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角倍蚜干母发生期预测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 10~ 2 6℃恒温条件下 ,角倍蚜雌蚜的世代生长发育历期符合总积温法则 ,发育起点温度为 3.6℃± 1.1℃ ,有效积温为 358.7日度 ;应用中可根据理论公式和倍蚜的生物温度参数预测雌蚜的世代发育历期 ,并通过调控存放虫袋环境温度的方法控制性蚜的发育速率 ,使干母的发生期应合盐肤木的最适致瘿结倍物候期 ,提高倍蚜虫袋的挂放效果 ;干母的耐饥饿能力弱 ,室温存放只能存活 2 d左右 ,开始发生干母的虫袋应及时挂放  相似文献   

2.
角倍蚜瘿内世代生物学及角倍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在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上所形成的倍子(即角倍)约占全国五倍子总量的80%,经济价值很大。该倍蚜的生活周期属异寄主全周期型,虫型多样,生活习性复杂。在其生活年史中,春季有翅孤雌蚜(春迁蚜),迁飞到第一害主盐肤木上产雌雄性蚜,经一月左右(一般在夏初),雌蚜生殖,产下的干母爬到嫩叶上取  相似文献   

3.
角倍蚜干母发生期和数量变化及秋迁蚜生殖能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角倍蚜干母的发生期、数量变化、趋光行为及秋迁蚜生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存于峨眉、昆明实验室和地下室的虫袋,干母发生期分别为4月19-22日、3月31日至4月4日和4月7-10日,与原产地峨眉相比较,保存于昆明实验室和地下室的虫袋,干母发生期分别提前了19、12 d,但发生节律没有明显差异;干母发生期持续4 5 d,发生期中间的1 2 d发生量占总量的70%以上;干母发生时间集中在10:00-16:00,发生量占日发生总量的80%以上;干母对直射自然光或灯光有明显趋性。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随着倍子体积的增加而增加,平均体积为(28.2±0.8)cm3的中倍子的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分别为(387.7±52.3)头·cm-3、(26.4±3.8)头、(27.6±4.2)头,与体积为(5.4±0.3)cm3的小倍子相比分别增加了46.7%、24.5%和23.8%(p0.05)。在冬寄主藓类存在的条件下,秋迁蚜产若蚜的时间更为集中,持续时间缩短。14:00和18:00迁飞的秋迁蚜,迁飞后即开始产若蚜,并在4 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分别为30、28 h,而8:00迁飞的秋迁蚜,迁飞2 h后开始产若蚜,16 h后才达到高峰,持续时间为36 h。  相似文献   

4.
角倍蚜(虫袋内)春迁蚜至干母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温I、Ⅱ,恒温Ⅲ、Ⅳ四组对角倍蚜虫袋的保藏试验,计算出角倍蚜(虫袋内)春迁蚜至干母的有效积温:180.20+-30.34日度。其中春迁蚜至性蚜的有效积温:7.90+/-0.94日度,发育起点温度:9.93+/-0.88℃;雌性蚜至干母的有效积温:176.26+/-29.40日度,发育起点温度9.52+/-1.2℃。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角倍蚜性蚜世代(虫袋)的低剂量快中子辐射处理,来探索提高角倍产量的新途径,并提出适宜的辐射剂量和方法,研究表明,角倍性蚜世代(虫袋)经辐射处理后,在每虫袋平均产干母个数、结部数、产倍数、单倍均重方面,与对照组相比,以10^6剂量辐射处理组的效应最佳。但方差分析表明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警根瘤蚜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根瘤蚜(Phylloxera notabilis pergande)又名长山核桃叶根瘤蚜,属同翅目根瘤蚜科,是随苗木由美国传入我国的外来虫种,现分布于江苏,浙江,是危害长山核桃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时,叶片上布满豆粒状虫瘿,植株生长缓慢,产量下降。为了寻求有效的防治途径,作者于1987~1990年通过田间调查,定虫观察和室内间断的饲养,认为该蚜在南京地区一年发生4代虫瘿,早春阻止干母上行是比较理想的防治方法。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 警根瘤蚜届叶瘿型根瘤蚜,成虫有6个型,即干母、无翅雌蚜、短翅雌蚜(性母)、长翅雌蚜(迁飞雌蚜)、雌蚜和雄蚜。 1.1.1 干母:干母系越冬卵孵化出来的无翅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1988—1990年的研究,找出了角倍蚜在瘿外、瘿内阶段及春季迁飞期的种群消涨规律和影响因子.给出了角倍蚜瘿外阶段的种群生命表,性母蚜在湿地匐灯藓上的种群成活曲线,角倍蚜在瘿内阶段的种群增长曲线,以及春季迁飞期到产生致瘿干母时,春迁蚜、性蚜的损失率.  相似文献   

8.
肚倍蚜人工养殖与挂放技术实施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肚倍蚜的人工养殖与挂放技术尚无成功的经验报道,本文将美灰藓的栽植,种倍采摘,夏迁蚜收集与散放,春迁蚜收集与装袋,性蚜保存和挂放袋等技术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怀化地区安江附近的生态条件下,角倍绵蚜一般在3月下旬开始羽化春迁,历时3至4天后,产生无翅雌雄性蚜,再过20至25天,雌性蚜即产干母,干母出现一星期后始见雏倍。据观察,干母是从夏寄主盐肤木的翅叶正面进入叶片的。雏倍的形成也是从翅叶的正面开始的。  相似文献   

