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植物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在纪念性空间中占据着大量的篇幅,其在空间塑造、文化表达、情感烘托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当前针对郑州市纪念性空间植物造景的专类研究较少,不够充分,因此,以地下空间中的植物景观作为切入点,从植物构成、空间营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植物配置空间结构设计是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部分。文章以沈阳中山公园4个植物空间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数据采集、整理与分析,比较其共性和个性,探索植物空间营造的一般性规律,总结出公园绿地植物空间营造的一些规律,为营造高质量的植物空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纪念性场所是承载人们缅怀沉思的精神场所。对纪念性景观营造手法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场地的景观效果,实现在纪念场所的物质载体设计中激发观赏者的情感体验。以景观设计逻辑思维为基础,通过现状分析和经典案例文本解析,归纳纪念性园林中如何通过景观设计营造场所精神。研究结果表明,纪念性园林设计应以周边环境为切入点,在确定物质空间的精神表达的基础上,合理组织设计语言,同时考虑材料及光影结合设计来提高场所体验性感知。  相似文献   

4.
作为表达特殊情感的存在空间,纪念性空间承载着人类历史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它以不同形式给人心灵的触动与启示。以纪念性空间为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引入情感地理学理论,分析纪念性空间中的情感体验特征,从空间元素、空间结构和感官体验对纪念性空间的设计方法进行系统总结。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冥思与共鸣,也为当代纪念性空间设计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城市风貌和园林景观多集中在节日期间对市民和游客展示良好的节日景观效果,在丰富市民生活的同时,能打造成为城市名片,带动旅游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济南作为山东省会,其节日园林效果并不突出,不能全面展示泉城特色。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踏勘、数据统计等方法,选取春季节日为研究时段,提出选用乡土树种和景观效果优异的园林植物的选择策略,及注重景观空间的营造和文化意境的含蕴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化景观设计是为满足文化主体人更高层次需求所进行的文化实践活动。五感理论作为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通过阐释其原理与特点,是解读景观设计规律与感知方法之“主观性”与“多解性”的重要途径。结合环境及视觉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较为深入地挖掘以南京市中山陵为例的纪念性文化景观基于视觉感知体验原理的知觉作用机制与转译规律;分析与探讨在视知觉作用下的个案纪念性景观设计的客观性与合理价值。并力求探究视知觉体验对景观空间营造的启示与经验参考,以追求在理解与转译动作后能切实有效地实现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提高纪念性景观的特色品位的设计诉求。  相似文献   

7.
从交往空间的营造方面分析城市市民广场的地位、作用及我国城市市民广场在其设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指出公共活动空间、儿童活动空间、游览休息空间、运动休闲空间是市民广场交往空间的主要类型,并提出市民广场交往空间的营建原则。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沈阳市的5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公园为研究对象,对公园内的游客发放问卷,并对产生的数据进行SPSS数据分析,得到沈阳市5个公园纪念性景观的综合评价得分与排序。针对公园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对今后城市公园纪念性景观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红色纪念性景观建设如火如荼,但建设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如空间表达方法单一,红色纪念性景观建设未成体系。为丰富红色纪念性景观空间的设计质量,将叙事学理论引入红色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系统地阐述景观空间的叙事表达方法,为红色纪念性景观设计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纪念性在人类历史情感的轨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表现了人们对于过去的无限怀念与追思,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园林景观作为纪念性物化形式的一种,其外在形式不仅承载了纪念的意义,并且能够将这种纪念意义通过主题雕塑、空间布局、环境营造、文化提炼表达出来。本文通过主题雕塑表达形式与纪念性对应关系中普遍存在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为纪念性场地内主题雕塑的创意表达方式提供一个可循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作为城镇最具有活力的滨水区,不仅起着生态廊道作用,同时还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如何营造和谐自然、有魅力的滨河景观,是园林工程师共同关注与研究的课题。基于此,笔者通过结合滨河景观改造项目,提出了基于生态理念的滨河景观改造策略,通过滨河景观更新,以营造人与自然共生滨河景观。  相似文献   

