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竹材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绿色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家具设计和室内装饰领域。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下的新中式家具,在国内家具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分析发现:具有东方美学效应的竹材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新中式家具所追求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然而,目前我国家具市场上的新中式竹家具种类和数量并不多。简要阐述了新中式家具特点、竹材单元种类、家具构件连接方式、竹文化内涵,探讨了竹材与新中式家具相结合的可能性,并分别以红竹、筇竹、竹集成材和竹弯曲胶合材为基材,辅以竹编和丫花工艺,设计了三套新中式竹家具,以期弘扬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新中式竹家具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重组竹新中式家具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重组竹特性的分析,结合当前家具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指出重组竹适合用于新中式家具的制造,具有广阔的前景,并提出重组竹新中式家具有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明清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高峰,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对传统竹家具包括明清竹家具的研究则相对较为薄弱,而传统竹家具特别是明清竹家具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研究传统竹家具艺术将有助于中国家具事业的全面发展。文章在梳理竹家具形制和编织工艺的基础上,考察、分析了明清竹家具的造型、结构和装饰的艺术特征,总结出明清竹家具造型具有简练淳朴的线条之美、结构具有顺应材性的实用精巧之美、装饰具有天然与人工相融合的自然和谐之美。对于传统竹家具嬗变过程的梳理和对明清竹家具艺术特征的归纳总结,将有助于完善中国传统家具艺术风格的整体面貌,也可以为中国新中式竹家具的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按弧形状态叠加胶合而成的弧形原态重组竹为基材,在了解与掌握材性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与总结其在形态、色彩、肌理等方面的设计表现力,探讨弧形原态重组竹在茶艺家具设计中的应用。通过采用简约大方的造型、自然天成的色彩、变化丰富的图案与肌理,以新中式风格为特征,结合茶艺家具的特点,设计弧形原态重组竹茶艺家具。为弧形原态重组竹在家具中的应用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提到我国的传统家具,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以硬木为主材的红木家具,因为我国传统家具主要是以明清家具为主,而明清家具的主要用材是以红木为主,所以在研究传统家具时容易忽略一些利用其他材料制作的传统家具,竹类家具就是其中的一类。文中从传统竹家具的造型特点、传统竹家具结构中线的种类和传统竹家具中"线"的形态特征3个方面对其性质、特征、变化以及延伸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拟得出传统竹制家具在造型形态上"线"元素应用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规律,以期为现代竹家具在线的设计应用上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明清时期竹家具形式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清时期竹家具是我国家具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竹家具的形式美是对我国传统造物思想和传统美学观的传承;同时,发掘明清时期竹家具自身特有的美学性质对现代竹家具及新中式竹家具的设计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文章阐述了明清竹家具形式美的构成要素以及传统儒学和道学思想对其的影响,详细分析了明清竹家具造型中的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均衡与对称以及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7.
明清竹家具设计风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家具生产的鼎盛时期,其中融合了很多人文因素。因此无论是在当下的艺术品拍卖上还是在仿古家具的设计与生产上,都能充分体现出明清家具的艺术性价值。相较宋代初期刚刚兴起竹制家具明显不同的是,明清时期作为我国传统中式家具的鼎盛时期,其家具器型和设计使用风格都已经较为成熟,所蕴含的人文文化元素能与艺术元素相契合。概述了明清家具艺术特征,简析了明清竹家具特点,为人们更深入了解明清竹家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仿古家具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保留传统生产技艺,同时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还应对产品相关功能性特征进行必要创新。这样才能既体现出传统中式家具榫卯结构在造型和组合效果上的独到之处,同时也符合现代人的基本审美观点,使其兼具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相较于比较接近现代家具设计风格的明清家具而言,宋代家具材质与材料的多元化则开启了中式家具设计的新方向。分析了仿古家具基本特征,总结了宋代竹家具特点,基于此,对现代宋式竹家具提出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家具产业的发展,我国传统家具产业已具有一定产业规模,仿古、新中式等传统家具凸显出其自身特色,继承了传统家具制造工艺,丰富了传统家具款式。概述了中国传统家具特点、中式家具地域风格,分析了中国传统家具传承主要类别,据此提出了中国传统家具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传统烫蜡工艺与现代漆托蜡工艺是深色名贵硬木家具的重要涂饰方法,但现有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上蜡硬木家具表面性能的评价不甚适用。通过对上蜡硬木家具涂饰外观质量评定和表面理化性能测定,结合已有研究初步制定上蜡硬木家具的性能评价方法。研究表明:对上蜡硬木家具表面涂饰外观的要求与普通油漆涂饰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具有自身特点;传统烫蜡涂层表面除附着力与抗冲击性能优良外,其他理化性能均较差;漆托蜡硬木家具表面的理化性能较一般油漆涂层的差,因此对其理化性能的要求根据试验结果相应降低,但漆托蜡家具表面的附着力与抗冲击性优良,将这两项定为"基本要求,不低于1级"。  相似文献   

11.
