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增效剂对马尾松毛虫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龙慧  温小遂 《林业科学》1997,33(6):528-533
对江西省十余个县(市)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的测定表明,马尾松毛虫各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的耐药力与羧酸酯酶活性有关;对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耐药力强的种群,其羧酸酯酶活性亦强;应用五种增效剂对马尾松毛虫羧酸酯酶进行处理,SV_1和TPP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SV_1和TPP剂量的增加,羧酸酯酶活性逐步降低;用相同剂量的SV_1和TPP处理马尾松毛虫后,羧酸酯酶均随时间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毛虫是江苏森林的主要害虫.长期以来,在防治工作中、均采用二二三、六六六等有机氯类农药,松毛虫对该类农药的抗性越来越大,严重污染环境,常引起鱼、畜大量中毒死亡,影响人类身体健康.自1983年初我们进行新农药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筛选工作.通过20多种农药品种对松毛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了2.5%溴氰菊酯、20%杀灭菊酯、20%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新农药对马尾松毛虫有特高的杀伤效果,进行林间药效试验,杀虫效果在90%以上.为此,1984年4月在高淳县游山林管会进行了飞机低量喷洒药效试验,杀虫效果均达99%以上.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一、试验材料和方法(一)供试农药品种 2.5%溴氰菊酯(法国进口)、20%杀灭菊酯(日本进口)、20%氯氰菊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45%马  相似文献   

3.
松节油酰亚胺的合成、鉴定及杀虫增效活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价廉、丰富的可再生天然资源--松节油为原料,合成13种酰亚胺类化合物,利用元素分析、IR和^1H NMR对产物进行结构鉴定。杀虫增效活性试验证明:松节油酰亚胺对拟除虫菊酯有增效作用,增效活性与N上的取代基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毛虫是玉林市的主要森林害虫,分布广,世代多(一年四代),繁殖快,世代重叠,危害严重,防治困难。七八十年代,玉林市主要使用“六六六”、滴滴涕、敌敌畏、灭虫净等常规杀虫剂防治重灾松毛虫。这类农药使用剂量大,易杀伤天敌昆虫,有残留污染,对入、畜、动植物构成威胁,且成本高,防治效果不太理想。叨年代初,澳氰菊酯(敌杀死)、氯氰菊酯(安绿宝)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推出。这类农药具有高效、中毒、低残留等特性,使用的有效浓度和每亩剂量都很低,既经济又高效,因而迅速替代了“六六六”等常规杀虫剂。但是,由于各地频…  相似文献   

5.
拟除虫菊酯是湿地松云南松毛虫综合治理中较为理想的杀虫剂。溴氰菊酯对3~4龄云南松毛虫幼虫,667m~2(1亩)使用有效剂量为0.0125g,4~5龄幼虫为0.025g,5~6龄幼虫为0.05g;杀灭菊酯对3~4龄幼虫为0.2g,5~6龄幼虫为0.4g,均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此剂量下,对天敌的威胁小,未发现池塘鱼类中毒死亡。药剂可以直接加水稀释,进行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也可加工成油乳剂,以喷烟雾方法使用。防治湿地松云南松毛虫宜在越冬代进行,可减轻对天敌杀伤的影响,且有利于菊酯药剂在较低气温下提高药效。  相似文献   

6.
拟除虫菊酯是在天然除虫菊酯化学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仿生杀虫剂。合成的拟除虫菊酯具有以下特征:1、低毒性。对鸟类及温血动物毒注低,使用安全。2、杀虫活性强。大约是有机磷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3、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因而残留期短,无环境污染。4、多数不易产生抗体。364种对有机磷易产生抗性的节足动物中仅有6种对拟除虫菊酯产生抗性。5、增产作用。有些品种(如:二氯苯醚菊酯)对棉花有明显的增产作用。6、有些品种可作为药物组成。如二氯苯醚菊酯对头虱的药效显著;于陕菊醋可治疗牛、羊等疥癣,收效良好。7、合成原…  相似文献   

7.
通过用2.5%溴氰菊脂、25%灭幼脲Ⅲ号两种农药单剂以及四种混剂对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 Lajonquiere)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一种最佳混剂用于林间防治云南松毛虫。试验表明:该混剂防效好,速效且副作用小:推荐使用量500g/hm^2。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混剂的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药剂的9个组合中,以A1B1C1组合防治效果最好,在林间防治中,平均校正虫口下降率达97.3%,比单一使用病毒(浓度为2×107CPB/ml)的平均校正虫口下降率(80%)提高17.3%。  相似文献   

