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松种子的种皮较厚,有蜡质层,并含有单宁,因此,透水性与通气性差。一般在自然条件下,成熟的种子须经过一冬一夏到第三年才能大量发芽。过去主要的处理方法是“隔年埋藏法”、“室内自然温度催芽法”和“综合催芽法”。上述方法处理种子时间长,费工费事,管理不当往往达不到催芽目的。随着更新造林事业的发展,我们近两年大量引进一些红松种子,为了缩短种子休眠期,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苗木速生丰产,我们用了“变温快速催芽法”。这种方法处理  相似文献   

2.
红松是我国东北地区优良的用材林、食品林树种,红松种子种皮厚、坚硬,有一层蜡质,不易透水透气,种皮内含有单宁,其他部位含有脱落酸等抑制物,这些影响了红松种子的快速发芽,使红松种子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要解除红松种子的长期休眠状态,在自然条件下,种子成熟后要经过冬季——夏季——冬季的埋藏,在第三年春季取出才能播种。近几年,由于红松种子供不应求,市场价格高,种子库没有红松种子的库存,不能使用传统的越冬埋藏法处理红松种子。为了更好地培育红松苗木,从2003年开始至今,黑龙江省鹤北林业局使用当年新采的红松种子进行变温催芽处理。用这种方法处理后的红松种子,播种后3~5天就出土,7天左右全部出齐,每年的出苗率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3.
红松是我省及东北地区更新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为满足更新造林大发展的需要,各地大力培育红松苗木。但是,由于红松种子种皮坚硬,种子休眠期较长等原因,在育苗生产中,采取较长的时间对种子进行催芽法处理种子。有的采取隔年埋藏法有的采取隔冬埋藏法进行催芽处理,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主要问题:一是催芽处理种子时间较长;二是种子埋藏之后,难于测定种子的温度和湿度;三是不能人为的控制好种子处理的进程,更不能掌握好催芽处理种子的种胚变化情况;四是窖藏的地点选择不当(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时常发  相似文献   

4.
过去处理红松种子采用隔年埋藏法。此法种子易霉烂,催芽效果差,不利于培育壮苗。今年,我们采用盖塑料薄膜法处理红松种子,收到较好的效果(见下表)。  相似文献   

5.
再论水曲柳种子处理催芽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曲柳种子因腊质层厚、含油量高、休眠期长等,采用一般处理法不易出苗。采用鲜种加是法、混沙变温处理法、混雪变温法、隔年埋藏法和提前播种法。种子出芽率高,出芽齐苗木健壮,成本低,技术方法易掌握,解决了水曲柳种子处理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红松播种育苗的成效,对红松播种育苗中的种子处理方法、播种覆盖物、肥料种类3个因素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在辽宁东部地区,红松播种育苗的最佳种子处理方法为混冰沙埋藏法,最适宜播种覆盖物为先铺1层锯末再铺1层河沙,苗期追施硫酸铵0.05 kg·m-2,能够明显提升出苗率和红松S_(1-0)苗木质量。  相似文献   

7.
红松种子播前一般采用越冬埋藏催芽,该方法较费工,种子易霉烂。采用秋埋覆膜催芽则较简便、省工、种子不霉烂,可降低成本。具体方法是:于处暑前后将红松种子浸泡36—48小时后,挖窖混沙(种沙比1:3)埋藏。处理后的种子出苗快、齐,出苗率和成苗率均比越冬埋藏高。  相似文献   

8.
水曲柳1年生苗木培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子坤  韩加勇 《林业科技》1997,22(5):18-19,21
本文对1年生水曲柳苗木培育的4个环节进行了研究,即种子催芽方法,育苗茬口选择,育苗密度确定和晚霜冻害防治。研究结果表明,水曲柳种子催芽方法最好采用经夏越冬浅窑埋藏方法;育苗茬口最好选择黄豆茬和红松茬;在气温不低于-2℃的情况下,防治晚霜冻害,应采用架设苇帘或日出前浇水缓苗的方法,最佳经营密度为200株/m^2。  相似文献   

9.
在红松阔叶林和白桦次生林两种生境中人工模拟松鼠埋藏红松种子,研究种子消失率与鼠类及其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鼠类在10日内对人为埋藏红松种子的平均消耗率为74.7%±6.9%,红松阔叶林为92.5%±3.9%,白桦次生林为57%±10.9%,差异显著(t=-2.986,P<0.01);而种子消失率与啮齿类数量呈正相关(R2=0.742,P<0.01)。白桦次生林红松更新幼树为75~130株.hm-2,显著大于红松阔叶林的6~15株.hm-2,与鼠类消耗种子速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落叶乔木,是东北地区优良用材林树种之一,木材用途广,经济价值高。但由于育苗技术难度大,产苗量低,育苗成本高,得不到发展,1983年开始对紫椴育苗种子催芽技术进行了研究。紫椴种皮坚硬、致密,种仁的含油率较高,不易吸水,休眠期长,播种前必须经催芽处理,否则难以发芽,甚至当年不发芽。紫椴种子催芽方法很多,如混雪埋藏、混沙低温埋藏、快速催芽法等。三年来我们进行了变温催芽试验取得了比上述各催芽法  相似文献   

