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杜仲雄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质杜仲雄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遗传变异规律,比较并评价杜仲雄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多样性,为雄花用杜仲优良资源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材料。【方法】以193份不同种质杜仲雄花为材料,采用AlCl_3比色法测定杜仲雄花中总黄酮含量,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氨基酸含量,HPLC法测定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异槲皮苷、紫云英苷6种活性成分含量,并对8种活性成分含量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不同种质杜仲雄花8种活性成分含量和多样性指数均以氨基酸最高,分别为206.23 mg·g~(-1)和2.05;变异系数以京尼平苷最高,达112.00%,氨基酸最低,仅为12.5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及异槲皮苷5种活性成分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氨基酸除与总黄酮呈极显著正相关外,与其他活性成分相关性不显著。通过主成分分析,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7.040%,可以用于杜仲雄花资源前期的评价选择。基于8种活性成分,将193份杜仲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各类群8种活性成分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第Ⅰ类群种质8种活性成分含量均较低;第Ⅱ类群种质氨基酸含量最高;第Ⅲ类群种质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组分含量最高;第Ⅳ类群种质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组分含量最高;第Ⅴ类群种质绿原酸和京尼平苷酸含量最高。初步明确杜仲种质雄花的不同类型。【结论】杜仲种质雄花8种活性成分含量较高,开发利用价值大,而且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很有选择潜力和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2.
以6年生紫叶杜仲和对照绿叶杜仲扦插苗为试材,测定了杜仲叶片中花色素苷、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可溶性糖等叶色相关物质含量及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pH值在叶色表达期随时间(8-10月)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叶色变异与叶片叶绿素、花色素苷、可溶性糖、PAL活性、pH值的相关性,同时对紫色杜仲叶进行遮光处理并探讨光对叶色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叶杜仲叶片内花色素苷含量、PAL活性均高于绿叶杜仲的,而紫叶杜仲叶绿素含量和pH值却低于绿叶杜仲;在8-10月,其叶绿素含量、pH值呈下降趋势,花色素苷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AL活性表现出升高趋势;通过紫叶与绿叶杜仲的对比可以看出,紫叶杜仲叶片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其花色素苷含量和M值显著高于绿叶杜仲;影响花色素苷和叶绿素含量的主要因子有PAL活性、温度、pH值、光照等,而可溶性糖含量与花色素苷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3.
不同产地杜仲雄花茶品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杜仲雄花茶的感官评定,以及多糖、总黄酮、桃叶珊瑚苷、绿原酸、京尼平苷含量等进行测定,评价了不同产地杜仲雄花茶品质。结果发现:对于多糖含量、总黄酮含量以及3种活性成分含量而言,陕西产地的杜仲雄花茶品质最佳,贵州产地雄花茶品质最差;南方产地杜仲雄花感官品质明显高于北方产地,北方产地杜仲雄花多糖含量明显高于南方产地。可为杜仲雄花茶的栽培区域的选择提供依据,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不同栽培模式对杜仲叶及枝皮中多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不同栽培模式对杜仲叶及枝皮中多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规律,以不同月份采集的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校园内的杜仲矮林与乔林叶片与枝皮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其绿原酸、京尼平苷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含量,采用硝酸铝-亚硝酸钠比色法测定了其总黄酮含量,还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显色法测定了其桃叶珊瑚苷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7、9、10月采集的杜仲矮林叶中绿原酸的含量分别为2.416%、2.463%和2.934%,分别是同期采集的杜仲乔林的2.094、1.027和1.968倍;其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224%、11.664%和14.564%,分别是杜仲乔林的0.159、0.759和1.146倍;其京尼平苷酸的含量分别为1.404%、1.012%和0.359%,分别是杜仲乔林的0.476、3.819和2.017倍;其桃叶珊瑚苷的含量分别为6.655%、6.543%和6.508%,分别是杜仲乔林的1.623、1.377和1.909倍。11月份采集的杜仲矮林枝皮中京尼平苷酸、桃叶珊瑚苷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含量分别为6.711%、3.494%和0.467%,分别是杜仲乔林的1.035、2.024和1.052倍。测定结果还表明,杜仲矮林叶及枝皮中有多种活性成分的含量高于杜仲乔林,故矮林作业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出使叶用银杏高产优质的最佳硝铵配比。【方法】以2年生半同胞家系银杏苗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硝铵比(0∶100、25∶75、50∶50、75∶25、100∶0),每盆总氮含量2 g,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硝铵配比对银杏苗木生长、叶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NPK含量、叶片总黄酮含量及其经济产量、叶片萜内酯含量及其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各硝铵配比处理促进了银杏苗的生长,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N、P、K的含量,同时提高了叶产量和总黄酮、萜内酯的经济产量。高比例的硝铵配比(75∶25)和单施硝铵(0∶100、100∶0)有利于总黄酮的积累,低比例的硝铵配比(25∶75)不利于总黄酮的积累,硝铵配比施肥不利于萜内酯的积累。单株叶产量与苗高相对生长量、地径相对生长量、单叶干质量、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N含量、叶片P含量、叶片K含量、总黄酮经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片总黄酮含量与总黄酮经济产量显著正相关,叶片萜内酯含量与单叶面积极显著负相关,单株黄酮经济产量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N含量、叶片P含量、叶片K含量、叶生物量、总黄酮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株萜内酯经济产量与比叶干质量、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N含量、总黄酮经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各处理肥效的综合评价,硝铵配比75∶25处理的综合得分最高。【结论】高比例的硝铵配比能有效促进银杏的生长发育,提高叶品质,单施硝态氮的效果优于单施铵态氮,其中硝铵配比75∶25是促进银杏苗的生长和提高叶品质效果最佳的配比。  相似文献   

6.
