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盆景艺术的来源史考据的片段中,无论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水石盆景,还是"选自然之神丽,尽高栖之得意"的山水盆景,均以士官文人为首发。随着文明的进步,盆景艺术从盆景硬件的组合分类及组合方式、造型风格上,出现了众多类别,但这并非说,盆景艺术就是"官样艺术",她最终应归类为民间造型艺术,为什么如此说呢?民间艺术是指"由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艺术训练,但掌握了既定传统风格和技艺的普通老百姓所制作的艺术、手工艺和装饰性装饰物",而盆景艺术的创作者,有史以来,无论是士官,还是文人、平民百姓,都来自民间,都没有经过系统正规的盆景艺术技艺  相似文献   

2.
方志鹏 《花木盆景》2003,(12B):16-17
在当代盆景界,上至名家巨匠,下至后学稚子,都是以追求符合自然规律的“自然式”盆景为创作目标。“自然式”盆景已形成一股主导潮流。对“自然式”的追求,给盆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盆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盆景艺术由边缘艺术或“准艺术”走向高等艺术的必由之路。笔作为一名盆景爱好,在与盆景友人的交流、创作实践和对盆景理论的学习当中,获得了一些一知半解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3.
正岭南盆景历史悠久,是中华盆景艺术的重要一脉。岭南盆景依托底蕴深厚的岭南文化,经过历代盆景爱好者的努力,逐渐建立、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崇尚自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师承画理"的岭南盆景文化,成为中华盆景中的一朵奇葩,并以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海内外。在无数的岭南盆景人中,有一位出道早、在国际国  相似文献   

4.
正在百园荟萃、景观优美的武汉国际园博会园博园中,有一个以盆景艺术为主题的开放式园苑,这就是昌恩盆景艺术园。园名"昌恩"得自于两个热爱盆景艺术的同道好友——刘昌广和赵恩平先生,各取一字,以铭嘉园。昌恩盆景艺术园位于园博园中心建筑——长江文明博物馆左侧的坡地上,占地一万平方米。这里没有院墙阻隔,信步走过三两处自然惬意的溪池水景,就可以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盆景是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的产物。它的组成材料——植物、山石、水土等,以及其表现出来的景色都具有自然属性,有着其各自的形态和色彩,其中植物还富有顽强的生命特性。这点与绘画、雕塑等其它艺术有着本质的不同,盆景享有着其独特的自然之美。当然,盆景除了自然美之外,还必须具备人工美,适当的人工不可缺少。"自然"与"人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8月11日,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胡乐国先生带着对中国盆景事业的的无限眷恋和期待离开了我们。先生从艺六十余年,开创了松柏类盆景"高干垂枝"等独特技法和艺术风格,创作出《向天涯》、《生死恋》、《风骨》、《踏歌行》等佳作,他结合中国文化对盆景艺术的影响,提出盆景艺术必须崇尚自然,创立鲜明的民族风格,为浙江盆景风格的确立及推动中国盆景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盆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园林艺术的珍品。它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有机结合,被人们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有生命的雕塑"。中国盆景主要分为树桩盆景和水石盆景两大类。本文主要从树木的选择、树桩盆景的制作、树桩盆景的养护管理等3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树桩盆景的制作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盆景艺术,做为一种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创作基础,还要求创作通过一种形式来表露出来。形式美也是盆景的创作来自于自然,高于自然,但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自然形式来创造,这就要求盆景的创作必须具备较强的自身化修养和艺术的创作水平,从而通过充分表现出作所追求的创作个性,对于一盆成功的盆景作品,我们必须具备怎样的心理来观察欣赏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争议呢,这就是每个鉴赏的不同心理表现。  相似文献   

9.
正树石盆景创作是本人常年以来一直在坚持的创作方向,因为树石盆景更需要参透自然的规律和艺术的表达,使创作者充分利用移山缩水的艺术手法,达到"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里之峻"的自然景观效果。现将本人作品《金戈铁马》制作过程详解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庆余 《花木盆景》2000,(1A):60-62
1986年中国盆景学术讨论会上.贺淦荪给盆景艺术做了如下定义:盆景不是自然景物的再现.而是能表达思想主题.有自然神韵的艺术美景;是一种艺术美的再创造;是通过造景来反映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活的造型艺术。现代文明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盆景艺术。自1956年周瘦鹃老师划分盆栽、盆植、盆景以来。在什么是盆景、什么是盆景艺术的实质特征问题上。1986年才有了如上定论。至此。中国盆景才真正步入现代艺术殿堂,走进了一个全新的盆景艺术文化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1.
正盆景艺术誉为"高等艺术",它是一门包括了盆景技艺、园林艺术、绘画艺术、文学及美学在内的综合艺术。说它是诗、是画,它却生机盎然,应时而变,犹如立体的画,寓意深刻,韵味无穷,犹如无声的诗。它给人以遐想,具有"三度"空间,年复一年,通过巧妙技艺造型并需要时间雕刻沉淀的艺术品。在欣赏一件成功的盆景佳作时,往往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置身于诗情画意中,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动势盆景的发展之路,贺淦荪先生说:"在完善单体造型的基础上,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又说:"树石组合盆景能充分表现自然美,高度创造艺术美和意境美,传自然之神、作者之神于一体,熔思想性、艺术性于一炉,既弘扬民族文化,又展现时代精神,是中国盆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盆景艺术创新的主攻方向,是让盆景真正步入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树石盆景突破了树木盆景、山石盆景的局限性,组合形式上的多样性,表现情感内容的丰富  相似文献   

