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森林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审核发放采伐许可证的部门,不得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发放采伐许可证。”第四十四条规定:“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超越职权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纠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关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未予纠正的,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可以直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六条还规定:“从事森林资源保护、林业监督管理工作的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的有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  相似文献   

2.
为了配合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和改善林业采伐管理,省局决定自2003年4月1日起,对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林场的林木采伐,农村集体的林木采伐,其他单位的林木采伐均实行伐前公示制。个人林木的采伐无须伐前公示。  相似文献   

3.
最近,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其中,涉及林业案件的主要内容有:(一)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案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是指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森林法》的规定,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违反规定滥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情节严重,致使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的行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允许采伐数量累计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导致林木被伐数量超过10立方米的;2、滥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导致林木被滥伐20立方米以上的;…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按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第五款规定:"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山和个人承包集体的林木,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依照有关规定审核发放采伐许可证.  相似文献   

5.
吴鹏 《森林公安》2007,(4):36-37
我们知道,林业行政许可是有着比较严格审批程序的,以村民采伐林木为例,一般要经过林权人申请、村委会初核、乡镇林业站审核、县市林业主管部门分管领导审批,最后才能办理采伐许可证;当然,如果是皆伐,那么按规定还要  相似文献   

6.
<正>十四、《森林法(修订草案)》第五十三条的修改意见(一)原有条款第五十三条采伐许可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核发。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山和个人承包集体的林木,可以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核发采伐许可证。采伐许可证的核发,应当采取措施,方便办理。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07条“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森林法的规定,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违反规定滥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情节严重,致使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相似文献   

8.
甲某向林业主管部门提交了申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申请书。采伐方式为皆伐,采伐指标约为150立方米。林业主管部门对申请审查后,同意皆伐,及时安排林调队进行了规划设计,经测算材积为190立方米。  相似文献   

9.
林木采伐许可证是采伐林木的法律凭证。采伐许可证的核发管理是实行林木凭证采伐、限额采伐,控制森林资源消耗,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林木采伐管理规定,林木采伐许可证核发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凭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颁发的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资格证书上岗,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今年7月份,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林木采伐许可证核发管理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00]331号),规定从2001年1月1日起,凡是未取得资格证书的发证人员,不准从事采伐许可证核发工作。为此,自治区林…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滥伐林木?滥伐林木就是指违反《森林法》规定,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法律规定的其他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虽持有林木采伐许可证,但违反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时间、数量、树种或者方式,任意采伐本单位所有或者本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行为;或者是超过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数量,采伐他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行为;或者是林木权属争议一方在林木权属确权之前,擅自砍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行为;或者在林木采伐证规定的地点以外砍伐自己所有的森林、林木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林木采伐许可证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集林木采伐许可证信息,通过计算机编程语言(DELPHI),构建基于客户/服务器的网络(C/S结构)可视化管理平台,实现林木采伐许可证信息的网络化监控管理。  相似文献   

12.
根据清原县林业局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管理工作的目标与要求,提出基于网络对森林资源采伐限额、采伐申请、伐区设计、设计审批、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伐区验收、更新验收等进行科学管理的设想,与国家林业局规划院共同研制和开发了《林木采伐限额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意在运用网络技术,使森林采伐限额的信息管理工作更科学、规范、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13.
林木采伐权的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采伐权是权利主体根据依法取得的采伐许可的规定而享有的按照法定方式对林木进行采伐获得收益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是林权处分权能的一个表现.我国有关林木采伐的制度中,还存在立法不完善、商品林的林木采伐权的限额制度过于严格以及管理机制不完善等不足.因此,只有明确林木采伐权的物权地位、完善林木采伐的法律制度并建立高效的林木采伐的管理机制才能保证林木采伐权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4.
应用以"3S"技术为基础的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林相图、地形图等图库一体化查询,对小班属性查询具有"快捷"、"详细"2种查询方式.应用于伐区调查设计,分别对主伐年伐量、择伐年伐量、散生木年伐量、抚育年伐量、低产林改造年伐量、更新年伐量、卫生伐年伐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林智勇 《福建林业科技》2012,39(2):135-137,159
通过森林火灾引起的损失鉴定和违规采松脂造成的林木损失2个案例分析,表明通过调查司法鉴定对象的各项因子,利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求得鉴定对象的损失价值,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很好地应用于林木盗伐、滥伐、林地征占、森林火灾、违规采松脂等林业司法鉴定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16.
陈涵 《福建林业科技》2003,30(3):115-119
归纳总结了计算机在伐区经营与规划、林道网与木材运输、贮木场作业、森林采运辅助管理与决策等方面应用研究的现状,针对森林采运工程计算机应用出现的新技术,论述了森林采运工程计算机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森林采运工程计算机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7.
次生阔叶林改建为食用菌原料林后的群落恢复和林分生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12年生林相较好的天然次生阔叶林,通过择伐更新和皆伐人促更新2种经营方式定向培育食用菌原料林。研究发现,择伐经营的经济效益较高,且有利于群落的快速恢复,经过7a的封育,林分蓄积量已达到择伐前的水平。皆伐人促更新获得的食用菌材虽较择伐利用高出40%左右,但因经营强度过大,保留的幼树受损严重而不利于伐后林木的生长与恢复,封育期内蓄积增长量分别为择伐更新和对照未经营区的64 7%和73 41%。动态监测结果显示,采用择伐和皆伐人促更新措施后群落恢复较快。疏伐后因透光度的急剧增加,阳性和中性树种大量侵入,地面芽植物和1年生植物的比例增高。到第7a时,高位芽植物的比例已接近未经营区的状态,乔、灌、草各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未经营的天然阔叶林,物种均匀度则与其相近。研究还发现,2种更新经营方式对土壤养分的损失较小,经过7a的恢复,林地土壤肥力已基本达到原有天然林水平。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间结构单元的风景林抚育间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国内风景林抚育间伐方法的局限性,将惠刚盈从国外引进并发展了的先进的林分空间结构理论用于风景林的空间结构分析,并结合风景林自身特点和功能需求,探讨出一种全新的风景林抚育间伐方法。最后,以北京市西山风景林为例做了实证分析,抚育间伐后标准地的结构参数发生如下变化:角尺度由0.53变为0.42,林木结构由聚集分布变为均匀分布;混交度由0.26变为0.28,混交程度有所提高;大小比由0.48变为0.42。结构单元中目标树的优势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残次阔叶林改造为菇木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991年冬被皆伐的残次阔叶林中,1993年进行抚育间伐、补植造林、封山等措施试验表明,抚育间伐试验林生长快,1994年平均树高3.2m,改造后1993 ̄1994年两年树高生长量1.8m,与集约经营的1992年新造菇木林相近,菇木产量高,1991年鲜重20000kg/hm^2,超过封山林和新造林。封山林生长良好,总生物量大,林木生长量和菇木产量次之,枫香适应性强,生长较快,是菇木林建设的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20.
沿海林区伐区类型评定及木材生产直接成本研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针对沿海地区国有林场木材生产特点,运用多因子表格化形式,综合量化评定伐区类型;并分类简化处理,定量测算各伐区木材生产直接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