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木耳菜是中国传统蔬菜,有着古老的历史,口感清香,口感鲜美嫩滑,是一种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木耳菜以幼苗、嫩梢或嫩叶食用,质地柔嫩软滑,营养价值高。可作汤菜、爆炒、烫食、凉拌等,其味清香.如吃木耳一般清脆爽口,故名木耳菜。木耳菜不但美味而且营养含量极其丰富,尤其钙、铁等元素含量是其他蔬菜不可比的,还附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热量低、脂肪少,经常食用具有降血压、益肝、清热凉血、利尿、防止便秘等功效,是补钙的优选经济蔬菜.非常适宜老年人食用。  相似文献   

2.
张德纯 《中国蔬菜》2011,1(11):34-34
落葵为落葵科落葵属中以嫩梢供食用的栽培种,一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别名木耳菜、软浆叶、藤菜、胭脂菜、豆腐菜等.落葵原为中国和印度,中国南方栽培较多.  相似文献   

3.
落葵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落葵植物学特征及营养价值 落葵是主要以嫩茎叶供食用的蔬菜,别名木耳菜、胭脂菜、豆腐菜、软浆菜、藤菜等。属落葵科落葵属中以嫩茎叶供食用的栽培种,一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原产中国。落葵嫩茎叶滑嫩多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落葵的嫩茎叶、幼苗均可食用,其色泽油绿,气味清香,爽口柔滑,风味独特。经常食用有降压保肝、缓泻、清热解毒,防治疖疮和润泽皮肤、美容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木耳菜及其栽培技术李淑岩,党静(白城市蔬菜技术推广总站)木耳菜别名落葵、猫耳菜、藤菜等。原产中国和印度,属一年生蔓性植物,以嫩梢、幼苗和叶片供作食用。叶片质地肥嫩多汁,适合炒食或做汤,滑润可口。是新开发的蔬菜种类,并已经成为宾馆饭店餐桌上具有新口味的...  相似文献   

5.
落葵属落葵科一年生蔓性蔬菜,别名木耳菜、软浆叶、藤菜、豆腐菜等.它以幼苗、嫩叶、嫩梢供人们食用.落葵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蔬菜,每100 g(克)干物质中含有可溶性糖3.1 g(克)左右,蛋白质1.7 g(克)左右.落葵可凉拌、汤食、热炒,它具有口感滑爽、味道鲜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木耳菜是落葵的别名,也叫猫耳菜,主要以幼苗、幼叶和嫩稍供食用,质地油滑柔软,无纤维,营养价值极高,富含维生素、蛋白质、胶质、皂素、铁质及甜菜拉因等,深受消费者欢迎。现将露地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 育苗 露地育苗或用保温苗床、加温苗  相似文献   

7.
<正>落葵又名木耳菜、紫果叶、胭脂菜、豆腐菜、藤菜,属落葵科落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肉质茎缠绕,分枝性强,以幼苗或嫩梢、嫩叶食用,可清炒、凉拌及做汤,质地滑嫩多汁,营养丰富,胡萝卜素、抗坏血酸、蛋白质、矿物质等含量较高,具有解毒利尿、去暑凉血、降压益肝等功效。落葵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喜温暖,耐高温高湿,高温多雨季节生长仍十分茂盛,病虫害较少,易栽培,是夏秋季节重要的绿叶类蔬菜之一。1播种  相似文献   

8.
落葵又名紫角叶,别名木耳菜、胭脂菜、豆腐菜、藤菜等,为落葵科落葵属蔓性植物,有缠绕的肉质茎,分枝性强,分青梗绿叶的白落葵及紫梗绿叶的红落葵两种。以幼苗或采摘嫩梢、嫩叶食用为主,果实球形,富含紫色浆汁,老熟后紫红色,皮紫黑色,内含Ⅰ粒球形厚壳种子。  相似文献   