11.
红松的种子,皮厚坚实、油性大、休眠期长,不易催芽。过去都采用隔年埋藏法进行催芽,但是由于温度不易控制,常造成霉烂性损失。 1980年,泉阳林业局的泉阳苗圃,提出了当年露天埋藏催芽的方法,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催芽法的效果很好。其具体作法是:种子采集或调入后,经过漂选、消毒,于11月中旬开始埋藏。埋藏位置应选地势较高、平坦、干燥的地方,用木板钉一正方形的木框,高50—70厘米,大小可视种子多少而定。种子与砂,以1:3的比例混拌均匀后浇水(种子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红松种子混雪埋藏育苗试验过程.从而得出结论,利用混雪埋藏技术育苗与用温水浸种催芽方法育苗相比,有许多优点,可使幼苗早出土、延长生长周期、增强苗木抗寒抗旱抗病虫能力.  相似文献   

13.
红松种子长期贮藏问题,是保存珍贵的红松种子资源及完成更新造林的重要问题,我们结合生产实际完成了红松种子在同一温度条件下不同含水量、同一含水量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种子生活力保持的试验,不同含水量的种子在不同贮藏条件下贮藏年限与生活力的关系。运用一元非线性回归法比较直观地表达了含水量、贮藏温度是贮藏的主导因素,为更好地贮藏利用红松种子提供了科学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应大力发展红松,培育优质壮苗的需要,我们在种子处理、播种方式等技术方面作了一点改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一、种子处理红松育苗用种以往多采用隔年埋藏和隔冬埋藏方法处理种子。虽然可行,但从播种到出苗时间较长,一般需50~55天,而且幼苗出土参差不齐。在海拔1100米,无霜期很短的红旗苗圃,即使尽量适时早播,也延长不了苗木的生长期。苗木出土时,多遇高温季节,遭受日灼,立枯病严重,秋天又常遭早霜冻害,因而严重地影响了苗木的正常生长,其产量和质量都难予达到技术规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小兴安岭食针叶树种子的鸟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兴安岭食针叶树种子的鸟类有25 种、兽类有15 种, 其中26 种取食红松种子。40 种鸟兽中多数是纯消耗性的, 其中数量较大的锡嘴雀、花鼠、棕背鼠平、红背鼠平和大林姬鼠等, 在红松种子丰收的年份, 大量消耗种子。每只锡嘴雀每年消耗红松种子达3-72kg 以上。大斑啄木鸟由于有在树干上凿坑固定食物以便凿开取食的习性, 使树木易遭病虫害。鸟兽主要对颗粒较大的红松种子进行储藏, 其中星鸦、普通币鸟和松鼠的储藏方式对红松的种群扩散有重要意义。黑头蜡嘴雀、锡嘴雀等以红松种壳代替砂粒来研磨食物, 帮助消化。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研究天然红松林分标准时,是按林木测树因子和形质因子将天然红松立木分成优等木、中等木、劣等木(Ⅰ、Ⅱ、Ⅲ级)三个级别。立木等级不同,其种子活力表现不同,立木等级高,种子生活力和活力就高,反之,生活力和活力就低。而如何更准确地测定红松种子生活力哪?目前主要是采用染色测定法,但这种方法需要较长的测定时间,精度也不理想,为此,我们用电导仪进行了红松种子生活力的测试试验。  相似文献   

17.
红松球果主要害虫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害红松球果和种子的害虫很多,其中红松球果种蝇Hylemya sp.和红松球果种小蜂Euytoma sp.是主要害虫,它们危害红松球果、种子,造成种子产量降低,有时造成绝产。为了控制危害,对张广财岭东坡的红松人工林球果害虫的密度及为害率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防治试验。其中粘虫胶法和烟雾机防治具有效果好、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毛梾(Cornus walteri Wanger.)又叫车粱木(山东),油树、椋子木(陕西),是一种较好的木本油料树种。但由于种子含油,种皮极其坚硬,不易吸水,播种育苗往往当年产量低,甚至二、三年才能发芽出土。因此,在育苗中加强种子处理和出苗期的圃地管理工作,对提高育苗效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键措施。自1972年以来,我们曾试验过许多种种子处理方法,如冷冻法、火坑催芽法、硫酸处理法、温水(30—80℃)浸种法、牛粪拌种法以及混沙埋藏法等。据1973—1976年连续试验证明,混沙埋藏法最简便有效。现将毛梾种子混沙埋藏育苗的具体方法和  相似文献   

19.
采用脱脂残余物法对樟子松嫁接红松的种子及对照的红松种子含油率进行了测定,结果樟十红种子含油率较红松平均下降13.9%。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种子处理方法对接骨木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层积变温处理法效果最好;低温雪藏处理法效果次之;快速催芽处理法效果最差。建议在接骨木幼苗培育中采用层积变温处理催芽方法进行种子处理,有利于提高苗圃发芽率、提高苗木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