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指出了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是因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减少。对桉树人工林培育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对桉树人工林培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是因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减少。对桉树人工林培育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对桉树人工林培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四川盆周山地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而维持人工林在四川盆周山地的稳定性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运用数学方法构建人工林稳定性评价模型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信息熵在系统评价中应用广泛,但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方面尚未深入探索。【方法】通过分析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各影响因素的特点,从结构和功能指标出发,以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为评价指标主体,建立多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信息熵构建多级模糊评价模型,以彭州林场的杉木人工林为目标,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天然次生林为参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调查样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天然次生林、杉木-柳杉混交林、杉木纯林、人工-天然混交林。2)在一级指标中,土壤理化性质的权重值为0.365 7,物种多样性为0.326 6,林分结构为0.307 7。3)在二级指标中,郁闭度(权重为0.214 4)、林分密度(权重为0.216 0)、土壤动物丰富度(权重为0.190 5)、土壤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权重为0.182 7)和凋落物重量(权重为0.198 2)等评价指标影响较大。【结论】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基于信息熵的多级模糊评价模型能均衡考虑各评价指标的贡献,可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桉树人工林规模的扩大,桉树林的生态价值成为国内外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焦点,对研究和推动森林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科学的指导意义。以廉江林场3 574.17 hm2桉树人工林作为研究主体,选择碳汇功能、空气净化、森林景观效益等指标来评估该桉树人工林森林康养价值。廉江林场桉树人工林在2021年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森林景观、杀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价值分别为2 056.01、1 574.85、42.89、96.50、3 574.18万元。廉江林场的桉树人工林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营仔林队的康养价值最高,且其价值与面积、蓄积具呈现正相关关系。估算结果为合理开发运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经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抚育间伐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森林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会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的优化, 而抚育间伐与森林生物多样性存在密切的关系。文中针对国内外森林抚育间伐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同时针对我国森林尤其是人工林质量低的现状, 提出3点建议:(1)把生物多样性作为评价森林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2)把抚育间伐作为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3)对森林抚育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长期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营雷州林业局30个5年生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的调查、试验,旨在阐明不同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及营建桉树碳汇林的合理措施.结果表明:30个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储量为148.743 t·hm-2,高于之前学者研究的桉树人工林碳储量,其中,乔木层和土壤层分别占34.39%、61.88%;乔木层平均碳储量达51.948 t·hm-2,不同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23(101-1)、25(179-1)、4(BU1)、26(184-1)号无性系表现最优;土壤层的平均碳储量为92.033 t·hm-2,不同无性系土壤层碳储量差异不明显;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碳储量分别是2.430、0.731、1.592 t·hm-2,占比例较小.营建桉树碳汇林关键在于无性系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和造纸工业驱动下,中国桉树人工林迅猛发展,90年代初期,形成集约经营的以生产纸浆材为目标的无性系林业。广西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桉树工业人工林发展最快的地区。大面积营建桉树人工林引起社会各界对栽培地区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广泛关注,桉树人工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必须根据具体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寻求平衡。但是,平衡是暂时的,发展和变化是永远的。以UNDP对StoraEnso在广西南部的桉树人工林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EIA)为例证,审视和讨论桉树人工林在景观水平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可持续经营理论、生态系统经营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目标管理理论等为指导,采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相关分析法构建桉树人工林经济、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以湛江市桉树人工林为例,提出桉树人工林经济、社会效益水平等级划分标准,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湛江市桉树人工林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探讨湛江桉树人工林各项经济、社会效益指标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对促进湛江桉树人工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桉树人工林地力衰退及其成因评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从桉树人工林的水分、养分状况以及人工林对水肥的综合影响上评述了桉树人工林的地力衰退表现;进而,以生物多样性作为关键因素,分析了桉树人工林地上部分及土壤部分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导致人工林生物多样性较低的原因,从而提出制止桉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的3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华南地区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的评价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项东云 《广西林业科学》2000,29(2):57-64,86
桉树在华南地区引种的实践过程中,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消灭荒山荒地,减少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大气水分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桉树人工林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迅速消耗地力和玻坏林地的水分平衡等现象,人为的整地,抚育、施肥等措施和经营方式,利用方式对林地的水分和发平衡起着正或负的作用,桉树有较强的开拓不毛之地的能力,桉树人工林的形成增加贫瘠立地的生物多样性。人为的经营和生活活动强度影响桉树人工林的材种类及数量,桉树人工林病虫害较少,病虫害的发生率与林分的健康状况,树种的适应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关。桉树在天然分布地区形成较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生物多样性生境,桉树人工林应大面积发展,其产出的生态效益可通过改善耕作和经营措施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桉树发展的贡献和可持续经营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最早于1890年引进桉树,刚开始主要作为庭院和四旁绿化树种,20世纪50年代在粤西和桂南大面积试种成功后,逐步推广作为南方主要造林树种.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种植桉树,1986年,全国桉树人工林面积达46.6万hm2,进入21世纪后,桉树发展迅猛,2015年达450万hm2,年产木材3000万m3,占全国商品林木材产量的26.9%,为保障我国木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桉树产业已形成包括种苗、肥料、制材、制浆造纸、人造板、生物质能源和林副产品等完整的产业链,年总产值达3000亿元.发展桉树人工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缓解我国木材供应紧张局面,减少对外依存度,以保障国家木材安全;二是桉树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构成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是对提高森林碳汇、发挥气候调节、完善森林的生态和防护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四是重要的民生林业,促进林农增收和农村致富.桉树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可持续经营.首先必须更新观念:由木材生产为主向木材生产与环境保护并重转化,由封闭式经营向开放式经营转化,由传统的永续利用向森林可持续经营转化.同时,必须推行以下可持续经营的技术措施:(1)立地与树种、品种相匹配;(2)适当的人工混交林措施;(3)进行科学的植被管理;(4)改进造林技术;(5)控制病虫害.  相似文献   

12.
