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评价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抗药性发展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自华北地区蔬菜作物上分离得到的85株灰葡萄孢菌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二甲酰亚胺类(腐霉利)、N-苯氨基甲酸酯类(乙霉威)、苯胺基嘧啶类(嘧霉胺)、酰胺类(啶酰菌胺)以及苯并吡咯类(咯菌腈)等6种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华北地区蔬菜作物上的灰葡萄孢菌对6种不同类型杀菌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防治灰霉病的常用杀菌剂嘧霉胺、啶酰菌胺以及新型杀菌剂咯菌腈的抗药性发展迅速。灰葡萄孢菌对传统杀菌剂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的抗性水平较高,总抗性频数分别为72.94%、51.76%、69.41%;多菌灵-乙霉威双抗频数为51.76%,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三抗频数为34.12%。灰葡萄孢菌对目前防治灰霉病的主要杀菌剂嘧霉胺及啶酰菌胺也已经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其抗性频数分别为64.71%和65.88%。而对于新型杀菌剂咯菌腈的抗性频数为36.47%。共发现了40种多重抗药性的类型,且有32种多抗类型未曾报道;1株灰葡萄孢菌对6类杀菌剂均表现敏感,抗性频数为1.18%;5株灰葡萄孢菌对6类杀菌剂均表现抗性,抗性频数为5.88%。实际生产应用中应尽量避免单一杀菌剂的长期重复使用,建议多种药剂配合使用以延长杀菌剂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灰霉病是葡萄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商品价值。明确弥勒市不同葡萄产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嘧霉胺、咯菌腈和氟吡菌酰胺的抗药状况,为葡萄灰霉病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弥勒市市辖的12个乡、镇(农场)采集葡萄灰霉病样本,分离和纯化得到197株灰霉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97株灰霉病菌对4种农药的敏感性。【结果】葡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嘧霉胺抗药频率分别为71.1%、100.0%,高抗频率分别为13.7%和23.8%;除在弥勒市弥阳地区检测到2株低抗咯菌腈菌株,其他地区未检测到抗咯菌腈菌株;分离的葡萄灰霉病菌均对氟吡菌酰胺敏感。【结论】弥勒地区葡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腐霉利和嘧霉胺双重抗性频率为71.1%。在实际生产中,建议以咯菌腈或氟吡菌酰胺与生物农药交替使用进行葡萄灰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以天津地区蔬菜菌核病菌为试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天津地区蔬菜菌核病菌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以期为天津地区蔬菜菌核病的防治提供指导。结果表明:氟啶胺、咪鲜胺、腐霉利、啶酰菌胺、异菌脲和多菌灵对10个菌株的EC_(50)值分别为0.003 0~0.035 3、0.001 7~0.107 3、0.015 4~0.192 9、0.016 1~2.055 4、0.004 2~0.178 9、0.009 8~0.131 9μg·mL~(-1)。其中菌株XK1对氟啶胺和XK2对腐霉利的敏感性均最低,而DQZ1对这2种杀菌剂最敏感;XK2对啶酰菌胺和DQZ2对异菌脲的敏感性均最低,而XK1对这2种杀菌剂最敏感;WZ2对咪鲜胺和XK3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均最低,而对咪鲜胺和多菌灵最敏感的菌株分别是YLQ和WZ1。试验表明,不同菌株之间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部分菌株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地区间差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内毒力测定方法,明确了8种化学杀菌剂和荧光假单胞菌YG-1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作用,并利用平板计数法测定8种杀菌剂与YG-1菌株的生物相容性,筛选生防菌株与杀菌剂复配的最佳配比,通过盆栽试验进一步验证荧光假单胞菌株YG-1与杀菌剂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中啶酰菌胺和咯菌腈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作用较强,EC_(50)值分别为0.081、0.075 mg · L~(-1),其中啶酰菌胺与荧光假单胞菌YG-1菌株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1.97 × 10~(8 )CFU · mL~(-1)荧光假单胞菌YG-1菌悬液与0.081 mg · L~(-1)啶酰菌胺复配最佳配比为体积比5∶5,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性比率为1.411?2,表现为增效作用,且盆栽防治试验防效达到71.31%,极显著高于单剂防效。可见荧光假单胞菌YG-1与啶酰菌胺复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防治具有增效作用,同时啶酰菌胺的施用量降低了50%,有效减少了杀菌剂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5.
