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海南省1998年、2003年和2008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复查的3 642株桉树保留木、135个桉树实测样地资料,研究建立了桉树胸径生长率、材积生长率和林分材积生长率模型。所建模型拟合效果良好,无明显系统偏差,建立的桉树胸径生长率模型预估精度达96%以上,一元、二元林分材积生长率模型预估精度均在99%以上,可为以后海南省开展各类森林资源调查估算桉树生长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海南省1998年、2003年和2008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复查的759株马占相思保留木、42个马占相思实测样地资料,研究建立了马占相思胸径生长率、材积生长率和林分材积生长率模型。结果表明:研建的模型拟合效果良好,无明显系统偏差;建立的马占相思胸径生长率模型预估精度达91%以上,一元和二元林分材积生长率模型预估精度均在98%以上,可为以后海南开展各类森林资源调查估算马占相思生长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第六次至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河北省2001,2006,2011,2016年4个年度的固定样地调查数据,采用非线性回归估计方法,建立了18个树种组的单木胸径生长率和材积生长率模型,以及12个树种组的林分材积生长率模型。结果表明,单木生长率模型的平均预估误差(MPE)基本都在3%以内,而平均百分标准误差(MPSE)、胸径生长率模型大都在10%以内,材积生长率模型大都在20%左右;林分生长率模型的平均预估误差(MPE)基本都在5%以内,平均百分标准误差(MPSE)大都在25%以内。所建模型可为河北省开展森林资源年度更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以湖南省1999年、2004年、2009年和2014年4期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为基础,利用大量、连续、系统的固定样地和样木数据,根据胸径和生长率的一般分布规律,选取常用的生长率回归方程作为基础模型式,采用非线性回归估计方法,构建了11个树种组的单木胸径生长率和材积生长率模型,以及9个树种组的林分蓄积量生长率模型。结果表明:各模型确定系数R2均在0.88以上,单木生长率模型的总体相对误差和平均预估误差均在4%以内,胸径生长率模型的平均预估误差大部分在10%以内;林分蓄积量生长率模型的平均预估误差和总体相对误差基本在4%以内,蓄积量生长率模型的平均预估误差在20%以内。各项指标表明,拟合模型能满足精度要求,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可为湖南省森林资源年度更新和森林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林木胸径生长量与生长率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青海省2013年清查的4万多株保留木前后期实测胸径数据,分析了林木胸径生长量、比率和生长率模型外在表现和内在本质的异同,并建立了4个主要树种组的立木胸径生长率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林木胸径生长量、比率和生长率模型只是反映林木生长信息的不同数学表现形式,尽管各类模型的统计指标存在很大差异,但用于胸径生长量及期末胸径预估时,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很小。当用于建模的样木数量很大且分布极不均匀时,可将相同胸径的样木进行合并处理、采用平均数建模,但模型统计指标的计算,应当基于合并前的全部样木数据,而不是合并后的建模数据,否则会对模型的拟合优度给出过高的评价。利用青海省4个树种组的胸径生长率模型预估林木的期末胸径时,确定系数R2能达到0.93以上,平均预估误差MPE均在0.3%以下。所建模型可为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青海省2018年清查外业调查时判定林木胸径生长量是否过大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6.
杉木人工林材积生长率表编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中的复位样木生长量测定数据,以材积生长率Pv为因变量,年龄T和胸径D为辅助变量,选择Pv=aTbDc为基本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技术建立可变参数的材积生长率模型,并用改进单纯形法优化参数。结果表明:材积生长率表在理论值与实际值差异不显著,且误差小,精度高,在林业生产实践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主要树种组立木胸径生长率模型研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内蒙古自治区2013年清查的12万株保留木前后期实测胸径数据,分内蒙地方和内蒙森工2个建模总体,建立了各个树种组的立木胸径生长率模型。对内蒙地方建模总体中分布范围较广的树种组,利用哑变量建模方法,建立了适用于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胸径生长率模型。结果表明,利用各个树种组的胸径生长率模型预估林木的后期胸径时,绝大多数树种组的确定系数R2能达到0.96以上,平均预估误差MPE在1%以下。所建胸径生长率模型可为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内蒙古自治区2018年清查外业调查时判定林木胸径生长量是否过大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连江县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湿地松人工林固定样地中,随机抽取复位样木,按前后两次测定的生长量数据计算材积生长率。以材积生长率为因变量,年龄和胸径为自变量,选择理查德方程为基本方程,对变量及参数作数学处理后构建材积生长率模型,用免疫进化算法进行优化拟合。据此编制的材积生长表经检验理论值与实际值差异不显著,精度符合要求,在林业生产上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白桦胸径和材积生长率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位指数的大小将白桦林分划分为好、中、差3个类型,通过没类型样地上的解析木资料分析,证明白桦的胸径和材积生长率存在关良好的相关关系。经过优选,建立了不同类型白桦林分的胸径与材积生长率相关模型,并依此编制出白桦一元材积生长率表,为准确预测白桦积生长率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西藏自治区2006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479个天然林实测样地资料为基础,利用相对直径和累积概率的概念,借鉴相对树高曲线模型的建模方法,研究建立了冷杉、云杉、柏木、松类、栎类、桦类、阔叶类、针阔类等8个树种(组)的直径分布累积概率模型。通过与常用于天然异龄林直径分布结构的Weibull分布函数的拟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所建模型效果良好。所建的直径分布累积概率模型为预估林分直径分布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尤其为2006年西藏森林资源连清遥感样地和目测样地的样木模拟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西藏自治区 2 0 0 1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 5 5 4个有林地和疏林样地 ,建立了冷杉、云杉、柏木、松类、栎类、阔叶类等 6个树种组的相对树高曲线模型。经检验 ,6个树种组的模型 ,用于林分材积估计的总相对误差有 4个在± 1%以内 ,误差最大的柏木也未超过± 5 % ,预估精度相当高。所建模型可广泛应用于西藏自治区各类森林资源清查  相似文献   

