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同志们: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早稻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夺取1997年粮食丰收,部里决定召开全国早稻“五化”现场会。昨天一天,大家参观了广东省南海市工厂化育秧现场、增城市专业化水稻薄膜育秧现场、优质大米加工厂和抛秧软盘生产厂,以及各种水稻优质品种、稻米加工制品和收获机械展览。今天上午,大家又分析了当前早稻生产形势,总结交流了早稻栽培轻型化、育秧工厂化、品种优质化、用途多样化和收获机械化的经验,研究了推进“五化”和夺取1997年早稻丰收的措施。这次会议时…  相似文献   

2.
发展优质早稻推进产业化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现有耕地面积10.4万hm2,其中水田61万hm2,旱地43万hm2。水稻历来是我市粮食生产的主体,常年种植面积9.3万hm2,总产7亿kg,占粮食总产量的85%左右。其中早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占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35%左右。早稻既是稳定我市粮食生产的一季重要的粮食作物,又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根据粮食供求状况和市场形势变化,我市从199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优质稻尤其是优质早稻的推广,近几年来又大力推进优质早稻产业化经营,使优质早稻发展步伐加快。1998年全市优质早稻发展到1.67万hm’,占全市早稻面积的62.5…  相似文献   

3.
大力推广种植杂交早稻、扩大双杂面积是当前粮食增产的有效措施。但育秧难、用种量大是阻碍杂交早稻推广的一大难题。我县在多年的早杂推广中,着力改革育秧技术,由湿润育秧改为地膜湿润、板田育秧,继而总结推广了地膜通气营养土育秧新技术,使全县杂交早稻面积由1985年的4450亩,1991年扩大到76720亩,占早稻面积的70%,粮食连续七年夺得丰收。 一、模式及做法 地膜通气营养土育秧是集地膜湿润育秧、板田育秧、场地小苗育秧优点于一体的组合型育秧方法。其组合模式可概括为四句话:通气秧田的底子、营养土层的面子,地膜覆盖的架子,中苗带土的秧子…  相似文献   

4.
晚稻旱育秧栽培技术的应用在浙江仙居始于1979年,且面积较大。但由于对该项技术缺少系统的总结和深入研究,其综合增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两年来,我们根据本地旱地资源丰富的实际,从全年粮食增产出发,在总结历年经验的基础上,以利用旱地作苗床和秧地间种大豆为重点,开展晚稻旱地间作育秧及其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1996年全县旱地间作大豆育秧技术推广应用面积(指大田)7SOOhm’,占连晚总面积的80%。(-)旱地间作育秧的好处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实践表明,晚稻旱地间作育秧具有以下五个好处。1.提高晚稻单产…  相似文献   

5.
早稻有孔地膜育秧技术张运胜,钱绪全(湖南省安乡县农业局415600)中苗带土移栽是湖南省安乡县早稻的主要育秧模式之一。过去主要采用地膜覆盖,但一怕积水,二怕“贴膏药”,三怕烧苗。近几年来,该县改过去普通地膜育秧为有孔地膜育秧。实践证明,有孔地膜育秧有...  相似文献   

6.
集中育秧具有水稻品种统一、浸种播种同步、秧田用工集中和秧田管理便利等优势,有利于实施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和机械化生产,有利于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和粮食产量.本文从湖南省早稻集中育秧的发展现状、主要形式、具有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发展着力点和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全面推进早稻集中育秧模式和技术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早稻地膜旱土育秧是一种新型的育秧技术,它的特点是利用旱地育秧,秧田面积少,1m2秧田可移栽30m2大田,秧田管理方便。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经济效益高,不仅地膜用量只有常规水秧的三分之一(因秧田面积只有常规水秧的三分之一),而且成秧率高,用种省,肥料利用率高,每公顷大田可节约物化成本150元左右;二是出苗整齐,安全可靠,不会因播后天气恶劣而烂秧,可解决农民怕播种烂秧的后顾之忧;三是可适时早播早插以利于早熟高产,早晚两季平衡增产;四是秧苗素质好,短白报多,干物质含量高,抗逆能力强,插后返青分案快,能有效地…  相似文献   

8.
寒潮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早稻育秧期间遇到春季寒潮,常造成烂秧死苗。2006年4月12~14日,宁乡县遭遇气温剧降并伴有大风的强寒潮,造成早稻秧苗普遍青枯、发黄,甚至死苗,其危害程度与秧田管理水平、品种特性、育秧方式、秧苗素质、秧龄等有关。在选用抗寒品种、选择适宜育秧方式及播种期,采用壮秧营养剂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加强秧田和大田的管理,能有效地防御和减轻强寒潮危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编织布育秧机械化插秧和育湿润铲秧人工插秧两种不同插秧技术的早稻佳辐占品种生产大田的苗情动态跟踪,结果表明编织布育秧机械化插秧比育湿润铲秧人工插秧具有提高工效、提早成熟、增加产量等三大生产优势.  相似文献   

