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木材密度曲线的分形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对银杏(Ginkgo biloba L.)x射线木材密度曲线分形分析,结果表明,银杏木材密度的分形维数约在1.4430。分形维数直观地反映了木材密度年轮内和年轮间的变化规律,与年轮宽度有一定的联系,与木材密度本身关系不大。木材密度的分形维数一般由遗传因素控制,不同树种木材分形维数是相对固定的。木质材料的分形研究,是揭示其内在规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分形维木材表面粗糙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分形维对木材表面粗糙度特征进行研究。首先,对Sarkar和Chaudhuri提出的分形维计算方法做了改进:其次,以60个树种为研究对象,提取和分析木材表面的分形维数。得出结论:分形维数能够反映木材表面的粗糙程度,可作为木材表面粗糙度的一种度量?  相似文献   

3.
木材干缩的分形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费本华 《林业科学》2002,38(1):136-140
本文通过一个木材干缩实验 ,展示了木材多孔性的分形特征。用银杏 (GinkgobilobaL .)和板栗(Castaneamollissima)木材作试材 ,用逐渐升高温度的方式处理试样 ,同时称重和量取尺寸 ,可以获得不同温度之间的重量和体积变化值 ,由变化值和立方体边长的对数值得直线斜率。直线斜率反映了木材中空隙体积的分形维数。这种方法可以通过不同树种、不同温度状态下木材水分逸出过程空隙空间分形维数的变化 ,分析木材的干缩规律。建议分形理论可成为木材多孔性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了系统地了解木材宏、微观构造分形,以及感觉特性心理量化评价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笔者对国内外木材宏微观构造图案、纹理的分形及感觉心理评价的量化研究作了较详细的归纳;并提出了建立木材构造分形表征与感觉特性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对其综合评价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对今后开展木材构造分形、感觉心理评价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木材断裂裂纹及应力场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费本华  张东升 《木材工业》2003,17(3):7-9,12
木材材料的各向异性夺致木材断裂裂纹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其在二维空间内的分布县有非线性特征。运用数盒子法对裂纹发育带在二维平面内的分布进行了分形特征研究,发现木材裂纹县有明显的分形规律,分形维数为1.2-1.5;通过比较不同时问段的裂纹发育情况,发现裂纹的分形维数随斡裂纹的扩展星增加的趋势。对木材断裂过程的应力场进行分形研霓的结果表明,裂纹应力场伞表现出分形的特征,并且分形维数在裂纹尖端处最小,在远离裂纹尖端处较大。  相似文献   

6.
基于分形理论的木材纹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一种利用自相关函数来估算图像分形维数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木材的纹理分类检测中。实验表明,分形维数值直接反映了木材纹理的粗糙程度,可定性地作为描述木材纹理粗糙度的一种度量。  相似文献   

7.
将数字图像处理与木材检测相结合,对获取的木材图像进行图像处理与分析,获取高质量的木材图像是提高木材检测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利用微光摄像机作为图像输入传感器,并最终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储存在计算机当中。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提高图像的质量,便于后续处理。将预处理后的图像分割成若干个子区域,计算出每个子区域的多尺度分形特征值。实验结果显示,图像中背景部分与边缘部分多尺度分形特征值存在明显差别,可以提取奇异性较大的多尺度分形特征值,他们的集合即为木材缺陷的边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木材剪切断口的断裂特征、断裂方向和分形曲线特征,计算剪切断口的分形维数;测量木材抗剪强度,利用线性回归探讨木材横向、纵向抗剪强度与分形维数的关系。【方法】以生长在黑龙江的杉松、银白杨、樟子松、白桦和紫椴为试验树种,根据纤维板生产和《造纸木片》( GB/T 7909—1999)对木片原料的尺寸要求,按照《木材物理力学试材锯解及试样截取方法》( GB/T 1929—2009),制作5种树种的剪切试验试件。通过剪切试验,采集木材断口形貌特征,获得断口分形曲线,测量木材断裂时所需的力。【结果】横向剪切试件时,无论试件是否软化,都沿剪切方向呈曲线断裂,断裂面高低不平;未软化的针叶材以弯曲较大的曲线断裂,阔叶材以弯曲不大、稍平直的曲线断裂,断裂表面相对平滑一点;软化后的针叶材以弯曲不大的曲线断裂,阔叶材以弯曲稍大的曲线断裂,个别伴有撕裂痕迹。软化后纵向剪切试件时,试件沿剪切方向呈直线断裂;针叶材、阔叶材的断裂特征差异不明显。横向剪切试件断口分形曲线呈细小的锯齿状或“Z字状”,软化后试件剪切断口分形曲线比未软化的略显复杂;软化后试件纵向剪切断口的分形曲线没有软化前、后横向剪切断口的分形曲线复杂。5种试验试件剪切断口的分形维数在2.047~2.133之间。软化后试件横向抗剪强度最低,纵向抗剪强度大于未软化试件横向剪切强度。【结论】各树种试件软化后的纵向抗剪强度与其断口分形维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并不显著;横向抗剪强度与断口分形维数之间线性正相关。软化后试件横向抗剪强度最低,此情况下剪切木材最易断裂,因此建议在研磨解离木片时,应使原料软化,沿着横向剪切,这样消耗能量较小。  相似文献   

9.
