角、不受精和胚败育。还对克服油菜远缘杂交不亲和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萝卜与甘蓝型油菜和黑芥的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大有  王爱云  李栒 《作物研究》2006,20(2):124-126
2004年利用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和1个黑芥品种与日本樱岛大根萝卜进行正反交,以研究远缘杂交的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萝卜与油菜的远缘杂交存在严重的生殖障碍,F1种子的产生与杂交的组配方式、杂交亲本的基因型有关;授粉子房离体培养能够提高属间杂交种产生的频率;F1植株的形态大多数偏向母本。  相似文献   

6.
油菜与诸葛菜属间远缘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服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远缘杂交双受精前雌雄不亲和性,本实验采用60ppm的赤霉素、100ppm的甘氨酸涂抹油菜柱头、10ppm的H_3BO_3 5%的蔗糖涂抹去掉柱头的油菜花柱和蒙导法。赤霉素效果最好,获10粒种子,甘氨酸有一定效果得到3粒种子。而截去柱头和蒙导法均未见效果。在获得的13粒发育不全种子中,7粒种子萌发成苗。幼苗形态介于油菜与诸葛菜之间。  相似文献   

7.
以芸薹属作物甘蓝型油菜、红菜薹和小白菜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三者之间的杂交亲和性和远缘杂种优势。杂交亲和性的调查结果表明,3种作物之间远缘杂交均具有一定的杂交亲和性,各组合的母本结实率在52.34%~92.46%之间,杂交亲和指数在3.41~7.85之间,且母本结实率与杂交亲和指数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比较不同作物间的杂交亲和性,以甘蓝型油菜作母本的组合平均亲和指数最高。而在父本相同的情况下,以不育系作母本的组合比以相应的保持系作母本的组合,其杂交亲和性要高。在参与品种比较试验的各材料中,有3个组合的地上营养体产量比对照增产,其中组合:608A×RH03B和608A×JH01B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结合杂交亲和性的调查结果,这两个组合可考虑作菜用或饲用。  相似文献   

8.
油菜远缘杂交育种的主要障碍及其克服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分析了油菜远缘杂交育种存在的杂交不亲和、产生许多假杂种、杂种不育和杂种后代疯狂分离等主要障碍及其成因,提出了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杂交亲和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杂交亲和性的因素有杂交亲本、杂交组合方式和生态环境,芥菜型油菜作母本杂交亲和性高于甘蓝型油菜作母本的组合,昆明夏繁配组的甘芥杂交亲和性比长沙春季配组显著提高。芥甘杂种一代形态发育特性和种子油中主要脂肪酸含量多介于双亲之间,株高、分枝数、花期、棕榈酸和花生烯酸含量有超亲优势。芥甘杂种一代自交结荚结实差,作母本与甘蓝型油菜回交结荚率约25%,与自由授粉相当,但平均每荚粒数比自由授粉增加约50%;与芥菜型油菜回交和白菜型油菜杂交的结实性不如与甘蓝型油菜回交。  相似文献   

10.
芸芥与芸薹属属间杂交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选用 5个芸芥与 6个芸薹属种进行杂交 ,研究了芸芥与芸薹属属间杂交的亲和性 ,试验结果表明 :芸芥与芸薹属的远缘杂交属于高度不亲和 ,结角率为 2 .76 % ,结籽率为 1.35 %。影响其杂交亲和性的因素有杂交亲本基因型、杂交组合方式 ,其中以芸薹属作母本的杂交亲和性要高于以芸芥作母本的组合的杂交亲和性。  相似文献   

11.
在油菜遗传育种工作中,特别在利用油菜亲缘种进行远缘杂交、选育油菜新品种和不育系时,常常需要制备油菜及其亲缘种的染色体标本,以进行染色体检查。我们在制备三大类型油菜染色体标本的方法(1)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改进。将浸种时间缩短为2小时,催芽时每隔0.5厘米左右将种子摆放在垫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上。前处理用α-溴代萘和8-羟基  相似文献   

