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奋斗目标,全国掀起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2014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规划自2014年起,全市每年以不低于现有村庄15%的比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争到2020年将郊区农村基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尤其强调了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生态文明的融入。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来发展产业。  相似文献   

3.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对长沙市、郴州、湘西自治州3个地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对比分析,探讨不同地区的乡村特色、建设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诠释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的内涵与特征,以及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分析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着生态文明理念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堪忧等问题及其成因。并以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为例,分析其实现环境、产业、服务和素质的提升工程等策略与经验,阐明安吉模式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提升生态意识,培养生态理念,规划本土化,产业规模化,发展乡土特色文化等。  相似文献   

5.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打造生态乡村。许兴村位于"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绿心地区,山青水秀,打造生态乡村条件得天独厚。文章探索生态乡村规划的编制方法体系,构建了以理念规划、发展策划"两划合一"为总体思路和以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产业发展、乡村绿化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等5个方面为建设内容的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体系,以期提出建立理想生态乡村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不断丰富生态乡村旅游市场和产品的多元化研究,推进生态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美丽乡村森林景观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美"要素的基础。由于森林景观建设投入产出差异巨大,使其建设和维护投入严重不足,因此提出了美丽乡村森林景观的生态补偿机制设想,以平衡相关方利益,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美丽乡村森林景观的生态补偿与其他类型的生态补偿比较,美丽乡村建设区域的村民既是受损方又是直接受益方,因此要更加注重村民参与。村民作为补偿主体中的一部分,可以以工代补。村民在补偿主体中的比重、补偿标准的确定等可以通过协商解决。补偿必须在严格的森林景观建设监督和评估的基础上实施。  相似文献   

7.
正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客观需要。农民日报立足自身定位,通过剖析典型,向读者展现美丽中国的理想蓝图,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履行党报职责和绿色担当。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绿色发展农民日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  相似文献   

8.
为弘扬生态文化,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和绿色城镇化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中国林学会、光明日报社、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组织开展了"2018森林中国·发现森林文化小镇"公益活动。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积极打造生态保护完好、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化浓厚的特色美丽小镇,为美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的作用,林业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和主战场,是促进自然、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生态环境基础、物质基础,是美丽乡村的核心元素,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新农村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发展的路径,以期为新农村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林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广东绿美古树乡村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广东省开展绿美古树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条件,提出广东省绿美古树乡村的建设思路、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绿美古树乡村建设是广东省推进乡村古树资源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脉和生态文化、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对落实美丽乡村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丽乡村建设应当顺应自然,从各自的地域特色、资源祟赋等方面出发,着力向宜居、宜业、宜游目标迈进,使农村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江西永丰中村乡、君埠乡、龙冈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把水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美丽乡村与徒民增收互联互动,让乡村民居成为美丽风景。  相似文献   

12.
《国土绿化》2012,(12):1-1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经大会同意写入党章总纲中,彰显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在建立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这是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核通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这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具体措施。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一场重大革新,是提升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当今发展生态环境发展是全球建设的核心以及世界的焦点,也是我国面对急剧增长的城市化,农村人口剧减的有效手段。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理念,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也是响应世界持续发展理念下的产物。对"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两种不同模式下形成的新乡村形式进行了探讨,以期给"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可行性启示。  相似文献   

15.
《国土绿化》2018,(11):34-35
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建设生态宜居村庄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努力打造“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美丽乡村.全省上下积极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工作,对9727个村屯进行了完善提高,绿化面积15.98万亩.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并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纳入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鲜明的旗帜,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中国作为建设的客体,既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也为我国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应在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美丽中国"是价值多元取向的统一,是以"地球美好家园"作为价值多元体系建设大厦的基础;以"中国"作为价值多元体系建设大厦的客体;以"生态文明"作为价值多元体系建设大厦的屋脊。"美丽中国"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生态中国,怎样建设生态中国"这个基本问题的中国表达、中国理念和中国梦想,将指引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时代转向。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学谋划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大计,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还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增加"美丽"二字,更加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落实党中央"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国策应当落在社会最基层的最实处,大量的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工作最终需要社区或村里的专职干部在基层完成。提出了设置社区或村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就是先从组织上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夯实组织基础,然后才能砌筑其他上层建筑,保质保量地全面落实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财政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城市因绿色而美丽,天空因蓝色而耀眼,造林绿化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德政工程。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到了新的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召开推进重点工作动员大会,全面部署推进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工作,实现"绿起来"与"美起来"。乌兰察布市紧紧围绕"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以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为重点,不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以义务植树为契机,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掀起新一轮生态建设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