开展木材美学研究拓宽木材解剖学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探索木材解剖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出发点,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木材美学”的理念。为了木材美学的长远发展,该文对木材美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的系统规划,并从木材宏观美学和木材显微美学两个层面探索性地论述了木材美学的研究方法。该文认为,木材美学的研究应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来开展。在理论方面,现阶段需重点研究木材美学元素和木材美学构成原理;在应用方面,首先需要从美学的角度深入研究木材的宏观与微观构造,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木材美学图案的创作设计和推广应用研究。该文认为,木材美学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非常诱人的应用前景,木材美学的开创与发展将为传统木材学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可望使木材解剖学焕发新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是一种来源广泛、安全无毒的天然高分子碱性多糖,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具有许多优异的特性,在生物医学、服装纺织、农业等领域都有不错的应用。目前,有关壳聚糖在木材保护上的利用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文中介绍了壳聚糖的性能及其在木材工业上的基本应用,重点阐述归纳了壳聚糖在木材防腐、木材阻燃、木材胶黏以及木材固色4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展望了壳聚糖在木材工业领域应用中的发展趋势,旨在进一步推动壳聚糖在木材工业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1.
高瑞堂 《林业研究》1994,5(4):88-90
THEBASICTHERM0-DYNAMICFUNCTI0NOFW0ODThephysicalcharactersofwoodaremainlydependentonthecompositionofcellwall.Andthecelluloseisthemaincomponent,aswellastheframeworkma-terialofcellwall.Thecrystallinestructureofthecellu1osebe1ongstomonoclinicsys'tem.Regardingthewoodflbersasmo1ecu-larcrysta1swhichhavethecomp1exlattice,bystatistictheoryatheoreticalformulaofwoodtherma1capacitywasderivedatcon-stantvo1ume.C.=28RnD(H./T)(l).'Where:R--gasconstantn--molarnumberT-thermodynamictemperatureHD…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chitosan)是从虾、蟹等甲壳动物中提取的一种天然碱性高分子多糖,壳聚糖易与过渡金属及稀土金属配位形成壳聚糖金属配位聚合物[chitosan metal complexes(CMC)],壳聚糖及壳聚糖金属配位聚合物是目前研究广泛的一类新型高分子生物材料,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壳聚糖及壳聚糖金属配位聚合物在木材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作为环保型木材防腐剂,促进木材防腐工业的持续发展。笔者介绍了其基本应用,重点报道其在木材染色、木材保护及用于木质材料胶合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静压作用下重组木坯料形成的力学机理和试验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岩  金维洙 《林业科学》1996,32(2):171-174
在横观各向同性假设条件下,借用弹性力学的半无限平面体边界上受力作用和圆柱体均布载荷作用的结论,导出静压作用下重组木坯料形成的受力关系式,并用试验验证了这些结论。应用这些理论,可以精确计算重组木木束形成达到临界状态时的最大应力,并可建立其强度准则。结论还可以用于重组木坯料加工设备的参数确定和丰富木材学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4.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木材主要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玉芳  谌红辉 《林业科学》2002,38(2):113-118
