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柴胡原为野生,近年来价格一路飙升,由于过度采挖造成药源不足。林地非常接近于野生柴胡的生长环境,且林下种植的柴胡功效和野生的可以相媲美,为了充分利用林地资源,现就柴胡的种植技术简要阐述,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1林地选择种植柴胡的林地应优先选择园地、坡度小于25°的退耕还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等,有林地也可以用来种植柴胡,但郁闭度应不得大于0.4。种植前进行深翻,拣除草根,有条件  相似文献   

2.
安英 《现代园艺》2006,(5):38-38
普定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于2000年开始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2年正式全面铺开,截止到2005年,共实施退耕还林0.87万hm^2。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定住、不返弹、能致富”,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我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不忘积极发展后续产业。  相似文献   

3.
毛银凤 《中国园艺文摘》2010,26(10):184-186
针对阳曲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对政策把握不准、造林质量不高、种苗投资费用低、荒山还林难度大、林牧矛盾突出、退耕农户管护林地的积极性降低等问题,从着眼于农户切身利益,保护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在详细分析退耕还林现状的基础上,对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如何进一步巩固成果,提出了增加退耕还林经费、实行退还分离、进行阶段性间作、实施生态移民、发放林权证和发展特色农业等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球盖菇林地简便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南商丘利用大量的泡桐林地和杨树林地,发展大球盖菇生产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重要的林下经济种植模式。该模式操作简便,效益可观。平均每公顷林地种植大球盖菇纯收益6万元。林地栽培大球盖菇,既充分发挥了当地的林地、麦秸等资源优势,又发展了林下经济,同时生产大球盖菇后的下脚料又培肥了地力,促进了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5.
潘旭理 《现代园艺》2023,(2):176-177+181
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改变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人们精神需求也发生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区级林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该项工作的实施,不仅可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要求,还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阐述了区级林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分析目前区级林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目标存在的问题,探究实现区级林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目标的有效措施,以期为林业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提升我国林业林地保护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6.
山东嘉祥县大力进行林牧大县建设以来,现已发展速生丰产林面积40 000 hm2,存栏鲁西黄牛10万头.为实现长短利益的有机结合,提高林地综合效益,造林后前2年,树苗尚未郁闭,间作了一些矮秆作物,近年来,随着林地郁闭,已无法实行农林间作,农民的收益下降.嘉祥县小麦种植面积40 000 hm2,每年有大量麦秸被焚烧,不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严重污染环境.为充分利用林地、麦秸和牛粪资源,与福建省宁德天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林下双孢菇种植合作,企业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制定收购保护价,栽培用菌种、竹片、薄膜等投入资金由企业预付,以后从收购的双孢菇中扣除.  相似文献   

7.
文冠果是我国很有发展前途的珍贵生物质能源特产树种,更是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双优的木本植物,研究开发潜力十分巨大。通过对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现存的10 a生和20 a生文冠果树生育期的调查证明,文冠果树具有适应性强、抗寒能力强的特点,不择土壤,在牡丹江地区可充分利用荒山、荒地以及超坡度退耕还林地栽培。  相似文献   

8.
德州市栽培双孢菇传统采用的培养料一般是麦秸、牛粪,其发酵期长,且费工费时,加之近几年农村小麦多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使大部分麦秸无法回收,再就是被造纸厂收购,至使双孢菇生产原料受限。德州市夏秋作物以玉米、棉花为主,有丰富的棉籽壳或玉米芯的资源。近几年,我们结合当地丰富的速生林地资源,借鉴其它地方的经验,探索出了一套在林间以玉米芯和  相似文献   

9.
杨金福 《花卉》2016,(24):68-69
为了不断丰富土地的使用方式,完善生态环境,同时不断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向前发展,中国开展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该工程的实施在诸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安塞区的退耕区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有助于该地区的生态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助于完成生态自然环境的不断完善,同时影响着安塞区退耕工作中相关农民的生产经营。所以,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影响因素,合理分析退耕还林政策的实际效果,可以帮助相关地方政府提出更为合理的政策,保证退耕政策落实工作的开展,实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持续可靠发展。  相似文献   

10.
麦秸箱式压块法栽培平菇技术华北平原农区麦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麦秸作原料栽培平菇,一方面能解决棉籽壳日渐紧缺且价高影响平菇生产的问题,大大增加了平菇生产原料的来源,又能使麦秸大幅度增值。但麦秸栽培平菇,常规方法产量低,菇质量差,效益低。如何解决这些...  相似文献   

