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系统分析了广东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总结了推动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对广东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前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广东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鲜食玉米品种品质评价及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史振声 《玉米科学》2006,14(6):069-070
根据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对玉米新品种的要求,结合育种科研和生产实践,探讨了鲜食玉米品种品质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原理与技术技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我国鲜食玉米产业的品种需求出发,分别从胚乳、糊粉层、果皮、胚等不同部位阐述一些特殊类型鲜食玉米的育种原理。介绍甜加糯、紫玉米、黑玉米、红玉米、花粒玉米及绿色玉米的选育方法,提出对鲜食玉米果皮适口性鉴定技术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鲜食型玉米科研与产业开发的现状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高产低效是玉米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因此 ,玉米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倍受关注的作物之一。挖掘遗传潜力、拓展利用领域、开发新型产品成为政府、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的重要课题。鲜食型玉米及其产业已经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并已成为一些地区和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鲜食型玉米又称果蔬玉米 ,是指以食用鲜穗 (粒 )为目的的专用型玉米 ,国外称作蔬菜玉米或水果玉米。我国鲜食型玉米的含盖面较广 ,包括各种类型的甜玉米、糯玉米、彩色玉米以及其他适合鲜食的玉米品种。本文就我国鲜食型玉米研究与利用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鲜食型玉米的研发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鲜食型玉米在国际市场上非常畅销,需求不断上升。而我国的鲜食型玉米产业发展比较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简要介绍了鲜食型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的概念及其经济价值,总结了国内外鲜食型玉米的科研和开发现状,分析了我国鲜食型玉米的发展前景。这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形成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早贵 《玉米科学》2005,13(4):127-131
玉米是浙江省重要的旱粮作物。近年来,在鲜食玉米迅速发展的带动下,玉米生产得到了恢复性的增长,初步形成了具有南方特色的鲜食玉米产业。根据浙江省玉米生产和消费现状以及有利条件,探讨了浙江省玉米生产的发展趋势和主推技术。  相似文献   

7.
蔬果型鲜食甜糯玉米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鞠章网  栾春荣  丁慧 《玉米科学》2004,12(Z2):57-59
参照农作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求,结合本地区生产实践,总结了蔬果型鲜食甜糯玉米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为鲜食甜糯玉米的产业发展提供生产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曹艺腾  王艳华 《玉米科学》2022,30(1):182-190
围绕鲜食玉米产业链,以吉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DEMATEL-ISM模型诊断制约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吉林省具有种植鲜食玉米的资源优势,但并没有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模型结果显示,根源制约因素为劳动力素质偏低和产业集聚度不高,直接因素为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和品牌价值不大.根据上述制约因素,提出重视...  相似文献   

9.
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筛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鲜食玉米产业持续发展,新品种更新换代提供种源。[方法]2014年通过品种筛选试验,对主要经济性状、生育期、抗病性、品质及产量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云甜玉9号、彩糯6号、云糯4号和云糯6号,可供来年大面积示范。[结论]该研究结果可在云南省保山市及气候类似地区做鲜食玉米示范品种应用。  相似文献   

10.
鲜食型玉米育种目标和品种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9  
史振声  张喜华 《玉米科学》2002,10(4):016-018
本文根据鲜食型玉米的特殊性,结合我国鲜食型玉米科研和生产现状,就现阶段鲜食型玉米的育种目标和有关鲜食型玉米的品质、产量、抗性及有关农艺性状等品种标准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玉米育种现状与技术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辽宁省“八五”至“九五”期间玉米育种现状的分析和总结,概括地阐述了辽宁省玉米育种水平以及存在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品种推广速度慢、面积小、寿命短,并提出了将来技术发展方向应以商业化育种为目标,扩增种质资源为基础,采用新型生物技术等育种手段。  相似文献   

