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运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野外定位观测站(1983-2004年)和内蒙古磴口县气象站有关资料(1954-2003年),分析乌兰布和沙漠沙尘天气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研究沙尘天气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该区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2-6月份,占全年的58.5%,冬季次之,秋季最少,4月份发生频率最高;该区20世纪80年代沙尘天气活动频繁,1983-1987年每年扬沙日数都在100d以上(1986年高达164d);90年代初期沙尘天气显著下降,中期至末期处于低值;21世纪初,沙尘天气的发生又有所回升。该区充足的沙源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当具备了起沙风的动力条件时,极易发生沙尘天气。2~6月沙尘暴、浮尘和扬沙日数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沙尘暴和扬沙日数与大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蒸发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扬沙、沙尘暴日数与气温和地温呈极显著正相关;浮尘天气与地面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蒸发量呈正相关,与气温和地温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分析马尾松林外内小气候特征,为其生态效应研究提供依据。利用马尾松人工林内外两个相同的地面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比较两站点的气温、湿度等小气候因子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林内外气温、土壤温度、空气湿度的差值均为白天大于夜晚,马尾松林白天具有更好的降温和增湿作用;2)马尾松林内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分别比林外空旷地低1.1℃、2.8℃,年均空气相对湿度比空旷地高4.7%,林内高湿日数多于林外空旷地,而低湿日数少于空旷地;3)林内外月均气温、空气湿度差值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4)林内外土壤温度季节变化规律一致: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与日变化相似,土壤温度越向下振幅越小。  相似文献   

3.
对广西现代林业科技园优良树种展示区的灰木莲8年生(G1)和灰木莲45年生(G2)的0~20cm土层一年四季的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木莲幼林(G1)与成熟林(G2)的林地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有明显的差异。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数量的季节变化,G1均为夏>冬>秋>春,而G2是秋>冬>夏>春。真菌数量上无论是G1或G2均是秋季最多而冬季最少。放线菌数量的季节变化是,G1:春季>冬季>秋季>夏季,G2: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对两种林地不同季节的微生物而言,春秋冬季的细菌>放线菌>真菌,夏季则是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蛋白酶活性表现为:G1,春>夏>秋>冬;G2,秋>春>夏>冬,而G1和G2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是冬>夏>秋>春。  相似文献   

4.
惠山国家森林公园游憩林小气候与人体舒适度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无锡市惠山国家森林公园典型游憩林内小气候及人体舒适度的时间变化规律,以期为惠山乃至江南地区游憩型城市森林的合理经营和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基础科学数据,也为当地市民选择合适的时间和衣着开展森林游憩活动提供参考。【方法】在惠山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峰附近,选择20世纪80、90年代营造、位于山顶南坡的香樟林、湿地松林和山顶北坡的栓皮栎林3种典型人工游憩林为对象,以位于山脊的水泥道路为对照,于春、夏、秋、冬季晴好无风天气条件下,在5:00—19:00同步测定3个游憩林及对照点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和风速,在此基础上计算舒适度指数和衣着厚度指数,量化分析各游憩林及对照点的小气候、人体舒适度的季节变化、日内变化规律,比较不同游憩林的人体舒适度差异,并提出四季游览惠山的衣着建议。【结果】各林分温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空气相对湿度表现为夏、秋季大于春、冬季,风速表现为香樟林和湿地松林在夏季最大,栓皮栎林和道路在秋季最大;相同季节不同林分之间的舒适度指数差异不显著,各林分在春季的人体舒适度最高;4个季节白天观测时段内,各林分气温日变化均为单峰型,且峰值出现在11:00—15:00,谷值出现在 5:00 —7:00,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规律则与气温相反;风速的日变化趋势波动较大,峰值出现在5:00—9:00,谷值出现在13:00—15:00;在春、秋、冬季,各林分人体舒适度在11:00—15:00最高,而夏季这个时间段则最低;3个游憩林在夏季能显著提高人体舒适度,但冬季与对照的差异不大;各林分气候达到“舒适”等级的时间为春季最长(11:00—17:00),秋季次之(11:00—15:00),夏季仅早上气候舒适(5:00—7:00),冬季气候均为“极不舒适”;各林分的着衣厚度指数在夏季均为1,冬季均为7,春季香樟林为5,湿地松林和栓皮栎林为4,道路为3,秋季道路和栓皮栎林为4,香樟林和湿地松林为5。【结论】 3个人工林林分在春季均发挥降温增湿效应,湿地松林在4个季节都具有降风作用;各林分在夏季调节小气候效应更明显,春季的人体舒适度最高,春、秋、冬季的11:00—15:00为白天气候的最舒适时段。  相似文献   