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从传统的培养到分子生物学的飞跃,对开展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战略初探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文中从桉树人工林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森林和林产品认证制度,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提出了我国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战略和措施,主要包括:(1)立地与树种、品种相匹配;(2)适当的人工林混交措施;(3)控制林分的遗传成分;(4)进行科学的植被管理;(5)改善造林技术;(6)采取合理的收获作业措施;(7)控制病虫害。  相似文献   

14.
关于发展人工林与建立人工林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豁然 《林业科学》2000,36(3):111-117
全世界森林面积为 34 5 4× 1 0 8hm2 ,其中 3%是人工林。人工林是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 ,在木材生产、环境保护和景观建设中具有重要功能和作用。人工林在生产功能方面的补偿作用 ,使天然林可以更好地发挥生态环境价值、森林娱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前提是遗传材料的正确选择与营林实践艺术的结合以及保证这种结合的林业政策。愈来愈多地使用外来树种营建人工林是全球趋势。人工林对于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经营措施得到解决。林木育种与遗传改良和经营制度的技术创新是不断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动力。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中国人工林实现可持续经营面临技术和体制两方面的挑战 ,但是 ,根本出路在于林业经济体制的改革 ,象农业那样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实行人工林产业化经营 ,建立人工林业 (Forestplantationindustry)。  相似文献   

15.
如今生态问题已上升到生态安全的高度,为建设"美丽中国",恢复由连年多代栽种桉树纯林所形成的生态环境,营建桉树人工混交林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混交林对改善立地条件、增强森林防护作用、抗性能力和提高效益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大片栽植桉树人工纯林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和国内外桉树人工混交林的试验研究特点,指出我国过去对桉树人工混交林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提高经济效益,而对提高生态效益的研究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并提出了桉树人工混交林营造技术的要点,以期消除桉树纯林种植所带来的弊端,为营造混交林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人工林在保护香港自然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但绝大多数人工林为纯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人工林的改造对于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提升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20 a 生的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林和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林进行间伐套种处理,套种密度为1665株/hm2;以不间伐林分为对照,比较间伐套种后林分的物种多样性及套种树种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间伐+套种3 a后,与未间伐林分相比,尾叶桉间伐林分植物的科、属和种数分别增加了78.6%、116.7%和100%,马占相思间伐林分相反。DCA 分析结果显示,群落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主要聚集在尾叶桉间伐林分,马占相思未间伐林分物种数次之。与未间伐相比,间伐+套种措施显著提高了尾叶桉林乔木层 Shannon-Wiener 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及草本层的丰富度和 Shannon-Wiener 指数(P <0.05);但马占相思间伐+套种林分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 Shannon-Wiener 指数均显著低于未间伐林分(P <0.05);物种多样性指标总体表现为尾叶桉间伐林>未间伐林,马占相思未间伐林>间伐林。套种树种在尾叶桉和马占相思林分中的早期生长表现良好,树种间生长量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华南地区阔叶次生林和桉树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发现次生林林下植物123种,分属52科;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102种,分属49科,两者数量上相差不大,相同的有64种。2个生境物种构成不同,次生林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桉树人工林,方差分析显示两者各样方林下植物分布差异显著。2种生境中重要值前10的物种只有3个相同,两者林下植物重要值都集中在前10个物种中,均约占一半。总体上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次生林的相近。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桉树速生、短轮伐期的特点,结合用材林林木资产评估方法,按立地等级差异进行桉树林地的资产评估。充分考虑桉树调查小班的林龄及生长状况,按照经营成本、利息、利润及税收等因素对林木资源价值量及其分布结构进行核算评估。通过应用案例分析,用常规的评估方法对速生桉用材林进行评估不能合理地反映林木资产价值。针对幼龄林采用重置成本法评估其林木价值,在栽植时至评估基准日期间,林木因快速生长所产生的价值不能体现。而采用“现行市价法”进行评估,是对有蓄积的幼龄林林木资产价值评估的首选方法,可真实反映其林木价值,为桉树林地林权流转提供可靠的依据,在生产实践中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9.