9.
静电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林业科技》2004,(4):16-17
用2.5%溴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和3WF-2.6型静电喷雾机,设5个处理进行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1L/亩带静电、0.75L/亩带静电、0.5L/亩带静电分别比1L/亩不带静电处理增效42.0%、21.8%、18.7%,带静电喷雾能减少防治用药量,具有一定的抗雨水冲刷作用,能提高防治效果,是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革新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00年2月至2001年3月在贵州省凤冈县何坝乡对马尾松食叶浙江黑松叶蜂(Nesodipron zhejiangensis Zhou&xiao)进行生活史调查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浙江黑松叶蜂在该县1年发生2代.以20%氰戊菊酯、25%马拉硫磷、2.5%溴氰菊酯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毛虫对氰戊菊酯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2.
The toxicity of cypermethrin, deltamethrin, fenpropathrin, fenvalerate, methomyl and kelthane-s against the egg stage and the 1st larval instar ofChrysoperla carnea (Steph.) revealed that deltamethrin exhibited magnitude bad side effects against the eggs (LC90=3.35 ppm) as compared with the safest compound kelthane-s (LC90=144 ppm); the figures of the other tested toxicants ranged between 17.6 and 109.2 ppm.It was found that the larval stage needed higher concentrations to achieve similar mortality percentages. LC90 values ranged between 72.2 and 1,176 ppm. Ranking of toxicity was, however, similar to that of ovicidal action.With one table  相似文献   

13.
白僵菌油剂与溴氰菊酯混合超低量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浓度白僵菌油剂与溴氰菊酯混合超低量喷雾防治马毛松毛虫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在每hm^2使用量为1500mL白僵菌油剂、1.5mL2.5%溴氰菊酯时,48h内的死亡率为28.1%;在用量为6000mL白僵菌油剂、12mL2.5%溴氰菊酯时,48h内的死亡率高达94.4%。到松毛虫化蛹时以上两处理的总体防治效果分别为48.8%和99.6%。各防区的白僵率从7.5%—31.5%不等。与白僵菌油剂的用量呈相关性。结果表明,白僵苗与溴氰菊酯混合的防治是快速而持续控制松毛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氯氰菊酯对长足大竹象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农药氯氰菊酯对慈竹长足大竹象进行了室内和室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浓度为1∶300~1∶600倍液,竹笋的成竹率从50%提高到87.5%~94.7%。显示了氯氰菊酯对长足大竹象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松香酰谷氨酸的合成及表面活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松香酸与三氯化磷反应制得松香酰氯,收率85%以上。松香酰氯与谷氨酸钠进行缩合反应合成了松香酰谷氨酸,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的合成条件为:松香酰氯与谷氨酸摩经为1:0.8,反应温度25-30℃,PH7-8,反应时间2.5h,以丙酮与水体积比1:1为混合溶剂,收率84%,并对松香酰谷氨酸双钠的表面活性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6.
DCPV-Bt混合剂持续控制马尾松毛虫灾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DCPV)与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Berlner)混合防治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 :当 1ml混合剂含量为 0 2亿Bt芽孢 + 0 0 0 0 8~ 0 0 0 2亿CPB时 ,在 2 7℃条件下 ,松毛虫在喷施后 4~ 6d死亡率达70 % ,残存种群病毒感染率达到 5 0 % ,有效地控制了松毛虫的种群数量。通过酶联免疫技术 ,检测施用DCPV后林间松毛虫感染病毒情况 ,其中喷施DCPV长达 11a之久的松林 ,松毛虫带病毒率高达 78 5 % ,而且林中松毛虫种群密度一直保持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毛虫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周直 《林业科学》1991,27(6):665-669
松毛虫是我国松林中的主要害虫。当前,化学防治松毛虫是主要方法之一,但是,长期连续使用化学药剂,会使松毛虫产生抗药性。为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有害生物抗药性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相继成立了害虫抗药性专家工作小组委员会,针对不同害虫推荐了一系列抗药性的测定方法,建立测定网进行全球性调查。为建立起我国林业害虫抗药性监测网,使测定方法逐步标准化、规范化,我们制定了“松毛虫抗药性的测定方法”,开展了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抗药性的监测工作。现将测定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波纹杂毛虫综合防治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波纹杂毛虫幼虫 [Cyclophragmaundans (walker) ]是马尾松林又一害虫 ,用 2 5 %溴氰菊酯 2 5 0 0倍液、4 0 %氧化乐果80 0倍液、80 %敌敌畏乳油 15 0 0倍液、5 0 %甲胺磷乳油 10 0 0倍液 ,防治效果可达 92 %以上。用 2 5 %溴氰菊酯乳油加白僵菌纯孢子油剂 1∶80采取超轻型飞机超低容量喷雾 ,防治效果可达 95 %以上。在气象条件适宜情况下 (地面温度呈逆增时 ) ,在凌晨施放林丹烟剂加 2ml的 2 5 %敌敌畏乳油 ,用量 15kg·hm-2 ,对 2~ 4龄幼虫防治效果可达 95 %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