5.
分析测定不同季节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并分析其季节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细菌居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数量和总微生物数量在不同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冬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和秋季最小。不同季节放线菌数量的排序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真菌数量在不同季节间差异不大。自冬季开始至第二年秋季,土壤含水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土壤pH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不同季节间差异不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春季最高,夏季和冬季次之,秋季最低。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以春季最高,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夏季最高,全钾含量以秋季最高。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土壤磷和钾元素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可在春季施肥时适当补充磷肥和钾肥来促进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6.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凋落物热值及灰分含量的季节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福建三明 2 7年生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凋落物的热值、灰分含量及其季节动态的分析表明 ,混交林中杉木凋落物各组分的干重热值介于 2 0 6 37~ 2 1 96 0kJ·g-1之间 ,观光木凋落物各组分干重热值介于 19 6 35~ 2 0 0 5 8kJ·g-1之间 ,杉木纯林凋落物各组分的干重热值介于 2 0 70 5~ 2 1 90 8kJ·g-1之间 ,各树种凋落物均以叶、花的热值较高 ,而果、枝的热值较低。观光木凋落物各组分的灰分含量高于杉木。杉木落叶灰分含量季节间变化均较小 ;而观光木落叶灰分含量的变化模式为 :夏季 >秋季 >春季 >冬季。杉木落叶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季节变化模式均为 :冬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而观光木落叶则均为 :冬季 >夏季 >秋季 >春季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掌握雄安新区气候特征,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保障,基于雄安新区区域内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多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雄安新区近50 a气温的时间序列变化、突变现象、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雄安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波动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5℃/10 a,略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变化速率;不同季节平均气温升温对年平均气温的贡献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2)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波动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38℃/10 a、0.422℃/10 a,平均最低气温升温趋势显著;平均最高气温不同季节的升温幅度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幅度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3)年、冬季、春季和夏季平均气温增暖趋势均存在突变现象,年平均最高气温自90年代开始呈现持续增暖趋势,突变点为1990年。年平均最低气温及各季节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不存在突变现象。(4)年平均气温存在8 a、13 a、19 a周期变化,年平均最高气温存在8 a、11 a、19 a周期震荡,年平均最低气温存在13 a、19~20 a周期震荡。雄安新区气温研究结果对全面认识该区域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磴口县1954-2005年的降水、蒸发资料,分析该地区四季干旱指数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气候以干旱为主,且持续时间长,最长达14a之久。冬季与春季以重旱为主,重旱频率分别为40.4%与36.5%;夏季以中旱为主,中旱频率为38.5%;秋季重旱与中旱频率一致,为32.7%。这种气候特点与该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有关。以年代际划分,70年代春季干旱最为严重,80年代夏季干旱最为严重,60、90年代秋季干旱最为严重,60、80及90年代冬季干旱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灰木莲、巨尾桉和厚荚相思3种人工林地的土壤肥力变化,为制定相应的营林措施提供参考,对3种8年生人工林0 ~ 20cm土层的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的土壤微生物总量为灰木莲>厚荚相思>巨尾桉.同一树种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是:灰木莲林地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巨尾桉林地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厚荚相思林地秋季>春季>冬季>夏季.(2)3种林地土壤的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特征表现为细菌最多,真菌数量最少,但在不同季节里有变化.灰木莲林地和厚荚相思林地的细菌数量明显大于巨尾桉林地;而巨尾桉林地的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春夏两季均大于另外两种林地,但秋冬两季则是3种林地中最少的.(3)3种林地的土壤蛋白酶活性在春季基本持平,但在夏季和冬季的差异却达到极显著水平;而3种林地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在夏季和冬季出现两次高峰,冬季的酶活性最大,差异达显著水平.分析表明不同树种对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以及土壤酶活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Li-6400光合仪对湖南浏阳、桑植、永顺、福建建瓯和湖北恩施等5个不同地理种源的钩栗1 a生幼苗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里的光合生理指标进行测定,探讨钩栗光合能力的季节变化及其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分析珍稀树种日趋减少的原因及保护措施,为钩栗的良种选育与迁地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钩栗的净光合速率(P_n)日变化在春季、夏季和秋季3个季节中呈现为"双峰"曲线,在冬季则呈现为"单峰"曲线,4个季节钩栗的日均Pn值均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5个钩栗种源的光合能力强弱顺序为:恩施桑植永顺浏阳建瓯。钩栗的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暗呼吸效率(R_d)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均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且夏季光合优势明显。钩栗的光合能力在生理上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具有阳性树种的特点。恩施种源的LCP、LSP、AQY、R_d和P_(nmax)在4个季节中均表现为最大,这表明恩施种源是光合能力最强的种源。  相似文献   

11.
笔者分析了川西米亚罗林区典型低效林经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后,对5种处理的2个土层(0 cm~15 cm,15 cm~30 cm)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5种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是上层高于下层;在观测的4个季节内,上层、下层土壤总有机碳均是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上、下层均值是F3F2F1F4CK;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是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上、下层均值表现为F3F2F1CKF4,而且30%的间伐强度样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12.
张泽 《绿色科技》2013,(12):9-11
根据济南市1990-2012年气象数据,运用均值、线性倾向估计等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济南气温和降水的季、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济南市近25年平均气温为14.96℃,并以0.153℃/5a的速度下降,与全球气温上升趋势不一致,各季节平均气温变化不一,但整体均呈现下降趋势,降温幅度冬季〉夏季〉秋季〉春季;20多年来其平均降水量为850.58mm,以22.86mm/5a的速率递减,秋季和冬季降水量趋于平衡,春季有明显上升趋势,夏季呈现减少趋势,极值之差为187.2mm。  相似文献   

