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王建国  夏君  王小龙 《河北果树》2006,(3):17-17,19
日面红杏于1988年在兴隆县境内选出,1991年在河北省杏鉴评会上被评为第2名,现已发展1000hm2。该品种具有外观鲜艳、风味浓郁、丰产、质优、适应性较强等特点,可作为优良晚熟杏品种推广栽培。1试验园基本情况试验园位于兴隆县兴隆镇龙窝村,山地,坡度20°,土层较薄,年平均气温8.5  相似文献   

2.
延边小香水梨,是东北部分地区广泛栽培的一种优良梨品种。该品种具有抗寒、丰产,质优、易管理等优良特点。但存在着果实小,结果量不易调  相似文献   

3.
极早熟鲜食杏优良品种——子荷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早熟鲜食杏优良品种—子荷杏子荷杏原产于河北省新河县,1990年引入石家庄果树研究所,经过几年来的栽培和对果实各项性状进行登记,发现该品种具有早果、早熟、丰产、稳产、果实品质好等特性,在早熟杏品种品评时,专家们一致认为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极早熟鲜食杏...  相似文献   

4.
抗寒杏新品种——牡红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红杏是1982年以631杏与兰州大接杏杂交育成的杏树新品种。具有抗寒、丰产、品质优、外观美等特点。在牡丹江市7月下旬成熟,平均单果重50g,最大果58.5g。果面有片状红晕,果肉橙黄,有香气。综合性状优于对照品种龙垦2号杏。1999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现已在东北3省引种试栽。  相似文献   

5.
果大质优丰产杏品种——凯特赵文祥黎香兰张笃玲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科研人员于1991年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引进了凯特接穗,通过几年的观察鉴定为嫁接繁殖和多点试栽,认为凯特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好,适于落叶果树产区多种土壤条件下栽培,果实经济性状优良,丰产,具有较...  相似文献   

6.
供佛杏原产于河北省阳原县高墙乡安洛寺院内,最初是由寺内的和尚引入,其果实专门供奉神佛,故此得名。目前已成为阳原县杏的主栽品种,主要分布在高墙、化稍营、三马坊、东城、马圈堡、揣骨疃等乡镇,栽培面积已达2000余亩,年产20万公斤。该品种以其果大、质优、肉厚、适应性强而深受广大果农的喜爱,1986年被确定为张家口地区主要推广品种,1991年在河北省杏品种鉴评会上获第一名.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1号杏是从意大利引进的优良品种,1999~2004年引进并在邹平县西董镇于张村进行了丰产栽培试验.几年的观察表明,该品种具果个大、色泽好、品质优、丰产、商品性好等优点,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早熟品种,适合大面积栽培.  相似文献   

8.
<正>黑龙江省地处我国高寒区,可适宜栽培的果树种类不多,而杏树以其抗逆性强、适应性强、果实熟期早等特点,逐渐成为该地区果树生产、经济林栽培的重要树种之一。但生产上缺少丰产、稳产、优质新品种,杏树生产仍处于零散状态,没有形成规模化栽培。20世纪90年代中期,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为了培育抗寒、丰产、优质的杏新品种,开展了龙垦系列杏的品种改良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 李、杏是原产我国的古老果树树种。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结果早,易丰产,果形美观,营养丰富,除供鲜食外尚可加工成多种果品,很受群众欢迎。辽宁省自然条件适宜于李、杏生长发育,李、杏资源丰富。经连续四年考察、品评、鉴定,已从62个地方优良李树品种类型中选出  相似文献   

10.
我国杏栽培历史悠久,但由于开花早,花和幼果常常易遭受晚霜危害。多年来杏育种工作把抗晚霜作为重要育种指标之一。1998年我所从亚美尼亚引进一批杏优良品种.经过试验栽培,调查研究,并在山西省不同气候、土壤条件进行区域试验,从中筛选出果个大、抗晚霜性强、品质优、丰产的杏优良品种‘金亚’。2004年2月该品种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并命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赵锋  刘宁 《山西果树》2003,(1):23-23
仁用杏又称扁杏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 ,栽培面积约 2 5万hm2 ,产量近 2万t(吨 )。生产上主要栽培品种有龙王帽、一窝蜂、白玉扁、优一等。近几年由辽宁省果树研究所新选育的超仁杏 ,由于其仁大、丰产、抗寒、抗旱、耐瘠薄、易管理 ,逐渐被广大果农所接受并被广泛栽培 ,1 998年 6月通过辽宁省科委组织的专家现场验收与鉴评。1 主要性状超仁杏是从龙王帽优系中选育而成 ,该品种树势中庸 ,在辽宁省熊岳地区 4月中下旬开花 ,与龙王帽花期基本一致 ;7月中下旬果实成熟 ,果实发育期 90d(天 )左右。自花结实率为4 2 % ,自然结实率…  相似文献   