12.
南京路步行街的景观设计强化了南京路"中华第一街"的形象与地位,是外地游客和当地市民都青睐的社会公共活动空间。其植物种植形式大概有3种空间形式,即"点"状空间、"线"状空间和"面"状空间。它对今后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花卉》2017,(20)
以历史原型的角度,研究公园的形成成因、形成格局及其功能,中山公园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存在及意义。发展至今,其在银川历史演进的几个大的转折点上,皆为见证城市兴衰的特殊存在,自身也已经历过初创建、成熟期、至成为皇家园囿的辉煌(西夏宫苑),以及战乱祸及而衰败,至近代复兴、重建,最终成为如今格局,在公园自身发展史上,都有城市兴衰的印记。通过研究公园的历史原型,对比今天的中山公园的空间格局,能够以古鉴今,重新思考公园的设计手法古今之不同,和自古至今传承不变的内涵。本文以中山公园的历史演变角度,从公园最初设计用途,研究中山公园自身在空间格局和功能不断演变的同时,公园内在的消失和传承,及至当代影响最终公园空间格局的重大规划变更,探索类推设计原理在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影响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北京植物园月季园,是北京现有规模最大的月季专类园,集月季品种的开发、科研、育种、市民的科普、游赏等功能于一身。本文着眼于该月季专类园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手法,在园林功能定位、园林设计、花卉特色、植物配置、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究;从功能与景观感受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力求总结归纳其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的手法,为同类园林的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金萍  杨涛 《中国园艺文摘》2011,27(12):102-103
城市纪念性广场绿地丰富市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改善城市环境,带来多种效益,成为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文章主要阐述纪念性广场绿地的作用、设计原则以及注意事项,以期为纪念性广场绿地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是根植于西蜀历史文化土壤上的纪念性质的古典园林。其造园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文化及西蜀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纪念性精神的传承是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的核心。本文以西蜀名人纪念园林为例,采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认为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纪念性主要表现在选址、空间布局与水体、植物栽培上。西蜀名人纪念园林对文脉的延续和历史的传承可为现代造园提供借鉴,注重精神空间与物质空间、地域性与场所精神等方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17.
纪念性公园的景观设计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和发展的不断完善,其设计内涵已渐渐超出了美学和视觉效果范围,逐渐向着建设具有特定纪念意义的纪念性公园方向上发展。通过建设特定的物体和营造特定的氛围表达出精神向往和心灵寄托。先介绍了纪念性公园的概述和特点,结合福莱山纪念公园的内部设计,分析其景观设计元素。  相似文献   

18.
陈尔男  赵伟韬 《现代园艺》2015,(5):94-95,116
<正>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能提供给人们日常户外活动的场地就越来越少。以体育运动为主的公园的出现正迎合了现代大都市的需求,为市民提供更多、充满情趣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体育公园是在大面积园林绿地中,合理分配体育场地,以及文化、服务建筑供市民进行体育锻炼、游览休憩或供体育竞技比赛活动的专类公园,其最为核心的区域就是健身空间,因此如何合理的规划营造体育公园的健身空间,是体育公园规  相似文献   

19.
在漓江主景区代表性地段,选择漓江丰水期、过渡期和枯水期3个时间段,利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漓江水资源"丰-枯"变化对游客景观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游客对于过渡期景观满意度较高,与丰水期相比,枯水期对游客的景观满意度影响更大,水体和植被是影响"丰-枯"水季节变化对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游览季节的选择直接影响游客对景观的整体印象,游客对漓江景色的总体印象与漓江水质、水相、植物生长状况、驳岸与环境的协调性、堤岸亲水性等因素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为减缓漓江水资源丰枯变化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应充分考虑水体、河岸线、植物三者之间的关系,设置生态河岸、营造多层次植被空间、柔化驳岸与水体的交界面;充分发挥青狮潭水库的水资源调控作用,注重生态保护理念,保护漓江山水资源。该研究对提高游客满意度,促进漓江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计符号应用于纪念性景观中,可以唤起观者的记忆,触动观者的情感,提升环境空间的可理解性,是对纪念景观中文脉传承和记忆故事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以纪念性景观为研究对象,对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为案例,从宏观、中观、微观3层次,分析设计符号在纪念性公园景观中的作用和具体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