南亚热带桉树林和针阔混交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桉树林(第2代和第1代)和杉木针阔混交林(10~11 a和5~7 a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南亚热带4种试验林0~100 cm土层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结果表明,在0~100 cm土层,针阔混交林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高于桉树林,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却显著低于桉树林(P<0.05),表明针阔混交林土壤中有效水的贮存容量高于桉树林。受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的影响,针阔混交林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显著高于桉树林(P<0.05)。4种试验林田间持水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4种试验林土壤保水能力基本一致。4种林分凋落物量表现为桉树林Ⅳ>桉树林Ⅱ>针阔混交林Ⅰ>针阔混交林Ⅲ,桉树林凋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P<0.05)。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保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保持我国人工林的长期生产力和提高森林质量,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的。作者在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了国内外有关成果与资料,概括论述了我国人工林森林生产力的现状、不能保持生产力的原因与机理以及长期保持人工林生产力的技术对策。按第八次清查的全国森林资源数据,每公顷蓄积量为89.79 m^3,其中天然林为104.6 m^3,人工林为52.76 m^3,人工林森林生产力明显低于天然林;我国优势树种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也不高,如杉木为69.8 m^3,马尾松为56.2 m^3,落叶松为58.6 m^3,这些数据比日本2002年3月公布的人工林相似树种的数据低很多,如日本针叶树蓄积量为227.97 m^3·hm-2,柳杉为295.83 m^3·hm-2,落叶松为189.88 m^3·hm-2。关于年生长量,按全国第七次资源清查的中龄林与近熟林的数据做统计:杉木人工林5.2~4.2 m^3·hm-2,马尾松为3.2~1.8 m^3·hm-2,柏木为3.4~3.2 m^3·hm-2;但按作者掌握的我国重点或示范性、试验性小面积人工林生长量看,却很高,按我国编制的速生丰产林标准的生长量数据看比较高。我国大面积人工林生产力不高,短周期经营的杨树、桉树人工林也不高,主要原因是:(1)纯林化与针叶化严重。按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统计,纯林占人工林的85%,而且针叶化明显,人工乔木林10个优势树种中针叶林比例高达56.9%。人工纯林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低,生物学上缺乏稳定性。人工纯林特别是针叶纯林,抗性低,抗自然灾害和大气污染能力均差,人工纯林维护地力的能力也弱。(2)集约育林的技术措施:立地控制技术未得到推广,适地适树适品种原则在育林中未能认真贯彻;密度、植被、地力控制技术也执行不力,大面积上的人工林仍属于粗放经营;连作引起林地土壤理、化、生物特性恶化,土壤质量衰退,导致林木生长不良,林分生产力逐代下降;造林作业造成水土流失,如杉木造林,传统的育林技术未得到明显改进,福建尤溪炼山后进行的3年观测结果表明,炼山和水土流失损失的有机质高达989.35 kg·hm-2,养分586.26 kg·hm-2。桉树在砖红壤进行的机耕整地,水土流失也很严重,不合理的造林作业,最终导致土壤质量与森林生产力下降。短周期培育人工林带来了2个重要问题,一是对林地肥力要求高,二是如何利用无性系才能保持长期生产力。短周期经营采用的无性系,生长速度快,生长量大,轮伐期短,养分需求量大,如刚果12号W5无性系,通常利用地上部分,以5~7 a的轮伐期计,消耗的养分达571.75 kg·hm-2,我国培养短周期人工林的土壤质量本底原本普遍不高,如果采取连作,土壤有机质养分会明显下降,土壤质量衰退,并对其功能产生危害。我国杨树、桉树等人工林要达到短周期持续经营,还需要实行多无性系造林。我国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的技术对策,应采取先进的集约育林措施,包括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植被控制与地力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