11.
平菇代料高效栽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银平  王有荣 《食用菌》2001,23(2):30-30
在平菇生产中,我县的广大菇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采用玉米秆、麦秸、豆秸等农作物秸秆代替棉子壳进行栽培,但效果不理想,甚至还出现了亏损,主要表现在朵小、肉薄,后劲不足、产量不稳等方面,为了较好地利用我地丰富的秸秆资源,我们进行了平菇代料高效栽培研究,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利用麦秸在休闲麦田中种草菇,不仅能变废为宝,每百斤收获20多斤草菇,还能变成优质肥料,耕翻施人田间后,来年小麦可增产20%左右。现将此技术介绍如下。一、麦秸处理与辅料:麦秸栽培草菇的原料配方为:麦秸90%,棉籽壳或马粪、麸皮、谷糠、酒糟10%,另加玉米面2%,过磷酸钙1%。麦秸处理方法:选干燥无霉变的麦秸,切成5—9厘米长,用石滚碾至手触有柔软感。然后  相似文献   

13.
据陕西省米脂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截止2005年底,米脂县总面积11.74万hm^2,林业用地面积5.15万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3.86%,其中宜林地面积1.95万hm^2,未成林地面积2.68万hm^2,其它林地面积0.52万hm^2,未成林地面积占现有林地面积的83.7%。未成林地面积是1999年至今实施的各项林业工程,其中退耕还林面积为2.59万hm^2,占各项林业工程面积的96.4%;以枣、杏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1.49万hm^2,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57.5%。因此,怎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让农户“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如何经营好现有林地、营造好宜林地,是摆在我们林业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区要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注意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以张掖市为例,分析其李、杏产业发展的条件,提出退耕还林区李、杏特色林果后续产业发展的前景和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东魁杨梅原产黄岩,现已成为台州地方特色良种,已列八省推广的名优良种。我县己近 1333hm2,成为主栽品种之一。近几年来,在我省各地及云南、贵州、江西、江苏、上海等省市都有了较大规模种植。由于品种个性较强,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栽培技术能获得优质丰产,不少新区缺乏栽培技术、未能充分发挥该品种的优良性状。现将我县多年试验和实践的技术总结如下。1 土肥水管理1.1 土壤管理 仙居县在规划发展东魁杨梅时,大力推广山地梯度开发,延长果品供应期,这样一来,由于近、矮山属低山缓坡,更多的则是退耕还林地,园地较为疏松…  相似文献   

16.
我市是小麦产区,为了就地取材生产食用菌,我们于1984年进行麦秸瓶栽猴头实验,获得成功,平均生物学效率在80%以上,最高的达120%。方法:选无霉烂变质的干麦秸,用1.5毫米罗底的粉碎机粉碎。为了充分使菌丝分解吸收其养分,按麦秸糠80%、麸皮18%、石膏1%、白糖1%配料,加水120%,pH值为6。按常规装瓶(每瓶干料2两2钱)、灭菌、接种。  相似文献   

17.
根据辽西朝阳地区气侯特点,充分利用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以提高退耕还林果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对朝阳半干旱地区退耕还林果间作进行优化结构模式的研究,提出了林果园间作7大优化间作模式,使土地、气候资源利用率、产出率再度提高。  相似文献   

18.
选用鸡腿蘑H5菌株,通过麦秸、棉籽壳、腐叶土和麸皮配比影响子实体产量的回归分析,筛选出栽培鸡腿蘑的麦秸腐叶土混合料的两个高产配方:麦秸52.5%,棉籽壳15%,腐叶土22.5%,麸皮10%;麦秸50%,棉籽壳15%,腐叶土20%,麸皮15%。两配方均添加白糖1%,尿素0.3%,过磷酸钙1%,石灰1.5%。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十几年来,退耕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而作为退耕主体的农户的农业生产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其研究可以揭示退耕还林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现利用DEA模型,以陕西省安塞县为样本区对退耕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区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大部分农户的农业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状态.并根据这一结论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我国林业资源丰富,各个地区林业资源分布广泛,为了便于管理和合理利用,提高我国林业发展水平,促进我国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相关部门针对林地的承包和转让,先后在制度和实施方式方面,提出了创新改革林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策略,以此加强林地承包户的收益。以盐源县为例,分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林权流转和规范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