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油茶胚芽嫁接苗具有主根长、侧根发达、造林成活率高,又能保持优良无性系特性的特点,是当前培育油茶优良种苗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全国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建设现场汇报会于1990年10月23日至26日在江西省宜春市召开。会议由林业部造林经营司主持,参加会议的有7省(区)林业厅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办公室的负责同志、40个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县(市)主管项目建设的县级领导和项目办主任,以及有关单位的代表近100人。  相似文献   

3.
油茶轻基质容器育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油茶苗造林成活率,缩短育苗周期,降低苗木运输成本,以郴2-9号油茶无性系芽苗嫁接苗为材料,采用不同的轻基质配方进行容器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郴2-9号油茶无性系芽苗嫁接苗在不同的轻基质配方容器中高生长和地径生长差异极显著,用(珍珠岩30%+泥炭土70%)或(锯木屑30%+泥炭土70%)做基质时,苗木高生长平均达9....  相似文献   

4.
建立采穗圃是为了提供大量的优树种条,营造无性系种子园或直接用于无性系育苗造林,是实现油茶生产良种化的关键性措施之一。搜集分散在各地的油茶优树选定适当地建立区(省)一级中心采穗圃,不仅有利于优树的采集和繁育,还可兼具优树基因库的功效。为此,选定临桂凤凰林场建立全区油茶中心采穗圃兼优树基因搜集库和当代鉴定圃。实行“边选择,边鉴定、边繁育”,结合嫁接改冠试验组织协作攻关,三年来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5.
芽苗砧嫁接的油茶苗,采用小面积密植造林(960株/亩);苗期整形,造林第二年摘去顶茅;采用多个优良无性系成行配置等措施可获得早实丰产。嫁接苗砧木采用普通油茶比攸县油茶质量好。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以油茶优良无性系长林40号为试材,通过不同肥料类型和不同配方对油茶新造林进行正交施肥,分析了不同处理对油茶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施肥配比在促进油茶生长的同时也能显著提高油茶的产量。研究中最佳配方施肥方案为造林第1年每株施加0.5kg磷肥+0.4kg复合肥+0.3kg;钾肥(基肥);第2-4年分别每株施复合肥0.1kg(追肥)、鸡粪0.5kg(追肥)、复合肥0.3kg(追肥)。  相似文献   

7.
油茶优良单株一般利用无性繁殖,因为无性繁殖不经过减数分裂和染色体重组,能保持优树的性状,提早结实,保证高产,稳产。利用油茶无性系造林,已在一些地方开展。我们在邵东县黄草坪油茶林场,对优树无性系造林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鉴定,并分析其提高产量的遗传实质。  相似文献   

8.
油茶优良无性系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从生产实际出发,应用油茶优良无性系芽苗砧嫁接,通过“四法分批催芽”盖砂与“温水调控芽砧”、嫁接工序“流水作业”、“改嫁接后两次移栽为一次进圃”、“小罩改大罩”等新技术解决了油茶嫁接繁殖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能达到大批量生产的目的。七年来共繁育优良无性系芽苗砧苗木55167万株,造林3338亩。在栽植技术上,采取分层紧土的方法,解决了油茶嫁接苗造林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对实现油茶良种繁育与造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油茶高产无性系中试简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介绍了 1 981年以来在江西分宜营建的油茶高产无性系林的试验结果。试验证明 ,利用高产无性系造林 ,增产率超过 80 %,也能实行有利于水土保持的免耕经营模式。试验复选出 1 8个具有早花早实特点的大果寒露油茶品种以及大批量繁殖油茶嫁接壮苗的技术 ,已经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采用优良的无性系造林,或将现有油茶林分中的低产株进行高接换种,是使油茶获得高产、优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多年选优工作基础上,自1978年开始建立嫁接采穗圃,同时对收集的优株无性系进行进一步评选。1979年开始,对决选的15个油茶优良单  相似文献   

11.
陈文彬 《林业勘察设计》2013,(1):123-124,127
通过对油茶各家系3年的试验观测,结果表明:各油茶家系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都比较高,虫害危害也较低;各家系间树高、地径差异极显著,树冠差异显著.闽优无性系在树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和冠幅大于或者相当于本地小果油茶,江西长林无性系、广西岑溪软枝油茶和本地大果油茶可以作为配栽品种搭配.  相似文献   