浅谈现代中式家具装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现代中式家具的装饰手法以及现代中式家具的装饰要素。  相似文献   

12.
重组竹是一种物理性能优异,突破了传统加工模式,可全面代替木材应用于家具制造的新型竹材料。以经典靠背椅为例,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做仿真分析,对比重组竹、花梨木、榆木3种材料在受力状态时的应力和形变,研究重组竹材料在家具制造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新中式儿童家具设计原则与题材的基础上,结合设计实践探寻新中式儿童家具设计的元素符号和设计方法,以期借助艺术的设计方式赋予儿童家具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征,为发掘传统文化中儿童喜闻乐见的元素符号,推动儿童家具本土化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当"复古"成为现代家具设计的一种潮流,中式家具不再被作为艺术品收藏,而是成为家具市场中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介绍了中式家具特点和民间剪纸艺术风格,分析了中式家具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剪纸艺术在现代木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要素,基于此展望了剪纸艺术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中式家具在造型上一直强调人文效应及意境营造。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传统家具与现代艺术之间的融合,为中式家具的意境构建提供借鉴元素。阐述了艺术符号学内涵,论述了中式家具器型及意境,分析了艺术符号学视域下中式家具意境构建特点,探讨了艺术符号学视域下中式家具设计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明清竹家具是中国传统竹家具发展的高峰期,在当前“以竹代塑”背景下,其优秀的造型艺术,尤其是有别于硬木榫卯结构的结构形式为竹家具的创新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源泉。文章依据组成家具的结构部件是否必要的原则,梳理归纳出明清竹家具结构形式可以分为主体结构形式和辅助结构形式2类。同时,从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外延/内涵”二元理论出发,论述了明清竹家具主体结构形式符号以外延意义为主、辅助结构形式符号以内涵意义为主,进而总结出主体结构形式符号的外延意义是实用功能性的、辅助结构形式符号的内涵意义是审美装饰性的。对于明清竹家具结构形式符号学视角的考察,一方面丰富了明清竹家具研究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可以为当前竹家具的创新设计提供造型意义传达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从造型、装饰和设计思想三个方面论述了明式椅类家具对现代中式椅类家具的影响,展现了现代中式椅类家具在传承中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为增强社会环保意识,提高竹家具在生产流通、安装使用、维修回收等方面的效率,提出了一种竹家具模块化设计理念。文章通过分析模块化设计特点,提出了划分模块、设计接口、确定工艺、组装模块的竹制家具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并通过设计案例进行了验证。案例显示,将模块化设计方法运用到竹制家具设计中,拓展了竹家具的使用形式与功能,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消费者体验,赋予了传统竹家具以新活力,对于推广绿色低碳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重组竹发展前景展望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重组竹是90年代开始研究的新产品。它竹材利用率高;物理力学性能优良;加工性能好;外表美观;工艺简单;且成本低廉,是很有发展潜力的新产品。可用作工程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家具用材、地板等,经过模压可作各种特殊用途。本文介绍了重组竹研究的起源,阐述了重组竹的研究现状,并且从资源、技术、经济效益三方面分析了重组竹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预测了重组竹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竹藤家具和红木家具的设计包含了多种中式元素。随着我国家具产业的发展,新兴的竹藤家具以其价格优势和灵活的艺术风格影响了红木家具设计,红木家具设计出现了以红木为家具主体结构,采用竹藤材质零件嵌入组合或进行装饰的设计方案。在使用空间上,竹藤与红木家具的搭配,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介绍了以竹藤家具为代表的中式生活类家具,概述了以红木家具为代表的中式家具地域分类,探讨了传统竹藤家具对红木家具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