12.
利用西藏自治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天然林实测样地资料,研究建立了冷杉、云杉、柏木、松类、栎类、桦类、阔叶类、针阔类8个树种组的平均直径、平均树高和平均蓄积估测模型,为预估西藏天然林的有关林分因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西藏自治区一元立木材积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西藏自治区 2 0 0 1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的每木检尺资料 ,对建立一元立木材积模型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分段二次回归估计方法。利用该方法建立了西藏自治区冷杉、云杉、柏木、松类、阔叶类等 1 1个树种组的一元立木材积模型 ,总相对误差都在± 1 %以内  相似文献   

14.
西藏自治区森林碳密度及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实测样地及样木数据,结合相对树高曲线,构建生物量-蓄积量模型,解决了模型与各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的衔接问题,可应用于西藏自治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目测与遥感样地生物量估算及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生物量估算等。根据计算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各样地生物量密度,结合树种面积数据及含碳率,估算全区森林碳密度,并初步探讨了森林碳库地带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西藏干旱河谷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中、上游高山峡谷地区分布广泛,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有进一步退化的趋势。生态恢复是改善西藏干旱河谷生态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根据生态恢复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干热干旱河谷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论述了西藏干旱河谷生态恢复的途经,并提出一些模式,旨在为西藏干旱河谷生态恢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论一元立木材积模型的研建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建立一元立木材积模型的两种常规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以树高—胸径模型为基础的二阶回归估计方法。利用该方法既可以提高模型切合性能,又能有效控制模型的拟合误差,并以西藏自治区的四旁树一元立木材积模型为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西藏色季拉山区蕴藏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是西藏花卉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对西藏色季拉山凤仙花属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西藏色季拉山凤仙花属植物共10种,1变种,占西藏该属植物种数的30%。并在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生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观赏特性做出评价,得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有10种,占该山该属种数的91%,并对其园林应用前景做出了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藏东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指出藏东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优势与劣势共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但优势与机遇是藏东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主流。随着藏东南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产品的深入开发、旅游人才的不断培养、引进外资及项目力度的加大,藏东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力优势将会得到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将成为藏东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9.
The bonding of wood by means of glue has been practised for many centuries.

Adhesion between an adhesive and wood is the result of unbalanced secondary valency forces (Van der Waal's forces) present on the interfaces. It is fundamental to good adhesion that the adhesive must (a) wet the surface it is required to adhere to and (b) penetrate the wood capillaries. The phenomenon of “wetting” is indicated by the contact angle the adhesive forms on the wood surface as well as its ability to penetrate the wood capillaries. Maximum penetration of the capillaries is inhibited in practice due to air becoming trapped in “inkpot” type capillaries caused by the sawblade tearing the wood fibres over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cut. Several ways to increase capillary penetration are suggested.

The anisotropic chemical reactivity of wood is theorized in so far that a unit area of wood substance (excluding lumen openings) cut on the cross-sectional plane cannot be as effectively glued as a unit area of wood substance on the radial and tangential plane. This is due to the positioning of the chemically reactive groups on the cellulose chains which are predominantly oriented parallel to the fibre axis.

The engineered design of joints is briefly discussed and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given as to how incorrect joint design can be detrimental to the ultimate joint strength.

The general character of the better-known synthetic adhesives is briefly discussed. Little detail is given as excellent hand books exist on this specific subj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