12.
饲用玉米的育种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18,自引:1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扈光辉 《玉米科学》2003,11(2):046-049
本方分析了饲料玉米在我国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并对饲料玉米的种类及饲用价值,以及国外在营养品质的遗传变异、青贮玉米的消化率的遗传变异、收获时期的研究、种质资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国内专用饲料玉米的研究现状进行论述,提出我国当前选育优质专用饲料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提高春玉米主产区玉米单产的技术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制约春玉米单产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研究了发展耐密型玉米单交种,推行"夏季深松、春季不翻动土壤直接播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坚持基肥、种肥与追肥相结合施肥原则,增加钾肥用量,将追肥期后移,增加追肥深度,改善与提高耕地质量等提高春玉米主产区玉米单产的主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青饲青贮玉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7个分蘖、高油和高蛋白型青贮玉米特性和品质的比较。结果表明:独秆晚熟品种中北410、青试01和农大647适宜作为春季播种的青贮玉米,解决冬春季饲料不足;多蘖型的新育01和新育02适宜作为春夏季青饲玉米种植,供给夏秋季青饲料;独秆中熟的高蛋白玉米中原单32品质优,适宜作为在6月底到7月上中旬播种的青饲或青贮玉米种植;同时根据品种的生理特性研究栽培技术,指导各类型青贮玉米种植,满足不同青饲青贮需要。  相似文献   

15.
甜、糯玉米的分子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坚  李晚忱 《玉米科学》2005,13(2):060-063
介绍玉米胚乳淀粉合成生化途径中几个关键酶的活性受基因突变的影响,表现甜质或糯质性状的分子机理,进而对甜、糯玉米育种提出了几点建议或设想。  相似文献   

16.
温带高油玉米自交系与热带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riffing Ⅵ 对6个国内温带高油系和4个热带系进行组配,将组配的45个杂交组合在云南省昆明、德宏两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下进行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热带系YML146、CML166、CML161、CML171是综合性状配合力表现较优良的种质材料,在高油玉米生产及育种上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是拓宽温带高油玉米种质遗传基础较好的种质资源;产量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为正值的组合多数为温带高油系×热带系和热带系×温带高油系,说明温带高油玉米种质与热带种质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该组合模式具有较大利用价值。主要农艺性状的加性方差均大于非加性方差,说明这些性状主要表现加性遗传效应,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7.
高树仁 《玉米科学》2005,13(1):036-038
用普通玉米自交系和O2玉米自交系进行双列杂交,对普通玉米×O2玉米(普×O2)、普通玉米×普通玉米(普×普)和O2玉米×O2玉米(O2×O2)三种类型杂交组合F1的子粒赖氨酸含量、产量、赖氨酸产量、容重、收获时子粒含水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普×O2组合的赖氨酸含量介于普×普和O2×O2之间,但变化幅度较大;产量和粒重最高,容重和收获时子粒含水量介于两者之间偏近于普×普,赖氨酸产量和O2×O2接近。认为以普通玉米与O2玉米自交系组配杂交种是一种值得探讨的高赖氨酸玉米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绍森  唐永金 《大豆科学》2007,26(2):149-153
应用三因素五水平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的影响,并建立相应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方程拟合程度较好,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有显著的影响.玉米密度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的效应呈现倒抛物线曲线,玉米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的效应呈现抛物线曲线.玉米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具有交互效应.在玉米生产密度下,适当增加玉米生产的行距和穴距,可以提高间作大豆的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9.
对比研究分析了高油、高淀粉玉米杂交种与普通杂交种的主要生育特点.结果表明,两者产量和品质有差别,高油杂交种的产量主要限制性状是千粒重低,灌浆和中后期脱水速度相对较慢,成熟时子粒含水量偏高,油分积累效率高,但完成全程油分积累的时间滞后,抗衰老能力偏弱.高油种质遗传基础狭窄问题较为突出;高淀粉杂交种乳熟中期前灌浆速度相对较慢,乳熟中后期淀粉积累效率较高.同时探讨了培育高油、高淀粉玉米杂交种的主攻目标性状。  相似文献   

20.
玉米自交系抗粗缩病特性的遗传基础及轮回选择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定向轮回选择对玉米自交系进行抗粗缩病特性改良,不仅能提高玉米自交系的抗病性,也随之提高了其组成杂交种的抗性水平。玉米抗粗缩病的性状为数量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所控制。一般自交系的抗病基因都不太纯合,这是抗病改良的基础。对自交系进行定向轮选的过程,是微效抗病基因向个体集中和量值增加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