杜仲叶次生代谢物季节和地域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杜仲叶中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等次生代谢物季节、地域差异性。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杜仲叶中这3种主要次生代谢物。结果表明,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6月份含量最高,分别达到0.562%、2.258%和0.571%。另外,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含量地域差异性显著,即对于同一年龄、同一杜仲品种而言,气候条件较差地区(年平均气温6.8~8.8℃、绝对最低湿度-29.6%~-22.6%、年降雨量576.7~1048 mm)杜仲叶次生代谢物含量高。由此得出,气候条件影响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的合成积累,而6月份为杜仲叶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7.
NaCl胁迫对紫叶李叶片色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盆栽4年生紫叶李为试材,设置土壤的NaCl含量为0.042%(CK),0.1%,0.2%,0.3%,0.4%,研究NaCl胁迫对紫叶李叶片中色泽参数L*,a*,b*,C*,h,呈色色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PAL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紫叶李叶片明度L*值升高,色相a*值不断降低,色相b*值升高,彩度C*降低,色相角度h升高,花青苷、类黄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处理的第5天升高,之后随处理时间延长不断降低,且NaCl胁迫程度越重降低得越明显;可溶性糖含量在处理的前15天升高,15天后持续下降;PAL酶活性在处理的前5天升高,之后降低,第10天开始再次持续上升.随处理时间延长L*值不断升高,而色素含量不断降低,表明紫叶李叶片中色素含量越低,明度越高.NaCl胁迫后,紫叶李通过调节可溶性糖含量和PAL酶活性来改变呈色色素含量及色素之间的比例,进而影响其叶片的色泽,使叶色向黄绿方向转化,导致观赏价值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涝渍胁迫下白桦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以2a生白桦实生苗为材料,研究了涝渍胁迫对白桦叶片和茎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渍水处理条件下,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处理到第60天,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升高了27.1%和41.6%;在淹水处理条件下,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处理到第60天,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比对照升高了34.1%,而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渍水处理条件下,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呈升高趋势,而淀粉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处理到第60天,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都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淹水处理条件下,茎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都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处理到第60天,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比对照降低了19.5%,而淀粉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涝渍胁迫下,叶和茎中可溶性糖含量与淀粉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和0.623,并且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茎中可溶性糖含量也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74。以上结果表明,糖和淀粉的存储和消耗对提高白桦耐涝能力有着积极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变异类型杜仲皮中几种关键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4种变异类型杜仲皮中5种不同活性成分的含量及组成比有较大差异,其中京尼平苷酸(GPA)、京尼平苷(GP)、松脂素二糖苷(PDG)、绿原酸(CA)含量以及5种成分的总含量以光皮型和浅纵裂型杜仲皮较高,而龟裂型和深纵裂型活性成分总体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氮N、磷P、钾K对杜仲雄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采用正交旋转设计进行不同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N、P、K肥对杜仲雄花中京尼平苷酸(GPA)、绿原酸(CA)、桃叶珊瑚甙(AU)三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为NKP;通过比较、寻优、筛选,京尼平苷酸(GPA)、绿原酸(CA)、桃叶珊瑚甙(AU)的总量≥1.76%,京尼平苷酸(GPA)含量≥0.55%,绿原酸(CA)含量≥0.47%,桃叶珊瑚甙(AU)含量≥0.76%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氮肥0.917~0.952 kg/株,磷肥1.470~1.634 kg/株,钾肥1.290~1.389 kg/株,N、P、K的用量比例为N∶P∶K=1∶1.66∶1.43。  相似文献   

11.
