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葡萄品种"巨峰"和"美人指"为试材,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形成和离体萌发的适宜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黑暗、湿度100%并加入2%乳糖为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条件;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悬浮液经4℃低温刺激0.5h,用2%乳糖置于15℃黑暗条件下培养,孢子囊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以兰州、天水地区的葡萄为试材,利用孢子捕捉仪对2个地区葡萄生长期田间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数量进行了观测,同时定点系统调查了田间霜霉病发生情况,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甘肃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始见期一般为6月下旬或7月初,7—9月为扩散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扩散盛期,9月以后进入快速消退期;从田间捕捉到霜霉病菌孢子囊开始,若环境条件适合,7d后霜霉病陆续发生;葡萄生长期孢子囊扩散量与田间病情相关系数为0.90以上,葡萄霜霉菌孢子囊扩散量与田间病情扩展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沈阳地区空中病菌孢子囊浓度、气象因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和风速)对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发展的影响,开展基于田间空气中孢子囊浓度的葡萄霜霉病病情预测模型研究。【方法】2016—2019年连续调查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对空气中病菌孢子囊浓度和气象因素进行定期监测,经相关性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构建并检验葡萄霜霉病病情预测模型。【结果】葡萄霜霉病季节流行曲线通常表现为S形曲线,始发期为7月上旬至下旬,盛发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衰退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降雨量对葡萄霜霉病始发时间和流行程度具有重要影响。经相关性分析,明确空气中孢子囊浓度主要与7 d平均相对湿度和7 d累积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r0.224,p0.030;r0.209,p0.040),与日累积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r-0.233,p0.025),确定上述3个气象因子是影响霜霉病菌孢子囊空气中飞散的主要气象因素。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明确了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与累积孢子囊浓度的关系均为幂函数关系,其中病情指数与累积孢子囊浓度和一周前累积孢子囊浓度的拟合效果最佳。【结论】根据4 a田间小区试验结果,可利用累积孢子囊浓度预测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水杨酸(SA)对葡萄霜霉病的诱导抗性作用,检测了不同浓度的SA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效果,选用较为抗病的巨峰葡萄和感病的美人指葡萄,采用离体叶片法,应用不同浓度的SA(0.1mmol/L、0.5mmol/L、1.0mmol/L、3.0mmol/L、5.0mmol/L和7.0mmol/L)开展了诱导葡萄抗霜霉病的研究,并进行了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浓度在5.0mmol/L以下的SA对孢子囊的萌发没有抑制作用,当SA浓度达到7.0mmol/L时,对孢子囊萌发的抑制率达43.3%,孢子囊的萌发率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说明较高浓度的SA对孢子囊具有一定的毒性;在巨峰葡萄离体叶片上,浓度为1.0mmol/L的SA诱导效果达100%,其他浓度的SA诱导效果均达95.7%以上,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但7.0mmol/L的SA处理后,叶柄变黑腐烂,说明高浓度SA对葡萄叶片有毒性;在美人指葡萄离体叶片上,浓度为0.1 mmol/L、0.5mmol/L的SA诱导效果分别达82.1%和97.9%,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浓度为1.0mmol/L及以上时,会使葡萄叶的叶柄变黑;室外喷施0.5mmol/L的SA,对抗病品种巨峰葡萄嫩叶前7d的诱导效果均在85.7%以上,对老叶诱导抗病效果在第7天时显著降低,表明SA对嫩叶的诱导效果更好;在感病品种美人指葡萄的嫩叶和老叶上,SA的诱导抗病能力以间隔3~5d的最好,达63.6%以上,间隔7d后的诱导能力明显减弱。研究结果表明,葡萄对霜霉病增强的抗性是由SA诱导产生的,而非SA对孢子囊的直接毒性,适当浓度的SA对葡萄具有较好的诱导抗病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淑梅  牛贞福 《北方园艺》2012,(18):157-159
研究人工控制光照对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新鲜黄瓜双霉菌孢子囊经紫外光照4h便可失去萌发能力。阳光直接照射2h后,萌发率明显下降;照射4h后,50%的孢子囊失去活力;照射36h后,绝大部分孢子囊失去萌发能力。黑暗条件下,新鲜孢子囊在自然环境中放置5h萌发率开始下降,72h后绝大部分孢子囊完全失去萌发能力;漫射光有利于孢子囊的存活,经漫射光处理的孢子囊存活期长于黑暗条件下存活期。还表明1~2h的短时间光照能促进孢子囊成熟与萌发,从而提高孢子囊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6.
