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杉木叶片营养与土壤营养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杉木人工林叶片营养与土壤中N、P、K营养元素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林龄中,叶片N、P含量与土壤N、P含量的回归皆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叶片中K与土壤中的K含量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施用磷肥对杉木幼林土壤养分和磷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土壤立地大多供P不足,杉木幼林施用磷肥肥效显著。李贻铨等认为施P、K肥能促进杉木幼林生长[1,2];叶仲节认为幼林施P肥初期有效,施N无效,施K还会出现负效应[3]。作...  相似文献   

3.
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本文重点论述一代杉木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生物活性、生物化学活性、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及其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幼龄林、中龄林及近熟林样地土壤中有机养分和无机养分含量,除去幼龄林土壤中全K 之外,均是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不同发育阶段养分变化规律:速效N 在根际和非根际均呈下降趋势;速效P 含量也呈下降趋势,仅从中龄林至近熟林略有恢复,但全P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速效K 由幼龄林至中龄林呈升高趋势,但由中龄林至近熟林呈下降趋势,全K 只是从中龄林至近熟林呈下降趋势。Cu、Zn 、Mn 含量,从幼龄林至中龄林呈大幅度下降,中龄林至近熟林在非根际土壤中略有恢复。关于土壤酶活性变化,无论是水解酶类、还是氧化还原酶类活性,在杉木幼龄林时期,均是根际土壤酶活性低于非根际土壤,随着林木生长至近熟林,则逐渐出现根际土壤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幼龄林阶段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均多于非根际土壤,从幼龄林至中龄林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均呈下降趋势,但放线菌数量在增多,由中龄林至近熟林,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数量趋于提高。在杉木生长过程中,根际和非  相似文献   

4.
华南地区滨海砂土上山地木麻黄苗的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南部沿海9个有代表性的木麻黄人工林中收集土壤,在温室中进行山地木麻黄苗培育试验,结果发现:山地木麻黄苗高、地径、地上干重、根系干重和总干重在土壤间有显著差异,土壤中有效P、B或Ca含量与苗木地上干重呈显著正相关,有效P或全Co含量与苗木总干重呈显著正相关,而pH值、有效N、K、Mg、全Cu、Zn、Mn和Fe的含量与苗木指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土壤有机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pH值及全盐量的分布特征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86 8,说明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可以增加阳离子交换量,增强土壤的缓冲能力,进而提高土壤的保肥供肥性;土壤pH值与水溶性盐总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647 3,P<0.01﹚,可根据土壤pH值对全盐量的大小进行初步预测;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土壤pH值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或相关性极低。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南部沿海9个有代表性的木麻黄人工林中收集土壤,在温室中进行山地木麻黄苗培育试验,结果发现:山地木麻黄苗高、地径、地上干重、根系干重和总干重在土壤间有显著差异,土壤中有效P、B或Ca含量与苗木地上干重呈显著正相关,有效P或全Co含量与苗木总干重呈显著正相关,而pH值、有效N、K、Mg、全Cu、Zn、Mn和Fe的含量与苗木指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设置在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12个项目省(区)的7个主要造林树种新造丰产林地上的18个水土流失定位观测点连续5年的观测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造林施工会导致造林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在全部18个观测点中,在发生水土流失相对最严重的造林后当年或次年,84%的点只发生了微度或轻度土壤侵蚀,11%的点发生了中重度土壤侵蚀,只有1个点发生了重度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造林当年和次年,从造林后第3年(或第2年)起,地表径流量降低到一定水平,以后历年随降雨量波动,而土壤流失量则迅速减少,以后逐渐消失。高强度的整地作业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全垦整地与穴垦整地相比可使土壤流失量增加100%。造林地土壤养分流失量年变化与水土流失年变化同步,在流失的养分总量中,土体有机质>土体全N、P、K>水体N、P、K>土体速效N、P、K。建议改变大强度造林清场、整地和幼林抚育作业方式,以减少或消除造林地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8.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高阿丁枫人工林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得知:高阿丁枫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含量1993~1995年呈下降趋势,1995~1998年有所回升,但总的变化趋势是下降。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上升状态,有效N含量变化平稳,稍有上升,全N、有效P、有效K则呈下降趋势。因此,高阿丁枫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下降的原因是土壤全N、有效P、有效K呈下降趋势。在高阿丁枫营林生产中,应考虑补充土壤中的N、P、K。  相似文献   

9.
德江县土壤抗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有理不等距插值的数学方法对土壤质地进行转换,按照Williams等人新近提出的求算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的公式,计算了德江县土壤的K值,同时结合水稳性团粒分析结果,分析了全县不同岩性发育土壤抗蚀性能的强弱关系,为评价石灰岩山地土壤抗蚀性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章古台地区人工固沙林的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根际土壤pH值低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全N、碱解N、速效K表现为富集,速效P表现为亏缺,其中樟子松亏缺最为严重。随樟子松林龄增长,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pH值表现为下降趋势。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非根际土壤有机质提高的幅度以中龄林阶段最高;根际土壤的CEC值中龄林和近熟林阶段小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中盐分积累的程度随林龄增长逐渐下降;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速效P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樟子松感病后,根际土壤的pH值随感病程度的加重而上升,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CEC值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盐分、全N、速效N、速效K的富集程度和速效P的亏缺程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物理组分中有机碳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4,他引:55  
根据宁夏固原地区近 2 5a的历史资料 ,本文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 :天然次生林 (山杨、辽东栎、灌木 )、次生林砍伐后形成的牧草地、农田及农田或牧草地形成的人工林 (13a、18a、2 5a华北落叶松 ) ,并应用土壤有机质物理分组方法对这些类型 0~ 110cm土层土壤物理组分中的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 )含量、分配比例及非保护性有机碳分配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 ,几种天然次生林比人工林、牧草地和农田都显著低 ,而人工林、牧草地与农田之间的差异却不显著 ;轻组有机碳含量 ,农田和牧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 4 6 %和 14 %以上 ,人工林比农田和牧草地分别高 10 0 %和 2 7%以上 ;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 ,天然次生林比人工林和农田低 ,牧草地与天然次生林的差异不显著 ;颗粒有机碳含量方面 ,农田和牧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 38%和 2 5 %以上 ,而人工林比农田和牧草地分别高 79%和 4 7%以上 ;非保护性库中有机碳分配比例方面 ,天然次生林比人工林、农田低。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天然林变成农田使土壤有机碳稳定性降低 ,而变成牧草地则影响较小。在农田中造林 ,对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而在牧草地中造林则使土壤有机碳稳定性降低。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对 0~ 5 0cm土层内的土壤物理  相似文献   