杜仲叶次生代谢物生态学研究初报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通过对不同产地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 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及其生态因素分析,对杜仲叶次生代谢物进行了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杜仲叶次生代谢物含量差异显著:遵义地区的京尼平甙、绿原酸、桃叶栅瑚甙、总黄酮含量最高,慈利地区的京尼平甙酸含量最高;洛阳地区的京尼平甙含量最低,宜昌地区的绿原酸、桃叶珊瑚甙、总黄酮、京尼平甙酸含量最低,但杜仲胶含量最高,从而说明了生态因素也是调控次生代谢物的重要因素。对各生态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杜仲叶次生代谢物合成与积累的主要因素是微量元素;土壤中微量元素( 有效态) 与杜仲( 叶) 中微量元素( 植物吸收) 不完全呈正相关关系;以两者为主因素各进行的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不一致。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得出:贵州遵义、湖南慈利、陕西略阳、四川通江4 个地区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钾营养对元宝枫秋季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研究了K_2SO_4对元宝枫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25日,K_2SO_4浓度为1.50%的处理叶绿素、花色素苷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95.25%,62.78%,与K_2SO_4含量为1.00%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提高了18.27%,与K_2SO_4含量为1.00%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AL活性比对照提高了47.68%.因此,钾营养的喷施浓度以1.50%最佳。  相似文献   

13.
对杜仲皮和杜仲叶采用不同处理方法进行干燥,并考察这些处理方法对杜仲皮及叶中的几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经过微波处理后,叶中绿原酸、总黄酮和桃叶珊瑚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129%、7.005%和4.420%,是晒干处理的5.14倍、1.52倍和17.06倍;皮中京尼平苷酸和桃叶珊瑚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393%和4.242%,分别是晒干处理的1.09倍和1.78倍。结果表明微波杀青后50℃烘干处理杜仲皮及叶能够有效的减少活性成分的损失,是一种比较好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给杜仲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测定不同树龄杜仲不同部位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杜仲样品中总木脂素、总环烯醚萜、总苯丙素和总黄酮4类化合物的含量;采用HPLC变波长-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杜仲中12种环烯醚萜类、木脂素类和苯丙素类活性成分的含量;采用HPLC变波长-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杜仲中5种黄酮类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的杜仲样品中4类化合物含量的线性范围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杜仲17种活性成分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值均在5%以内。杜仲叶中黄酮类与苯丙素类成分含量最高,环烯醚萜类成分含量次之;杜仲枝皮中主要含有木脂素类成分;杜仲干皮中木脂素类化合物含量普遍较高,少数木脂素类成分含量低的干皮样品中,环烯醚萜类成分含量较高。随着树龄的增加,杜仲叶中的黄酮类与苯丙素类成分含量呈减少趋势,木脂素类成分含量呈增加趋势,25年生杜仲叶中木脂素含量最高。杜仲枝皮和干皮中的木脂素类成分含量随着树龄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在杜仲不同部位中,原儿茶酸的含量随树龄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紫丁香苷在杜仲叶和枝皮中含量较高,京尼平在杜仲枝皮中含量较高,松柏苷和绿原酸在杜仲叶中含量较高,咖啡酸在杜仲叶和枝皮中含量均较高,橄榄树脂素在杜仲枝皮中含量较高,金丝桃苷在杜仲叶中含量极高。【结论】环烯醚萜类、木脂素类、苯丙素类成分的含量与杜仲的部位有关,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与杜仲的树龄有关。原儿茶酸含量与杜仲的树龄有关,紫丁香苷、京尼平、松柏苷、绿原酸、咖啡酸、橄榄树脂素和金丝桃苷的含量与杜仲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5.
水淹胁迫对尖叶杜英和水蒲桃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尖叶杜英和水蒲桃幼苗为试验材料,人工模拟水淹胁迫环境,共设置水位在土壤表面和土表上5 cm处2种水淹强度,分别水淹7、14、21、28、35天以及水淹35天后恢复正常生长7天,测定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水淹深度的增加,尖叶杜英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多显著低于对照,水蒲桃幼苗的叶绿素含量一般大于对照;2种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一般都高于对照,水蒲桃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幅大于尖叶杜英。2种幼苗在水淹深度为5 cm时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小于对照。除了水淹35天外,2种幼苗其他水淹处理的SOD活性均显著大于对照;尖叶杜英幼苗的MDA含量比对照显著增加,而水蒲桃幼苗的MDA含量保持稳定。由叶绿素、可溶性糖和丙二醛的变化来判断,水蒲桃的抗水淹能力强于尖叶杜英。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质杜仲叶中多酚和黄酮含量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不同种质杜仲叶中多酚及黄酮含量的差异性,合理评价与利用杜仲种质资源。[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105份杜仲种质叶中多酚、总黄酮、异槲皮苷及槲皮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种质叶中槲皮素含量平均为0.33 mg·g-1,变异系数最大,为42.42%;总黄酮含量平均为15.92 mg·g-1,变异系数最小,为19.35%;异槲皮苷、多酚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37、42.74 mg·g-1,变异系数分别为34.42%、23.72%。杜仲雌株和雄株叶中的多酚、总黄酮、异槲皮苷及槲皮素含量差异不著性。多酚及黄酮类物质在不同来源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河北地区杜仲叶片中的总黄酮、异槲皮苷和槲皮素平均含量均最高。相关性分析发现:多酚、总黄酮、异槲皮苷含量彼此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槲皮素含量与多酚含量间无显著相关性。综合评价4种成分含量高低,可将杜仲种质资源分为4大类群,其中,类群Ⅲ(包括13份材料)的多酚和黄酮类活性成分含量均高于其他类群。[结论]杜仲种质叶片中多酚和总黄酮含量较高,且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有很大的选择和改良潜力,可为叶用杜仲资源的选育提供基础原材料。  相似文献   

17.
