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交胶合木及其滚动剪切性能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正交胶合木的定义、特性和生产工艺流程及其滚动剪切性能的定义和测试方法,并列举了国内外对正交胶合木滚动剪切性能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工程木产品-正交胶合木,并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木材及正交胶合木在销槽承压强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现状,以期为这种新型工程用木产品的开发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正交胶合木(Cross Laminated Timber,简称CLT)的特点和发展现状,综述了当下国内CLT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正交胶合木在国内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近年来,随着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要求提高,以及大力倡导使用新型绿色材料,木材作为一种传统绿色环保的建材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正交胶合木(CLT)板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建造现代木结构建筑的新型构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稳定性以及较高的强度。为了研究组坯方式对正交胶合木(CLT)双向板的弯曲性能,本研究采用2种组坯方式(三层交叉和四层交叉)制作了2组厚度相同的胶合木双向板试件,研究其静力弯曲性能。【方法】用于制作试件的原材料为兴安落叶松板材与聚氨酯结构胶粘剂,制作2组、每组2个共4个正交胶合木双向板试件,通过千斤顶在板的跨中施加单点集中荷载,同时测试和分析应变、挠度和极限荷载等数据,观察裂缝开展及破坏形态,研究胶合木双向板的弯曲性能,探讨其最终破坏特征和破坏机理;运用正交各向异性弹性薄板理论对CLT双向板进行了挠度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正交胶合木(CLT)双向板的破坏形态主要是板底横纹受拉破坏,当加载至极限荷载80%左右时,承载能力快速下降。对于相同厚度的CLT板,四层组坯与三层组坯相比,受弯承载力提高了22.7%。【结论】对两组胶合木双向板构件的结构力学性能(平均值)进行比较,三层正交胶合木双向板与四层正交胶合木双向板相比,厚度相同的双向板在四边简支的情况下增加板的胶合层数能提高双向板的整体承载能力。正交各向异性弹性薄板理论计算正交胶合木双向板弹性阶段的挠度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表明提出的方法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5.
胶合耐久性是正交胶合木(CLT)最基本的性能之一,正交组坯结构和层板间缝隙等构造特征增加了CLT胶合耐久性评估方法的复杂性。同时,胶黏剂种类、胶合工艺参数、试件大小及形状和层板处理等均会影响胶合耐久性能的评价结果。比较分析了不同CLT胶合耐久性测试方法,并对CLT胶合耐久性能主要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为后续CLT胶合耐久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胶合性能是胶合木制品的重要性能之一。在正交胶合木(CLT)中木材特征、胶黏剂性能以及木材与胶黏剂之间界面性能共同决定了正交胶合木的胶合性能。木材作为一种天然各向异性材料,其纹理方向不同,造成组坯方式对于胶合性能影响巨大。在胶合性能测试中,取样尺寸、取样形状对于胶合性能的测试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胶合界面性能表征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兴起,但是针对CLT胶合界面性能表征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有关CLT胶合的研究多集中在胶黏剂和胶合工艺方面,而针对不同锯材单元的特性对胶合性能尤其是耐久性影响的研究尚少有报道。文中基于现有研究对CLT胶合界面性能影响因素进行总结,梳理对比CLT胶合性能测试方法以及胶合界面性能表征技术,并对今后研究方向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拱形胶合木人行桥的设计方法,指出了主要构件加工制作关键技术及人行桥组装工艺,可供胶合木设计人员、胶合木生产制造商、施工单位等业主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结合近年来结构用胶合木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生产工艺角度出发, 归纳总结有关结构用胶合木结构的研究状况, 包括结构用胶合木生产标准、层板分等、指接等技术、胶层理论与胶种选择、胶合木增强材料对胶合木性能的影响等, 对我国今后结构用胶合木的研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加压浸渍法将负载型光催化材料--竹炭/TiO2复合体渗入杨木单板中,运用正交试验方法对纳米TiO2改性杨木单板的胶合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涂胶量、热压压力与浸渍压力等因素对材料胶合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给出了制板的最佳工艺条件:热压压力为1.2 MPa,浸渍压力为1.6 MPa,涂胶量250 g/m2.  相似文献   