12.
以昆明地区传统栽培的白花马蹄莲和彩色马蹄莲Ym035(橙红复色)、Ym005(红色)、Ym088(金黄色)、Ym002(浅粉色)和Ym064(紫红色)为试验材料,进行远缘杂交,对杂交组合和结实率进行分析,探索远缘杂交的亲和性;设计4组不同激素组合,对杂交白化苗后代幼胚进行胚拯救,探索最适于白化苗幼胚萌发的激素配比。结果表明,彩色马蹄莲做母本,结实率高于白花马蹄莲,白花马蹄莲地栽植株比盆栽的更为健壮,最佳组间杂交组合为:Ym002×白花马蹄莲(地栽),彩色马蹄莲组内杂交以Ym005×Ym035杂交亲和性较高;远缘杂交白化苗后代幼胚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 mg/L。  相似文献   

13.
芝麻菜属与芸薹属属间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芝麻菜具有抗旱、抗病、耐瘠等特性,是优异的油料作物资源。针对芝麻菜的利用现状,从芝麻菜属与芸薹属属间远缘杂交以及杂交不亲和性研究等方面,综述有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油菜杂种具有一定的籽实产量优势是被认识了的生物特性。选育油菜杂种,把杂种优势用到农业生产中去,首要的是经济合理地解决杂种制种途径。利用十字花科芸苔属中大多数种存在的自交不亲和性产生杂种,开展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是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从1976年开始选育甘兰型自交不亲和系,相继进行了优势组合选育,并对自交不亲和性杂种F_1的遗传及F_1的产生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初步结果。这里将五年的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从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可交配性及克服不亲和性的方法,种间杂种后代的遗传特性以及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等方面,综述某蓝型油菜与芥莱型油菜种间杂交研究进展,提出今后的发展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与假稻属间远缘杂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幼胚培养和延续授粉的方法,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提高杂交成胚率和结实率,使水 与假稻属间远缘杂交获得成功,常规授粉法的成功率为3.36%,延续授粉 成功率为8.56%,比常规授粉法的成胚率提高5.205并能获得饱满,结实率为0.86%,采用幼胚培养得F1绿苗31株,成苗率为18.235。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创建油菜新种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拓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从四川、重庆、云南和西藏部分地区采(收)集了一批白菜型油菜、白菜和白花芥蓝地方品种,包括一部分白菜型油菜野生种和半野生种,通过远缘杂交,人工合成了一批甘蓝型油菜新材料。这批新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主要包括特长角、大粒、多分枝、矮秆、黄籽、白花、抗病等重要遗传类型,部分材料具有重要的育种及研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于十字花科芸苔属六个种的自交、品种内互交和种间杂交亲和性研究,国内多限于油菜栽培种的三大类型,即白菜型、甘蓝型和芥菜型。而对栽培很少的但在创造新种方面有一定利用价值的黑芥、羽衣甘蓝和阿比西尼亚芥,来见有过研究报道。因此,我们对芸苔属六个种的自交、品种内互交和种间杂交亲和性进行了观察,以便为油菜育种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广亲和性基因提高籼粳杂种育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Ketamura.E、Ikehashi.H和笔者等人的先后研究认为,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复杂的水稻亚远缘杂交的广亲和性由一对主基因起关键作用,如果将这种显性的广亲和性基因转入籼稻或粳稻品种中,可能培育出结实正常的强优籼粳交组合用于生产。袁隆平教授率先在我国利用这种广亲和性基因培育籼粳亚种杂交水稻,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作者在他的指导下,进行了本试验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采用7个籼稻品系和3个粳稻品种为目标亲本,以紫色稃尖为指示性状,目标亲本作为轮回亲本,将CPSLO;,或ketan Nan-zka的广亲和性基因口交导人目标亲本中。培育 T一系…  相似文献   

20.
高油酸菜油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功能,其品质可与茶油、橄榄油等高级食用植物油媲美,对于改变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不足、促进油菜产业升级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在高油酸油菜方面的研究动态及应用情况,同时对油酸的遗传特性、高油酸油菜选育途径(小孢子培养、远缘杂交、诱变和转基因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