本文对贵州省龙里林场马尾松密度试验林 ,5种造林密度 ,15年生马尾松木材基本密度、生长轮宽度、晚材率和解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生长轮宽度、晚材率和管胞列数影响较大 ,方差分析达到显著水平。造林密度大 ,则生长轮变窄 ,管胞列数减少 ,晚材率增加。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不显著 ,但具明显的规律性 ,即随着造林密度加大木材基本密度增加 ,造林密度过大反而下降。造林密度对管胞形态的影响表现出因树龄而异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管胞形态总平均值变化不大 ,但管胞长度随树龄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受到造林密度影响。较低的造林密度各生长轮管胞长度差异不显著。组织比量不受造林密度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木材干燥技术创新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我国木材干燥工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目前木材干燥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总体水平较低,干燥技术发展不均衡,木材干燥学科在行业内的地位和影响力有所下降.提出了应加强理论创新;针对我国木材资源特点重视木材干燥新技术的研究与技术的集成创新;倡导"节能减排"的绿色干燥;充分发挥学会、协会的引领作用等推动木材干燥工业健康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木材干燥后的裂纹与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传统的强度理论,对干燥后用作建筑或农村房舍结构的木材进行校核和设计时,常忽视木材内部存在的初始干燥裂纹。本文阐述了木材的正交各向异性特征和其干燥后裂纹,以及裂纹时木材强度的影响,并结合木材正交各向特征时其裂纹与断裂力学行为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6种木材白腐菌对山杨材木质素分解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池玉杰  于钢 《林业科学》2002,38(5):115-120
由于不同的木材腐朽菌的生理特性不同 ,所分泌的酶及酶的活性各不相同 ,因此 ,不同的腐朽菌分解木材的各种成分及相对速度就各不相同 ,而且对于木质纤维基质会有不同的中间代谢产物。本项研究选择了火木层孔菌 (Phelliusigniarius)及另外 5种木材分解能力较强的阔叶树上的白腐菌 :粗毛盖菌 (Funaliagallica)、三色革裥菌 (Lenzitestricolor)、冬拟多孔菌 (Polyporellusbrumalis)、偏肿拟栓菌 (Pseudotrametesgibbosa)和血红密孔菌 (Pyc noporussanguineus) ,研究了它们对山杨木材木质素的分解能力 ,测定了经 6种白腐菌分解一定时期的山杨木材木质素的含量 ,作为木材白腐菌对山杨木材木质素生物降解机制的初步研究 ,旨在为山杨木材生物制浆造纸提供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同时也可为木质素合理的生物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生物漂白、酶处理防止机械浆的返黄、废水治理、纤维素酶解糖化的微生物前处理等提供相关的借鉴研究 ,以期在生产实践中减轻环境污染并充分利用木质素资源。在无菌的条件下 ,将山杨木片样品分别放入以上 6种白腐菌的平板培养基中受菌侵染 ,一定时间后取出 ,去除木片表面的菌丝体 ,然后分别测定未腐朽材和受菌侵染 4 0d、6 0d、80d和 12 0d时木片样品中木质素的含量 ,分析 6种白腐菌对山杨木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木材总量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结构性供需矛盾仍然存在,价格稳中看涨,未来木材供求形势将更加严峻。本文介绍了中国木材市场供需和进口现状及发展趋势。解决木材供需缺口不可能长期依赖进口,扩大国内商品材的生产是根本途径。主张通过木材产业发展促进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达到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木材化学组分的遗传控制及对木材育种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 1 3年生马尾松子代测定林的 2 0个自由授粉家系的木材试样 ,着重研究木材化学组分的遗传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 ,木材化学组分、基本密度和生长性状在家系间的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并受中等至强度的遗传控制。在 6个木材化学组分中 ,灰分、戊聚糖和 1 %NaOH抽出物含量的遗传力较高 ,木质素、综纤维素和热水抽出物含量的遗传力稍低。生长性状与木材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而与木材化学组分相关性很小 ,似相互独立。遗传相关认为灰分和热水抽出物含量可分别作为综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间接选择指标。由于综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在家系间的绝对差异较小 ,仅为 2 %~ 3% ,对选育的实际意义不大。可选择综纤维素含量高的优株进行无性繁殖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0.
亚纳米木粉低能耗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亚纳米木粉形成过程的分析,由细胞壁厚的几何尺寸定量计算亚纳米木纤维在低能耗形成过程中细胞变化的相关数学参数,定性地解释亚纳米木纤维在低能耗形成过程中细胞尺寸变化的数学关系。结果表明,可以由微观变化解释木材亚纳米木纤维尺寸的变化原因,并以试验结果的照片分析来验证此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