采后葡萄果实营养对灰霉菌致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采后巨峰葡萄果实(Vitis vinifera L.cv.Kyooho)为试材,从葡萄的营养、pH、贮藏期生理状态以及环境温度对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生长发育和致病性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葡萄果实的营养和pH值适于灰霉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在葡萄营养培养基上灰霉菌与葡萄的其它采后致病菌,如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镰刀菌(Fusarium sp.)、芽枝霉(Cladospor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ecium roseum)相比具有显著的生长优势。在pH 3.46的葡萄果汁上,灰霉菌分生孢子在0~35 ℃的温度范围内都能萌发, 最适萌发温度为15~24 ℃,0 ℃培养48 h后分生孢子仍然有8.7%的萌发率。灰霉菌分生孢子在低温下萌发需要较低的pH条件, 在pH 4的葡萄果汁中,4 ℃培养72 h后萌发率可达90%以上,高于pH 5~7的果汁。葡萄果实贮藏期的生理衰老状态与灰霉菌的侵染力存在着时序关系,即灰霉菌的侵染力随着葡萄果实贮藏期的延长而加强。受灰霉菌侵染后的葡萄果实产生过氧化物酶(POD)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均低于链格孢菌诱导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葡萄霜霉病菌田间消长动态及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是烟台市葡萄生产上的第一大病害,主要为害葡萄叶片、幼果及嫩梢,目前仍以药剂防治为主。有性生殖产生的卵孢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为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的初侵染,国内外围绕卵孢子的越冬存活及其影响因素开展了大量研究[1],但对引起病害再侵染的孢子囊的研究多集中于生物学方面,而与指导防治密切相关的田间消长动态研究较少。我们于2006年在调查明确烟台地区葡萄园孢子囊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应用多种药剂进行了防治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在烟台市张裕公司开发区北于家村酿酒葡萄基地进行,供试果…  相似文献   

8.
葡萄霜霉菌孢子囊扩散动态及与田间病情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病原体的数量和密度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病害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葡萄霜霉病是新疆葡萄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有必要对其病菌的扩散动态进行研究,从而对病害进行预测。采取孢子捕捉和田间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葡萄霜霉菌孢子囊的时空扩散动态,并分析其与田间病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葡萄霜霉菌孢子囊一般在6月上中旬开始出现,7月下旬到9月上旬为高峰期,随后进入消退期。其孢子囊通常在葡萄冠层以下分布较多,一天24 h内都可捕到孢子囊,但一般8:00左右和20:00左右捕捉量最多。孢子囊的扩散与温度呈正相关,与湿度和降雨量呈负相关。在P<0.01水平下,霜霉病菌孢子囊扩散动态与5 d后病害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1 葡萄霜霉病 病叶最初为细小的不定形淡黄色水渍状斑点 ,在叶片正面出现黄色或褐色的不规则病斑 ,边缘界限不明显 ,常数个病斑合并成多角形大斑 ,病斑背面产生白色的霜状霉层。最后叶片焦枯 ,卷缩脱落。病菌以卵孢子在病叶或土壤中越冬 ,待环境条件适宜时 ,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 ,在芽管顶端形成孢子囊 ,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借风雨传到葡萄叶片上 ,从叶背面气孔侵入。病害蔓延速度很快 ,可在 3~ 4周内使 90 %以上的叶片发病。霜霉病在多雨、多雾或多露的气候条件下发病严重。葡萄园中发现霜霉病后 ,立即喷保护性杀菌性 ,如喷 1∶…  相似文献   

10.
正黄瓜霜霉病是一种以气流传播为主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植株叶片,幼苗和成株均可发病。春季大棚平均气温升至15℃、相对湿度80%以上利于该病病菌孢子囊的产生,但孢子囊只有在水滴(或露珠)中才能萌发并侵入植株,因此棚室内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温差过大、夜间结露等均会加重病害。赣榆区黄瓜霜霉病一般在4月上旬开始发病,4月下旬~5月底为第1个发病高峰期,对棚室黄瓜产量影响较大;6月中旬~7月初(梅雨季节)为第2个高峰期,对露地黄瓜产量影响很大。现将黄瓜霜霉病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