13.
盆景创始于中国,然后传入日本,现风靡世界。日本盆景和中国盆景一样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都在寻求作品诗情画意和意境的表现。随着中日盆景交流的日趋频繁,中国盆景人对日本盆景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日本盆景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千人千思想,万人万模样,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才有助于推动中国盆景艺术事业的发展,在此,本刊开启"日本盆景"这一话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讨论盆景艺术技巧问题,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对当今盆景艺术鉴赏作更符合时代审美主流的认识。盆景艺术技巧属艺术才能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盆景创作构思和作品意境凝练这两个活动过程中,主要是对作品进行恰当的技巧处理以达到集中反映自然景观本质的艺术形象。考察盆景艺术技巧,首先要看作品形象与自然界、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接近到  相似文献   

15.
<正>当代苏派盆景有两大宗师,一位是大作家周瘦鹃,一位是园艺家朱子安。如果说,周瘦鹃对苏派盆景的贡献是其秉承"画意入盆"的苏州盆景艺术传统并将其发挥到极至,那么朱子安的贡献就是将苏派盆景艺术回归到园艺学的范畴。经过朱子安整整九十年的辛勤探索,当代苏派盆景终于形成了技法上"粗扎细剪,结顶自然",作品上"潇洒隽秀,凝若诗画",取材上"古雅拙朴,老而弥健"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盆景是活的艺术,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这是盆景界多年来对中国盆景艺术形成的其识。讲到画,自然要考虑造型,从干到枝的衔接以及由枝及叶片的布局,都应该有画意,且有立体与空间感。诗意应该是盆景要表达的意境,是盆景艺术追求的高层次目标。实际上,诗也好,画也好,综合起来,就是盆景的景,就是盆景要表达的真实内涵。景是不易得到的,但只要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相似文献   

17.
<正>1盆景艺术的分类中国盆景是以树木、山石等为素材,经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神貌的艺术品。盆景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说它是诗,却寓意于丘壑林泉之中;说它是画,却生机盎然,四时多变。这种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树石、盆盎、几架三位一体的艺术品,经历代盆景艺术的精心雕琢,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以鲜明的民族特点,古雅的艺术风格而驰誉世界。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盆景艺术的最大特点,不在于单一外表的妍丽,而在于它具有深远的意境,即"画尽意在"。盆景的立意造景,是表现心志,展露"诗情画意",是一种借景抒情的艺术。同样,人以修身来提高道德素质,道德的提升是盆景艺术精进之底蕴。人贵自然,自然处世,自然做事,做到表里如一,那么,人与人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将会是水到渠成。中国是个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哲学根基宏博深厚的国度,意境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背景所形成独特的范畴。早在先秦时期,文学已触及了心与物的关系,南北朝时刘勰提出"情在词外",说出意境的实质;至近代  相似文献   

19.
目前利用天然用材自然造型或自然苍老微缩制作的盆景,素材多取自于自然山林,既无成本,又可随取随用.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意识的逐渐加强,杜绝山采,大力提倡人工育苗应成为制作盆景用苗的主要来源.盆景缩龙成寸,以小见大是盆景艺术最显著、最基本的特点,利用人工培育的苗木作为盆景用材需要在幼龄阶段人为地加以微缩和促苍老.要做到这一点,若拥有较理想的老桩为素材,则并非难事;  相似文献   

20.
正木村正彦先生虽已年过七旬,但是在创作意图上未见衰退,世界各地众多的盆景爱好者都渴望得到木村先生的作品。木村先生的作品有两种:一是可称谓"创作的盆景",即"无中生有的自然艺术";另一种可称谓"后天培养的盆景",即将现存的盆景素材及过去曾与多数盆景家们共生存的树,用先生的感性和绝妙的技术,让新的作品"变换身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