9.
唐黎标 《蔬菜》1997,(4):6-6
落葵高产栽培技术311722浙江省淳安县姜家木旺农技站唐黎标落葵别名木耳菜、藤菜、胭脂菜等,其特性喜温耐热,不耐寒,适宜夏季栽培,是“伏缺”期间供应的优质绿叶菜。食用部分嫩叶嫩茎营养丰富,每百克鲜菜含蛋白质1.7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3.1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不同生长期及1 d当中不同时间采收食用仙人掌菜片的主要品质指标变化的研究表明:不同生长期采收食用仙人掌菜片的品质差异较大,且存在日变化,生长期为26 d的14时是最佳采收期,此时菜片中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及黄酮的含量较高,而硝酸盐及有机酸的含量则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木耳菜的幼苗、嫩梢、嫩叶均可食用,营养丰富,而且还具有药用价值,是一种食药同源的绿叶类蔬菜品种。该文从品种选择、浸种催芽、整地施肥、播种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介绍了木耳菜大棚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介绍富贵菜、救心菜、紫背天葵、罗勒、苋菜、芝麻菜、木耳菜等7种功能保健蔬菜的特征特性、盆栽枝术要点、保健功效及食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落葵,又名汤菜、木耳菜、软浆叶、豆腐菜、藤菜、胭脂菜等,属落葵科一年生蔓生蔬菜;原产中国和印度,非洲、美洲也有栽培;以幼苗或采摘叶片供食用,是夏季供应的绿叶蔬菜之一。我国栽培落葵历史悠久,2 000多a前的《尔雅》中就有落葵的记载,宋代诗人苏东坡曾赞美道:"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目前我国南北都有栽培。在长江流域是夏季替代小白菜,填补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菜用豌豆营养品质,明确菜用豌豆最佳采收时期,选取10个菜用豌豆品种,在鲜食期测定籽粒食用品质主要组分含量及评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再选择其中3个不同熟期品种,研究不同籽粒形成期食用品质组分积累动态。结果表明:菜用豌豆食用品质评分与籽粒中粗脂肪、蔗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粗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总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菜用豌豆籽粒中粗脂肪和总淀粉积累规律类似,均随籽粒形成呈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与蔗糖含量随籽粒形成呈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而粗蛋白积累动态在不同菜用豌豆品种间表现不同。菜用豌豆鲜荚适宜采收期一般在开花25 d以后,鲜食期可维持5 d左右,此期间蔗糖含量较高,淀粉含量较低,具有较高的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15.
木耳菜又称落葵、豆腐菜,是药食两用蔬菜,喜温暖高湿环境,且具有极强的抗病、避虫能力,在设施条件下可正常生产,宜作夏秋蔬菜淡季补缺蔬菜.根据木耳菜生长特性,浙江金华自2004年开展设施栽培,以春秋两季栽培为主.近年来,打破了传统种植方式,以密植采收嫩梢为主,展开设施长季栽培.据调查,木耳菜每667 m2产量12.7 t左右,每667 m2收入达4万元左右.采用设施栽培,一次种植,采收时间长达9~10个月,减少种子、搭架、中耕、除草等生产成本,采收时间延长6~7个月,实现了提早上市与延后采收.现将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方震 《吉林蔬菜》2016,(6):21-22
木耳菜原产于印度,为落葵科落葵属一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因为它的叶子近似2形,肥厚而黏滑,好像木耳的感觉,所以俗称木耳菜。木耳菜叶片宽大肥厚,光滑油亮。叶大,无柄或有短柄;叶片倒卵形,长10~30厘米,宽4~11厘米,顶端渐尖,边缘有不规则的锐锯齿,有多数伞房状分枝,绿色或带紫色。花朵白色类似米粒。木耳菜喜温暖高湿,耐热耐湿性较高,不耐寒。种子发芽适温20益左右;生育适温25~30益,低于20益生长缓慢,15益以下生长不良,35益以上高温时只要土壤湿润,肥料充足,仍生长良好。此外,木耳菜很少发生病虫害,因此木耳菜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理想品种。为了在蔬菜供应淡季上市,增加收入,在北方木耳菜常采用大棚栽培方式。木耳菜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保健蔬菜。以幼苗、嫩梢、嫩叶为食用部分。无论炒食还是做汤,均清香爽滑可口,深受居民的喜爱。近年来,北方人也尝到了它的美味。木耳菜营养极其丰富,其中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B族维生素和蛋白质,而且热量低、脂肪少,味甘、酸、性寒,经常食用有降血压、益肝、清热凉血、利尿、防止便秘等功效。  相似文献   

17.
章胜 《长江蔬菜》2012,(1):32-33
木耳菜叶肉肥厚、质地柔软嫩滑、风味独特、口感极佳,以嫩叶和嫩茎食用,全株可入药。木耳菜喜温暖、怕冷、忌霜,生长适温为25~28℃,播种时不提倡撒播,生产上尤其要注意蛇眼病的防治。此外,根据采收的部位不同采用不同的栽培方式和采收方法。  相似文献   

18.
落葵     
落葵为落葵科落葵属中以嫩茎叶、嫩梢供食用的栽培种,一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别名木耳菜、软浆叶、藤菜、胭脂菜、豆腐菜等。落葵原产中国和印度,中国南方栽培较多。中国栽培落葵的历史悠久,两千年前的《尔稚》中即有落葵的记载,称一名蔠葵,一名繁露。落葵的称谓最早可见于西晋时期张华(公元232~300年)所著的《博物志》及成书于汉、魏之际的《名医别录》。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在《本草经  相似文献   

19.
落葵又名木耳菜、胭脂菜、豆腐菜等,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零星种植。以幼苗、嫩梢和嫩叶供食用,其色泽油绿、气味清香、柔滑爽口、风味独特,不仅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经常食用有降压保肝,缓泻滑肠,清热解毒,润泽皮肤和美容的作用。落葵按植物性状可分为白花落葵和红花落葵两种类型。目前生产上以红花落葵较多。红花落葵的栽培品种主要有广叶落葵、赤色落葵和青落葵(赤色落葵的一个变种),落葵的产量因栽培方法不同而异,按常规种植,一般667m~2产量2000-2500kg。若选择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进行整枝密植高产栽培,66…  相似文献   

20.
广东四种野菜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书霞  王宏 《西南园艺》2006,34(2):23-24
用常规方法对黄鹌菜、鸡屎藤、打碗花、一点红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4种野菜都含有较高的膳食纤维。打碗花、鸡屎滕的抗坏血酸含量及打碗花中的胡萝卜素含量比传统蔬菜白菜、波菜要高。矿质元素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一点红的含铁量最高。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分析,黄鹌菜、一点红属一级无公害蔬菜,可放心食用;鸡屎藤、打碗花属二级蔬菜,不宜生食,应在煮熟和盐渍后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