12.
油茶无性系良种栽培的质量技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油茶产量的主要因子是长期延用普通油茶物种和实生苗造林。由于产量低收益少,挫伤了产地林农的管理积极性。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县与中国林科院亚林科所联系和合作,于2004年开始先后引入亚林所长林系列3、4、18、21、23、27、40、53、55、166号共10个无性系优良油茶新品种,在县油茶研究所进行自繁自育试验,获得成功,至今共繁育嫁接苗150万株,建立试种基地47 hm2。以无性系嫁接苗造林的油茶第2年开花,第3年始果,比普通油茶物种的实生苗造林提前4-5年,取得预期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从生产实际出发,应用油茶优良无性系芽苗砧嫁接,通过“四法分批催芽”盖砂与“温水调控芽砧”、嫁接工序“流水作业”、“改嫁接后两次移栽为一次进圃”,“小罩改大置”等新技术解决了油茶嫁接繁殖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能达到大批量生产的目的,七年来共繁育优良无性系芽苗碱苗木55167万株,造林3338亩,在栽植枝术上,采取分层紧土的方法,解决了油茶嫁接苗造林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对实现油茶良种繁育与造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普通油茶无性系抗炭疽病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110个普通油茶无性系对炭疽病的抗病性,为油茶炭疽病抗性种质材料筛选和优良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方法和病情指数法,调查2014、2016年两年中110个普通油茶无性系的抗病性。[结果]在参试的110个普通油茶无性系中,未发现免疫(I)、高抗(HR)、高感(HS)无性系,抗病无性系10个,中抗无性系30个,中感无性系65个,感病无性系5个,其中9号、21号、27号、40号、45号、66号、150号、164号、177号、219号是10份抗病无性系。[结论]综合两年调查结果筛选出9号等10份抗病无性系,为深入研究普通油茶抗炭疽病机制和抗病育种提供了育种基础材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油茶无性系早实丰产配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总结了确保大批量繁殖油茶嫁接苗的配套技术,提出了大面积营造油茶无性系林分提高成活率的四个关键,明确了确保油茶无性系林分早实丰产的六项措施。同时,应用林木无性系育种的原理,结合营造早实丰产林,评选出了八个优良无性系。试验证明,一般条件下,油茶优良无性系林分的亩产油量可以稳定在14.0 kg以上;加强管理,可以使亩产油量稳定在25.0~40.0kg。该项系列配套技术已经开始在我国各主要油茶产区推广,造林总面积已达5 000余亩。  相似文献   

16.
对油茶(Camellia oleifra)优良无性系采穗圃进行密度试验,比较研究了4种造林密度对采穗圃植株生长、穗条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3年生油茶采穗圃的适宜初始密度为9999株/hm2,3年生时单产穗芽量达163.41万个/hm2,对养分和空间利用率最高,综合经营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选育自交亲和无性系,以探明油茶自交亲和状况。[方法]采用自花套袋、人工自交及自由授粉3种处理,对50份油茶无性系材料的结实率、人工自交亲和指数(CI)、相对亲和指数及果实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油茶存在高度自交不亲和性,属于自交少孕植物。自花套袋结实率最低,人工自交次之,自由授粉结实率最高。油茶无性系间自交亲和性存在广泛差异,参试材料自交亲和指数介于0 1.355 5之间,其中无性系0531号(CI=1.355 5)、0504号(CI=1.044 4)为自交亲和无性系,其它无性系均自交不亲和。参试材料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自交亲和型(2%)、自交不亲和型(84%)和高度自交不亲和型(12%)。油茶人工自交的结实率及平均种子数与自由授粉的结实率及平均种子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6)。[结论]自交授粉油茶果实性状总体上劣于自由授粉处理,高度自交不亲和是油茶生产上落花落果,结实率低、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广西油茶造林存在的种苗生产相对滞后,等问题。提出系统引入良种,在全面区域化试验的基础上,理的造林管护措施,使油茶新造林稳产高产。造林用苗木品系数量不足,整地及抚育方式不合理开展无性系杂交试验,选择造林品种组合,采用合  相似文献   

19.
油茶优良无性系造林及可配性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对6种不同无性系测定,表明油茶优良无性系自然着果率高,优良无性系之间的可配性很强,各无性系之间正反交的成果率都较高,解决了优良无性系造林中许多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向普及、深入、持久的大好形势下,全国油茶科技协作会议于一九七四年九月九至十九日在湖南省永兴县召开,参加会议有:全国十四省(区)的油茶生产、科研、教学单位的领导干部、工人、贫下中农、知识青年、科技人员等九十九人,代表们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