12.
张万儒  杨承栋 《林业科学》1991,27(3):261-267
研究工作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北纬30°45′—31°25′,东经102°52′—103°24′)海拔1200—4300m垂直带中的五块试验林地上进行。五块试验林地是:(1)中亚热带以壳斗科和樟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下的山地黄壤试验林地(海拔1200m);(2)具有暖温带气候特征的次生椴、槭落叶阔叶林下的山地棕壤试验林地(海拔2000m);(3)具有温带气候特征的铁杉、槭、桦针阔混交林下山地暗棕壤试验林地(海拔2500m);(4)具有寒温带气候特征的暗针叶岷江冷杉林下的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试验林地(海拔3300m);(5)具有亚寒带气候特征的高山草甸植被下的高山草甸土试验林地(海拔4300)。  相似文献   

13.
施肥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及环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施肥4年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的消长、水分物理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含量,其最适处理(100kgN/hm2+100kgP2O5/hm2)分别比施肥前提高21%、60%和14%;而施肥对全P、速效P以及土壤水分物理特性影响不大;对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的分析表明,施肥使土壤微生物总数比造林前提高了377%,从而提高土壤活性,促进林木生长。适当地施肥并不会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环境造成剧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沿海沙地湿地松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上世纪 70年代末以来 ,福建省东山赤山防护林场在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采伐迹地上试种湿地松(Pinuselliottii) ,以丰富沿海防护林的树种资源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 ,营造湿地松林分对沿海沙地土壤性质及肥力水平的影响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文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湿地松林分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变化规律 ,为防止地力衰退 ,提高林分生产力和沿海沙地土壤的生态管理提供依据。1 研究区概况东山赤山林场位于福建沿海南部 ,东经 1 1 8°1 8′,北纬 2 3°40′。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干、湿季节明显 ,年平均降水量 945mm ,大部分降水集中于 5…  相似文献   

15.
黄土地区防护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条件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85,自引:0,他引:85  
余新晓  张建军 《林业科学》1996,32(4):289-297
从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土壤水分有效性、影响土壤水分的林分因子综合分析等几个方面对黄土地区防护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条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黄土地区防护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弱利用层、土壤水分利用层、土壤水分调节层三个作用层次;林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消耗期、补偿积累期、消退期、稳定期四个时期;根据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将土壤水分划分成易效水、中效水和难效水三种状态。在时间和深度上,阴坡土壤的有效性要好于阳坡,乔木地土壤难效水出现的机率明显高于灌木林地和荒地。通过对影响土壤水分的林分因子的综合分析,得到刺槐和油松林地含水量和难效水的机率与林分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6.
雷竹高效栽培措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采样分析了高效栽培雷竹林土壤不同形态碳含量。结果表明:竹林土壤有机碳总量(CT)接近天然马尾松林,明显高于相邻板栗林地。雷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B)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分别比马尾松和板栗林降低了23.12%和12.63%,连年施用化肥竹林CMB和CMB/CT下降幅度更大,近3a单用化肥竹园土壤CMB和CMB/CT比有机无机肥混施竹园降低了61.54%和58.82%,但随着覆盖年份增加,土壤CMB和CMB/CT有上升的趋势。雷竹园土壤活性碳含量(CA)以及CA/CT保持与天然马尾松林桢水平,近3a有机无机肥混施地块土壤CA和CA/CT是单施化肥地块的1.39和1.23倍,随着覆盖年份增加土壤CA也明显增加,但稳定态碳(CUA)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雷竹园冬季覆盖物补充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CWS)的库源,使土壤CWS上升,覆盖年份从1a到5a,土壤CWS增加了1倍,土壤CWS/CT也增加了0.75倍。雷竹土壤CT与CA、CWS之间,CA与CWS之间以及CT、CA、CWS与土壤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之间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而土壤CMB与CT、CA、CWS、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水土流失现状与水土保持法的落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北省水土流失面积广而且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62957万km^2,占山区面积的55.45%,水土流失严重程度在强度、中度以上的占53.5%。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后,治理速度加快了,质量也提高了。全省已有1100多个村、100多万人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了稳定脱贫,部分乡村达到了小康水平。依法治理河北省的水土流失,是早日实现“再造河北秀美山川”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8.
阔叶树落叶分解过程与土壤动物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东北3种阔叶树落叶的分解与土壤动物在其分解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3种枯叶的重量损失速度排序:水曲柳>白桦>蒙古栎。3种枯叶的半分解期及分解95%所需时间分别为:水曲柳0.4年与1.7年,白桦0.9年与3.9年,蒙古栎为1.9年与8.2年。在枯叶分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大型土壤动物有蚯蚓、线蚓、马陆、腹足类、昆虫及其幼虫;中小型土壤动物有线虫、螨类、弹尾类等30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