10.
角倍春迁蚜的迁飞期与生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角倍春迁蚜的生殖率及其所产性蚜的雌雄比率与羽化迁飞期有关,最早和最末迁飞的角倍蚜的生殖率和雌雄比率较低,以末期迁飞部分尤为明显;在相对湿度50% ̄65%,室内日均温度为17 ̄19℃的环境条件下,春迁蚜的迁飞率接近100%,90%以上的越冬蚜集中在8d内羽化迁飞。  相似文献   

11.
肚倍蚜生物学研究Ⅱ.生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2.
角倍蚜及其寄主数量与角倍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倍林中倍蚜及其冬、夏寄主在数量如何配置才能获得倍子高产,是倍子生产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首次报道了三者数量与倍了产量的关系,也首次提出了依雏倍数估测倍子产量的方法。文章指出,在夏寄主充足的前提下,每亩倍林植侧枝匐灯藓(含原有藓)25-30m^2,每m^2接种秋迁蚜6-8万头,让倍蚜自然繁衍,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以五倍子蚜的主要生产种-角倍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活周期中7个蚜型的形态特征进行显微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各蚜型的形态特征与其分工相适应,春迁蚜和秋迁蚜体型大,具有发达的足、翅、触角和次生感觉圈,与其迁移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干雌和越冬若蚜体型稍小,具有较发达的足和口器,与其取食、繁殖或越冬的分工相适应。干母体型最小,但体型修长,具有发达的足和喙,与其取食、形成虫瘿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雌、雄性蚜体型小,口器完全退化,足不发达,与其交配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结合各蚜型生活环境的变化,探讨角倍蚜对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角倍蚜越冬期间的生物学特性和数量变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虫瘿内飞出的秋迁蚜到达冬寄主并产幼蚜者,其比例很小,产于冬寄主上的幼蚜也只有一部份能取食而继续生长发育,其中,一部分发育为性母,一部分发育为无翅孤雌成蚜,越冬蚜的死亡率特别高,大约90%以上在一龄若蚜阶段死亡。此种数量变动规律 遗传特性所决定,环境因子,特别是藓层水分状况对越冬蚜存活的影响也极大。  相似文献   

15.
一种有效的蚜虫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蚜虫属于同翅目(Homoptera)蚜总科(Aphidoidea)和球蚜总科(Adelgoidea),世界上已知种类为4 000多种[1],我国已报道的种类1 000余种[2]。蚜虫大多数是害虫,它们刺吸植物汁液,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同时间接传播病毒病害,造成农业上的损失,如棉蚜(Aphis gossypiiG lover)、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等;少数种类如五倍子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是重要的资源昆虫,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3]。蚜虫身体微小,形态变异大,生活习性复杂,并具有多型多态现象,研究它较为困难,尤其是在分类和鉴定、近缘种的识别等方面,传统的研…  相似文献   

16.
角倍蚜干母分批上树对虫瘿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角倍蚜分批上树及接种方法对虫瘿数量和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迁飞接种(同批上树)时,单株虫瘿数为15.65个,而迁飞加挂袋(分批上树-A)及挂袋2次(分批上树-B)时,单株虫瘿数分别为48.39个和161.84个,增加了2.09倍和9.34倍;同时单叶虫瘿数也从1.69个增加到2.77个和3.42个;单株有虫瘿复叶数从8.70片增加到17.87片和46.00片;有虫瘿枝条率从21.65%增加到59.74%和91.58%。(2)迁飞接种时,虫瘿分布于当年生枝条第1~7片复叶,其中1~5片复叶为虫瘿主要分布叶片;迁飞加挂袋及挂袋2次时,虫瘿分布于当年生枝条的第1~8片及第1~11片复叶,其中第3~6片复叶为虫瘿主要分布叶片。(3)无论是干母同批上树还是分批上树,单叶虫瘿数均以1~3个为主,虽然分批上树时单叶平均虫瘿数从1.23个增加到1.47个和2.53个,但仍然低于单叶最适虫瘿数5~6个,对虫瘿的大小和生长没有不良影响。综上所述,干母分批上树可以显著增加角倍蚜虫瘿数量,提高虫瘿的分散度,充分发挥盐肤木形成虫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Host plant preference of the Russian wheat aphid Diuraphis noxia (Kurdj.) was studied on 11 cultivars of 9 plant species: winter barley, spring barley, winter wheat, spring wheat, rye, oat, Triticale, canary grass, red millet yellow millet and maize. Seeds of the host plants were sown in a circle near the edge of pots. The host plant choice was evaluated 24 hours after releasing 55 Diuraphis noxia female adults in the middle of each pot. The suitability of different hosts for aphid development was evaluated 2, 7 and 14 days after infestation based on the mean number of Russian wheat aphid individuals per plant. Red millet, yellow millet and maize were chosen by significantly fewer aphids than grain crops. Winter and spring barley were chosen as hosts most frequently, and the progeny production was also the highest on these plants. The growth rate of D. noxia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host plants and the date of assessm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18.
角倍种倍的采收及秋迁蚜收集技术初探*彭兴民关键词角倍、种倍、秋迁蚜、收集近年来,角倍生产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1~3],生产面积扩大,种倍需要量剧增。人工收集秋迁蚜的量多,技术要求较高。种倍采收和秋迁蚜收集技术必须跟上为提高种倍利用率的要求,笔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