12.
大棚王杏为美国最新育成的早熟杏优良品种,我处2001年春从山东省果树所引入该品种进行引种观察和密植丰产栽培试验。经2001—2004年的栽培观察,该品种在鲁西南地区表现出成花容易、坐果率高、结果早、丰产性强、果个大、成熟早、品质优良、适于密植、栽培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是一个极有发展前途的杏优良品种。现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塔山杏梅是果实个大,外形美观,品质好,适于鲜食、加工,较丰产的优良杏品种之一。该品种为锦西县老官卜乡羊草甸村农民杨维山于日伪时期引自锦州南山生生果园,迄今已有50多年栽培历史。本品种栽培甚少,目前,全县只有45株,总计不过三亩,年产量0.5万斤,最高年产0.7万斤,主要集中在羊草甸和塔山张屯。于1983年在省鉴评会上被评为优良品种。塔山杏梅树冠高大,盛果期以后树高5米左右,冠径6~7米,干径30厘米左右,一米以上的长枝,排列生长在树冠周围,与一般杏  相似文献   

14.
<正> 供佛杏原产于阳原县高墙乡安洛寺院内,最初是由寺院的僧人引入,其果实主要供奉神佛,故此得名。目前已成为阳原县杏的主栽品种,栽培面积已达1000余亩,年产20万公斤。以其果大、质优、肉厚、风味鲜美、含糖量高、适应性强而著称,1986年被确定为张家口地区主要推广品种,1991年在河北省杏品种鉴评会上获第一名。一、主要性状1.植物学特性:树干为黑褐色,皮粗糙。二年生以上枝灰褐色,并随枝龄的增长出现粗皮。一年生枝光滑直立,阳面紫红色,背面红褐色,有光泽,无毛,枝条中上部皮孔近圆形,较小且稀少,基部皮孔增多为椭圆形,白色凸起,不规则排列。单芽或二、  相似文献   

15.
早红蜜是从河南农家栽培杏中选育出的特早熟大果型甜杏。它具有极早熟、大果型、极丰产、品质优、极抗春寒等特点。5月中旬即可上市,正值水果上市淡季,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6.
1990年,在新郑市两个农户院内发现了2株30~50年生杏树,树体矮化,果个特大,甜仁,农户称此杏为大巴达杏或水蜜巴达杏.由于农户从未对其进行过栽培管理,故丰产性一般,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99年,我们又先后在新郑市薛店、梨河、八千等乡镇发现成片大巴达杏,共约300余株,树龄二三年生,有杏砧也有桃砧,株产2.4~6.0kg,早果丰产.通过6年的系统观察,于2004年5月底至6月初将本品种公开,并组织12位果树专家和300多位果农现场鉴评,一致认为该品种综合性状超过了已引入我国的许多欧洲杏品种,属自然矮化品种,极有发展前途.2000年育苗1万余株,在河南省的9个县市试栽,山东、陕西、山西也有少量引种.这些地区立地条件各异,但生长结果、抗逆性表现与新郑市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17.
金太阳杏是山东省果树研究所1991年从美国引进的.该品种在杏树中属优良新品种之一.1999年金太阳杏设施栽培已在山东各地及河北、辽宁、山西、陕西等省有所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表现出结果早、丰产、稳产、品质优良、商品价值高等特点,且自花结实率高达58.7%,抗寒、抗晚霜、抗病、耐旱、耐瘠薄.我市于1999年引进金太阳杏进行栽培试验.为了摸清该品种的修剪反应,更有效地指导生产,我们于2002-2003年对二三年生金太阳杏的修剪反应规律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西伯利亚杏(Prunus sibirica L.;Armenicacasibirica(L.)Lam)也称山杏或小苦杏,是生产苦杏仁的主要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北部、东北,以及蒙古和西伯利亚等地,由于苦杏仁具有很高的药用和营养价值,长期以来在国内、外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在西伯利亚杏分布的主要地区,苦杏仁的收入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这是山区开发的一大资源优势。此外,西伯利亚杏还具有很强的抗寒、抗旱和耐瘠薄能力,作为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基本处于野生状态,且多分布于较陡峭的山坡,不仅立地条件差,而且管理粗放,以至造成栽培面积逐渐减少,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为了开发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从1984年起对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与研究,目的在于为其丰产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牡丹江地区主栽杏品种资源进行初步调查,针对杏品种资源果实性状以及营养成分的初步分析,为果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和果树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农民种植抗寒、优质的杏品种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也为今后杏的选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大红袍杏     
山西是我国杏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约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遍及全省各地,年产达1,200多万公斤。由于长期实生繁殖,所以杏的品种繁多,目前初步调查全省有100余个品种。但不少优良的地方品种远没有发掘,平定县的大红袍杏就是其中没有被发现的优良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