13.
以红芽肉桂和白芽肉桂为试材,对肉桂枝叶主要化学成分及出油率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芽肉桂在整个生长周期的不同季节里,枝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在春季和秋季呈上升的趋势,夏季和冬季则呈下降的趋势;出油率以春季和秋季较高,夏季和冬季较低,尤以夏季出油率最低;红芽肉桂与白芽肉桂枝叶内总含醛量随着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各月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差异不大;枝叶出油率随着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各月份差异较大,在春梢生长时出油率能达全年最大值,夏季树体生长最旺盛,而出油率则达全年最小值,秋季和冬季呈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根据哈尔滨市2005-2011年各月紫外线数据分析了紫外线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紫外线到达地表的量在一年四季都存在,不同的季节、气候、天气有不同的变化。一般而言,冬季紫外线最弱,夏季最强,并且紫外线有逐年增强的趋势,春、夏、秋季都需避免紫外线过度照射。  相似文献   

15.
在云南普洱市思茅区和景洪市普文两地开展不同季节的旱冬瓜扦插试验。结果表明:旱冬瓜不同季节扦插,夏季愈伤组织和不定根出现时间早一些,冬季最迟,春季和秋季居中;旱冬瓜的扦插受季节的影响明显;在普洱市思茅区最适旱冬瓜扦插季节为秋季(9月份);在景洪普文最适旱冬瓜扦插季节为春季(3月份)。  相似文献   

16.
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开路式涡动相关系统与自动气象梯度观测系统2008年12个月的观测数据,研究会同13年生杉木人工林CO2通量特征。结果表明:13年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CO2通量日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晴天平均碳汇持续时间表现为夏>春>秋>冬,平均日较差表现为夏>秋>春>冬,最大碳汇出现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夏、秋、春和冬;1年中,月累积碳通量除1和2月为碳源外,其他各月均表现为碳汇,碳汇最大值出现在6月(-53.0gC·m-2);13年生杉木林的年碳汇总量为-255.3gC·m-2。白天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可用Michaelis-Menten模型模拟(P<0.05),但模型参数随温度而异;夜间CO2通量与5cm土壤温度呈指数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7.
杨树新造林地溃疡病的发生时间为冬末初春,一般在2月底或3月初,4~5月为发病高峰期,秋季较少有病斑出现。杨树新造林地溃疡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育苗技术、造林技术等密切相关。在春旱、夏旱、暖冬等气候异常年份、育苗密度过大、施氮肥过多过晚、造林技术不规范等情况下,杨树新造林地溃疡病发生严重,造林成活率低。  相似文献   

18.
利用陕西省1960-2013年气象资料,分析了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陕西省的年平均气温的上升速率约为0.23℃/10 a,1990年代后期以来,气温显著升高。四季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冬季上升速率较大。年降水量以8.78 mm/10 a的速率下降,1980年代后期以来,降水量明显减少。春、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夏、冬季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在1996年发生突变,1996年以来为高温期,年降水量在1970年和1975年发生突变,1970年以来为相对少雨期。在10年尺度上,陕西省气候依次经历了冷湿—冷干—冷湿—暖干—暖干的变化过程,暖干化趋势明显。(2)在空间尺度上,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呈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特征。年降水量整体由南向北递减,部分山地形成地形雨。(3)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系统的变化和ENSO事件是影响陕西省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Juniperus thurifera L. is an endemic conifer of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Basin where it is subjected to a severe climatic stress characterized by low winter temperatures and summer drought. Given the trend of increased warming-induced drought stress in this area and the climatic sensitivity of this species, we expect a negativ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growth and ecophysiological performance of J. thurifera in the harsh environments where it dominates. To evaluate this, we measured long- and short-term radial growth using dendrochronology, photosynthesis and water-use efficiency in males, females and juveniles in three sites in Central Spain. Climate was monitored and completed with historical records.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has increased +0.2?°C per decade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main warming trends corresponded to spring (+0.2?°C per decade) and summer (+0.3?°C per decade). Radial growth and maximum photosynthesis peaked in spring and autumn. Positive photosynthetic rates were maintained all year long, albeit at reduced rates in winter and summer. Radial growth was enhanced by wet conditions in the previous autumn and by warm springs and high precipitation in summer of the year of tree-ring formation. Cloud cover during the summer increased growth, while cloudy winters led to impaired carbon gain and reduced growth in the long term. We argue that maintenance of carbon gain under harsh conditions (low winter temperatures and dry summer months) and plastic xylogenesis underlie J. thurifera's ability to profit from changing climatic conditions such as earlier spring onset and erratic summer rainfall.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at not only the magnitude but also the sign of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growth and persistence of Mediterranean trees is species specif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