以‘巨峰’葡萄为试材,研究喷施铁肥对葡萄果实品质和农药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铁肥可以显著提高‘巨峰’葡萄果实品质,果实硬度、着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0.2%、64.1%、9.4%,而单粒重不受影响;对照果实检测出腐霉利、啶酰菌胺、嘧霉胺、多菌灵、异菌脲、戊唑醇、丙环唑、腈嘧菌酯等8种农药,喷施铁肥后果实仅检测出腐霉利、啶酰菌胺、嘧霉胺、多菌灵4种农药,而未检测出异菌脲、戊唑醇、丙环唑、腈嘧菌酯4种农药,可见,喷施铁肥可有效降低果实农药残留。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防控番茄灰霉病、减少番茄果实的农药残留,作者开展了50%氟吡菌酰胺·嘧霉胺悬浮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 d、14 d和21 d,50%氟吡菌酰胺·嘧霉胺1 500倍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均优于50%氟吡菌酰胺·嘧霉胺1 000倍液、50%啶酰菌胺1 250倍液;药后14 d、21 d,50%啶酰菌胺1 250倍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优于50%氟吡菌酰胺·嘧霉胺1 000倍液。观察发现,两种药剂在本试验剂量下对番茄安全,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建议保护地番茄生产中可喷洒50%氟吡菌酰胺·嘧霉胺1 000~1 500倍液防治番茄灰霉病。  相似文献   

7.
从辽宁省8 个地区的番茄种植区中采集、分离纯化得到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单孢菌株115 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腐霉利的抗药性,并对抗药性分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呈现加重的趋势,8 个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50 值分布在0.05~16.30 mg·L-1 之间,平均为3.99 mg·L-1,抗性频率达到83.48%,以中抗菌株为主,但在阜新和盘锦地区检测到高抗菌株。对抗性菌株BcOS1 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所选抗性菌株在第369 位和第373 位的氨基酸同时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氟啶胺和咯菌腈及其复配物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研制新的防治草莓灰霉病药剂配方并明确其田间防效。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氟啶胺、咯菌腈及其复配物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以Wadley法进行增效作用评价,并验证该复配物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氟啶胺和咯菌腈以质量比1∶5、3∶2复配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增效作用,其增效系数分别为1.82和2.07;氟啶胺和咯菌腈以质量比1∶1、1∶3、2∶3、2∶1、3∶1、4∶1复配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相加作用,但以质量比5∶1复配时,则表现拮抗作用;氟啶胺和咯菌腈以3∶2复配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防效最高可达91.00%,比使用单一化学药剂效果好,而且比对照药剂高。综上,氟啶胺和咯菌腈及其复配物对草莓均无药害,且对草莓生长无影响;氟啶胺与咯菌腈以3∶2进行复配,可以在草莓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为保证黄瓜的品质和安全,明确3种杀菌剂对黄瓜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化学药剂25%啶酰·咯菌腈悬浮剂、20%嘧霉胺悬浮剂防治黄瓜灰霉病速效性较好,第1次施药后7 d防效分别为83.0%和78.6%,生物药剂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具有较好的持效性,第3次施药后14 d防效为65.2%。建议黄瓜灰霉病发生初期可优先使用生物药剂防治,田间危害严重时使用25%啶酰·咯菌腈悬浮剂、20%嘧霉胺悬浮剂,同时轮换使用其他药剂,防止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宁波市设施蔬菜灰霉病菌的抗药性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宁波市6个不同地区共46个菌株对腐霉利和嘧霉胺2种常规防治药剂的抗药性。试验结果表明,测试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已产生了很高的抗性,整体抗性频率为80.43%,高抗频率为22.84%,对嘧霉胺的抗性则相对较低,整体抗性频率为34.78%,高抗频率为1.67%;不同地区间灰霉病菌的抗药性差异较大,6个地区以镇海的抗药性最为严重,慈溪、鄞州两地的抗药性则相对较轻。结果还发现,部分灰霉病菌株对腐霉利和嘧菌胺2种杀菌剂产生了双重抗性,镇海的双重抗性频率最高,达到了60%。为此,在设施蔬菜生产上应合理更换并交替使用与此2种药剂无交互抗性的药剂,以有效控制灰霉病。  相似文献   

11.
在离体条件下比较了胡椒科荜茇、假蒟、黑胡椒、白胡椒4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4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灰葡萄孢发育各阶段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白胡椒乙醇提取物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0.007 9 g·m L~(-1),其次为荜茇、黑胡椒和假蒟;当浓度为0.5 g·m L~(-1)时,荜茇和假蒟的乙醇提取物对灰葡萄孢产孢量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分别为92.8%和92.0%;黑胡椒和白胡椒乙醇提取物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于荜茇和假蒟;4种植物粗提物浓度高于0.062 5 g·m L~(-1)时,均能完全抑制灰葡萄孢菌核产生。  相似文献   

12.