10.
罗峰  温术根 《作物研究》1997,11(2):31-32
在比较常规早稻与杂交早稻在生育期、产量及对气候适应性等的差别后,认为常规早稻在湖南省粮食生产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当前粮食生产相对“过剩”的原因,指出滞销压库的主要是早籼劣质稻谷。提出了加大力度调整早稻品种结构,加快优质早籼发展步伐,抓好优质稻育种成果转化,建立示范生产基地,实行良种良法配套,优质优价,搞好加工包装,提高粮食经济效益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春花田杂交早稻以往只用小苗“两段”育秧方式来延缓超秧龄,花工多。用稀播旱育秧的办法来解决早杂的秧龄问题,既减轻劳动强度,又可夺取早稻丰收。增产8.9%。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唐周辉 《作物研究》2006,20(1):54-54
3种早稻育秧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育无盘抛秧要比一般早育秧和湿润育秧出苗率、成秧率高,分蘖力强,秧苗素质好,易抛栽。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浙中地区早稻和辣椒产业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益,集成了“早稻-加工型辣椒”水旱轮作栽培模式。该模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提高了稻田周年效益,总产值可达7 945.2元/667 m2,促进了早稻和辣椒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通过水旱轮作,有效减轻了病虫害发生,有利于二季作物高产高效,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介绍了早稻和加工型辣椒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水稻生产连年丰收,粮价下跌,粮食部门购销价格倒挂。分析稻米市场现状不难发现,目前粮食属结构性过剩,稻米市场存在着“劣质米严重压库,优质米俏销,饲料粮短缺及泰国米充斥市场”问题。金华地处浙江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季回温早,光温条件充足,十分适合早稻生产。进入90年代以来,早稻播种面积稳定在10.7万hm2以上,早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早税稻是十分重要的一季高产稳产粮食作物。过去,作为“公粮稻”的早他稻生产,其品质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1999年5…  相似文献   

16.
在双季杂交稻亩产过吨粮研究中,如何解决杂交早稻的烂种烂秧、用种量大、育秧成本高和插后分蘖迟、难以确保一季亩产千斤以上所要求的苗数与穗数等问题,是我省栽培技术研究中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我们在总结常规早稻几种主要育秧方式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场地保温育秧,中苗带土移栽”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不仅有效地防止了烂种烂秧,提高了成秧率,而且达到了省种、省秧田、省肥、省工、省成本和早熟增产的目的,使杂交早稻大面积一季过千斤。 一、场地保温育秧的试验结果 (一)不同育秧方式对秧苗生长的影响 1.不同育秧方式小气候特点。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早稻旱育高效栽培的叶片粗蛋白质积累动态和稻米品质表现的研究,结果表明:旱育秧较湿润育秧具有校强的吸氮能力,叶片粗蛋白质含量高,有利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旱育秧较湿润育秧能改良稻米品质的某些性状,表现其整精米率和稻米蛋白质含量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和至白米率及垩白级别降低。综合米质性状较旱育秧配大田适度密植、前促、中稳、后补栽培技术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不同育秧方式对杂交晚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以杂交晚稻金优207为供试品种,进行了旱地育秧、盘育抛秧、两段育秧和湿润育秧的田间栽培比较试验,对4种育秧方式下杂交晚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系统的苗情观察调查。结果表明:与湿润育秧比较,旱地育秧、盘育抛秧、两段育秧的秧苗素质好,根系发达白根多,干物质含量高;营养生长势旺盛,返青快,分蘖发生早而多,生育进程提早,全生育期缩短;综合经济性状好,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籽壮产量高。  相似文献   

19.
闽北是福建主要粮食产区,其中有9个商品粮基地县。但粮食产量受气候的影响波动很大,尤其是秧苗素质与早稻的产量有着极大的相关。为此,笔者利用多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见表1),针对秧苗素质与苗期天气影响作一初步分析,旨在有辅于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一、春播期气象服务现状闽北双早一般在3月中旬前后播种,并使用薄膜育秧技术。由于早春天气相对不稳定,而不同天气类型造成膜内小气候效应(指膜内、外差别程度)明显不同,两者交叉影响,使秧苗生长的环境小气候复杂多异。从对水稻生产方面的气象服务来讲,主要内容是“三寒”预报,其中…  相似文献   

20.
《作物研究》1996,10(1):1-4
提出了1996年湖南粮食生产的技术措施是:加大吨粮田开发国度,早稻赶超晚稻,发展杂交稻和昌粮生产,推广10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