10.
胶合木胶合质量影响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建萍 《木材工业》1998,12(6):28-30
本文分析了胶合木用胶粘剂的适用期,木材含水率、环境温度等因素对胶合木胶合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代木结构建筑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我国现代木结构建筑发展问题,阐述了现代木结构的内涵、外延以及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多个方面分析我国现代木结构的发展情况,总结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木结构建筑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综合效益,确定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重点工作;提出促进我国现代木结构建筑产业化发展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热带人工用材林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速生丰产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人工林和人工用材林的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 ,总结了世界热带人工用材林发展的特点 ,综述了热带人工用材林在政策法规、种苗繁育、造林和经营技术、生产力和轮伐期、立地质量监测和评价、森林病虫害和生物多样性、木材材性和木材工业 7个方面的最新进展 ,最后提出了调整人工用材林发展政策 ;加强生产技术研究和产业带建设 ,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充分利用市场手段 ,鼓励多元投资主体 ,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3条建议以发展我国热带人工用材林产业。  相似文献   

13.
王芳芳 《林产工业》2020,57(1):97-99
儒家思想是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正统哲学和伦理观念,它对中国木结构建筑有着深远影响。因此,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研究不应该只从"历史"和技术发展入手,还要将文化和建筑的发展结合起来。介绍并分析了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发展的影响,概述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哲学,分析了木结构建筑设计中儒家思想传承与发展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木材进口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木材是中国进口木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在中国俄罗斯木材进口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本文在总结了黑龙江省木材进口贸易发展概况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提出了推动黑龙江省木材进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主要木材交易市场发展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中从区域均衡性、市场繁荣度以及区域相关性3个方面对中国成交额上亿元的木材交易市场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主要木材交易市场区域发展不均衡状况日益突显;2)处于繁荣地区和较繁荣区的木材交易市场较少,木材交易市场处于发展阶段,未来仍有较大潜力;3)各地区木材交易市场在空间发展上呈正相关,但其程度正在逐渐减弱,“HH”型木材交易市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LL”型木材交易市场向西南方向缓慢延伸。  相似文献   

16.
国外木材切削刀具设计理论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综述国外木材切削刀具设计理论新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木工刀具行业的先进技术和成果,特别是木工刀具检测技术的新进展.文章着重介绍了圆锯片研究、带锯条研究、刀具磨损和腐蚀、木材铣刀方面的新技术及木材高速切削的一些研究成果,综述了刀具设计和刀具磨损方面新的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开发木材在工程材料中的应用,本文从木桥的系统进展及规划设计、木材设计特性、木材防腐、用于运输系统中的木结构、木桥检测及修复、木桥设计规范及计算机辅助设计6个领域综述了美国木桥近期研究状况及进展  相似文献   

18.
周新年 《森林工程》1996,12(4):28-32
本文对福建省贮木场的发展历史进行扼要回顾,分析和评述了木材市场开放后福建省贮木场的现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两个根本转变,对贮木场的发展出路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木材储备基地及其多功能森林经营建设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被列入我国“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以应对我国木材自产不足、外供不济的安全保障问题,但面临速生丰产林用地有限、社会对森林综合需求增加、生产成本上升、效益低下等因素制约。文中在分析木材储备的特征及其森林经营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以林分状态存在的活立木储备是低成本、环境友好型、有战略意义的木材储备,而且木材储备基地是一种以物质生产功能为主导的多功能用材林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通过建设有生命活力和结构稳定的用材林生态系统来实现有经济效益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的多功能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森林资源与木材生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俄罗斯森林资源与木材生产发展状况, 探讨了俄罗斯森林资源的特点, 总结了俄罗斯木材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俄罗斯林产品的品种和产量走势, 分析了俄罗斯森工行业和木材生产的发展机遇, 展望了中俄森林资源合作开发与林产品贸易和林业双边合作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