Al3+对红檵木叶色生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沙培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Al3+对红檵木叶色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l3+能显著增加红檵木叶片中的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低浓度的Al3+处理能显著的增加红檵木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花色素苷的含量以及PAL酶的活性,同时提高有色色素类总含量的百分比,降低叶片中的叶绿素总量百分比;高浓度的Al3+处理使红檵木叶片中的可溶性糖、花色素苷的含量和PAL酶活性降低,同时降低了有色色素类的含量百分比,提高了叶绿素总量的百分比.在园林应用中施用2.0×10-10~2.0×10-9mol·L1Al3+,可使红檵木叶片颜色更红、更艳.  相似文献   

18.
杜仲次生代谢物部位差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对同一生态环境下生长的杜仲不同部位次生代谢物含量的测定和分析表明 ,各次生代谢物个体间差异显著 ,同一个体不同部位之间差异也显著。就某一种次生代谢物而言 ,各部位含量高低的顺序为 :绿原酸 :叶 >雄花 >皮 >果 ;桃叶珊瑚甙 :果 >叶 >皮 >雄花 ;总黄酮 :雄花 >叶 >皮 >果 ;杜仲胶 :果 >皮 >叶 >雄花。就某一部位而言 ,各种次生代谢物含量的高低顺序为 :叶 :绿原酸 >总黄酮 >杜仲胶 >桃叶珊瑚甙 ;皮 :杜仲胶 >桃叶珊瑚甙 >绿原酸 >总黄酮 ;雄花 :总黄酮 >桃叶珊瑚甙 >绿原酸 ;果 :杜仲胶 >桃叶珊瑚甙 >总黄酮 >绿原酸。分析结果显示 ,所测定的绿原酸、桃叶珊瑚甙、总黄酮等天然活性物质的含量 ,均是叶部高于皮部 ,这为“以叶代皮”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果实中除富含亚麻酸油 (α 亚麻酸含量高达 5 1% )外 ,还富含杜仲胶和桃叶珊瑚甙 ,是亟待开发的新资源 ;杜仲雄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 ,绿原酸和桃叶珊瑚甙的含量也较高 ,是杜仲资源开发的又一个新的部位  相似文献   

19.
对杜仲皮和杜仲叶采用不同处理方法进行干燥,并考察这些处理方法对杜仲皮及叶中的几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经过微波处理后,叶中绿原酸、总黄酮和桃叶珊瑚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129%、7.005%和4.420%,是晒干处理的5.14倍、1.52倍和17.06倍;皮中京尼平苷酸和桃叶珊瑚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393%和4.242%,分别是晒干处理的1.09倍和1.78倍.结果表明微波杀青后50℃烘干处理杜仲皮及叶能够有效的减少活性成分的损失,是一种比较好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蓝莓果实品质提供参考依据,以“粉蓝”为研究材料,盛花后10d开始分别对其喷施0.5%、1%及1.5%的蔗糖溶液,测定了其不同发育阶段的总糖、总酸、花色苷、总酚和类黄酮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果实发育过程中,外源蔗糖处理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可溶性总糖、花色苷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其中1%蔗糖溶液处理果实可溶性总糖、花色苷增加量最多且差异显著,对可滴定酸积累的抑制效果最好;在盛花后80d,0.5%、1%和1.5%蔗糖溶液处理后的蓝莓果实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喷施0.5%的蔗糖溶液增加量最多;蔗糖溶液处理均促进盛花后60~80d蓝莓果实类黄酮的合成,其中1%蔗糖溶液处理增加效果最好。综合认为:采用1%蔗糖溶液处理发育各时期蓝莓对促进果实关键品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