以咪鲜胺、咯菌腈、戊唑醇、异菌脲和腐霉利等为试验药剂,开展番茄枯萎病菌的抑菌试验,并对抑制效果好的药剂进行复配试验,筛选出对番茄枯萎病菌抑制效果好的浓度及复配比例。结果表明,咪鲜胺和咯菌腈对番茄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0.1μg·mL-1咪鲜胺对枯萎病菌的抑菌率为73.8%,EC50为0.02μg·mL-1;0.1μg·mL-1咯菌腈对枯萎病菌的抑菌率为48.7%,EC50为0.17μg·mL-1。0.1μg·mL-1咪鲜胺和0.1μg·mL-1咯菌腈以体积比为2∶8进行复配时,抑制效果最佳,抑菌率为91.1%。研究结果对化学药剂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为防治番茄枯萎病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壳寡糖对茄子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和减药效果。结果表明,100μg·m L~(-1)壳寡糖喷雾诱导茄子幼苗3次,对茄子棒孢叶斑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达62.56%。防御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提高。100μg·m L~(-1)壳寡糖诱导3次后喷施50μg·m L~(-1)啶酰菌胺与单独喷施100μg·m L~(-1)啶酰菌胺均能显著降低茄子棒孢叶斑病病情指数,且二者防效相当,表明壳寡糖具有明显的减药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两种新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方式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2种新杀菌剂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方式及田间防效。结果表明: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番茄灰霉病保护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4.04μg·mL~(-1)和10.79μg·mL~(-1),治疗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26.30μg·mL~(-1)和45.93μg·mL~(-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新药剂在推荐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防效可达80%以上,可用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南疆地区春季多沙尘、温室内光照不足的问题,以番茄NS3389 作为试验材料,以LED 为补光光源,研究当地时间6:00~22:00 期间内较低光强(100 μmol · m-2 · s-1)持续补光(T1),揭帘之前与盖帘之后较高光强(200 μmol ·m-2 · s-1)补光(T2),以及揭帘后室内光强低于150 μmol · m-2 · s-1 时自动补光(100 μmol · m-2 · s-1,T3)的叶背补光效果。结果表明:补光可有效提高番茄叶片光合性能和自身光保护能力。T1 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补光处理通过缓解气孔限制因素,进而提升叶片光合作用。监测不同处理下功能叶片的固碳效应,结果表明,T1 和T2 处理的叶片光合产物用于果实干物质形成的部分在各叶片中占比均较高,且远离果穗的衰减幅度较小,固碳效果稳定性好。补光处理可以显著促进番茄植株生长、缩短开花时间、增加果实产量。经济效益分析显示,T1 和T2 处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可作为南疆设施番茄生产的有效补光模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杨从军 《中国蔬菜》2019,1(6):64-69
为提高内生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W4 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活性,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优化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蛋白胨 2.0%、果糖 1.0%、NaCl 0.25%;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8.0、接种种龄20 h、接种量5%、装液量50 mL(250 mL 三角瓶)、发酵温度35 ℃、摇床转速150 r·min-1、发酵时间24 h。产生的发酵液稀释25 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达92.8%,比未经优化得到的发酵液提高26.9 个百分点。通过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显著提高了短短芽孢杆菌W4 发酵液活性,为进一步提取分离抗番茄灰霉病菌的活性成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京番102 是以自交系TB0098 为母本,以自交系TB0993 为父本配制而成的多抗性冬春茬粉果番茄一代杂种。早熟,播种至始收112 d(天)左右,无限生长类型,植株生长势强。中大型果,果实正圆形,果色靓丽,单果质量220~260 g;每穗坐果数3~5 个,果实均匀,商品果率高,持续坐果能力强。含有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1 和Ty3 基因位点、抗番茄花叶病毒病Tm2a 基因位点、抗根结线虫Mi-1 基因位点和抗灰叶斑病Sm 基因位点,抗烟草花叶病毒病,每667 m2 产量9 000 kg 左右,适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北方地区冬春茬保护地种植。  相似文献   

1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囊萌发抑制法测定β- 氨基丁酸(BABA)、苯并噻二唑(BTH)、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J)4 种抗病诱导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筛选出最佳药剂和适宜浓度,将抗病诱导剂与杀菌剂混合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4 种抗病诱导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无抑制作用;盆栽试验中,4 种抗病诱导剂处理能够导致马铃薯植株晚疫病病情指数下降和产量增加,且随浓度增加,晚疫病抗性增强,其中BABA 诱导抗病效果最好,适宜浓度为50 μg · mL-1,防效为64.83%。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化学杀菌剂相比,BABA与杀菌剂混合处理效果更好,晚疫病最终防效高达81.28%,产量为2 911.08 kg ·( 667 m2-1。以上结果说明:BABA 能够较好地诱发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病性,田间防治推荐将化学杀菌剂与抗病诱导剂BABA 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