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红壤丘陵区杜仲和油桐人工林水土保持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方红壤丘陵区杜仲和油桐人工林土壤蓄水功能、径流及泥沙流失特征进行监测,对比研究2种人工林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杜仲人工林林冠枝叶最大持水容量及林地凋落物吸水容量均高于油桐人工林;杜仲林地0~140 cm土层年均土壤蓄水量达到239.7 mm,高出油桐林地4.1%;2002-2005年油桐人工林年均径流深为75.1 mm,是杜仲人工林的2.6倍;油桐林地年均土壤侵蚀模数达到19.6 t·km-2,是杜仲林地的2.9倍.杜仲林的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渗透速率和毛管孔隙度)优于油桐林,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强于油桐林;杜仲人工林枝叶繁茂,其密度及盖度均高于油桐林,其控制水土流失的效果比油桐林好.作为水土保持树种,杜仲比油桐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效应.  相似文献   

2.
油桶产量的高低,不仅受本身遗传品质的控制,同时受生境条件的制约,而这种生境条件又受人为的生产活动所左右。土壤是油桐生长的基础,不同的土壤管理关系到油桐寿命长短,产量高低,因此,加强对桐林的土壤管理,是油桐生产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技术措施。研究和了解不同土壤管理与油桐生长结实的关系,对制定桐林土壤管理技术措施,实现油桐高产稳  相似文献   

3.
中国油桐林地土壤类型及立地分类与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森林立地分类起步较晚,在经济林树种中近年首先对油桐、油茶进行了研究和划分。1978年我们完成了“湖南油桐栽培区划及立地类型划分的研究”。1979年开始油桐林地土壤类型的研究,先后在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广西、陕西、江西、安徽、河南、浙江、广东、福建、云南等12个省区的49个县市,设立调查样地840个,获得外、内业调查、  相似文献   

4.
油桐林地土壤容重与生产性能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土壤容重与油桐生长结实的关系,在湖南慈利县设置了40块标准地,进行土壤容重测定和油桐根系、产量、树体生长调查,并用统计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桐单位面积产量、枝条生长量等随土壤容重的减小而增大。油桐根系生长与土壤容重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应加强桐林管理,降低土壤容重,以提高油桐产量。  相似文献   

5.
桐药间作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5种套种模式(油桐+玉竹、油桐+黄精、油桐+桔梗、油桐+麦冬、油桐+石蒜)下油桐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套种模式间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显著差异,相同套种模式不同土层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套种模式间总体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在不同时期也存在一定差异。套种黄精、玉竹和麦冬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和比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套种麦冬土壤容重降低率最大达18.23%,套种黄精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毛管持水量不降反增,最大增加率分别为3.32%和25.57%。  相似文献   

6.
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经营系统土壤微生物总数及各生理类群的数量比杉木纯林均有明显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N及土壤结构性状亦有明显的改善,这与仙人草宿根及油桐根系穿插挤压、根系枯死后残留土内及油桐落叶回归林地、林地精细耕作有关。  相似文献   

7.
陕南是中国油桐第四大产区,栽培面积一直居全国前列。针对该区因经营管理技术而造成的桐子和桐油产量较低且难以提高问题,从选种造林、树体培养与管理、桐农间作、林地管理、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适时采收等方面,提出陕南油桐丰产经营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8.
田仁芳  贾光化 《经济林研究》1999,17(4):91-92,94
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是全国油桐重点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渊远流长,面积、产量均占湖南省的60%左右,在湘西自治州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俗称“金色油桐之乡”。近10年来,造成油桐面积和产量逐年下滑。据全州“六五”和八五”两次森林资源清查以及州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面积下降32.80%,产量比最高年份下降51.13%。1 面积和产量下滑的主要原因1.1 油桐林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薄弱。油桐多分布在板页岩和沙页岩发育的土壤上,这种土壤土质粘性差,通风透气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不强。油桐林地多为修梯作埂,缺乏水…  相似文献   

9.
<正> 油桐产区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黄壤,养分贫乏。土壤中的磷易被铁、铝固定,形成难溶性的FePO_4和AlPO_4,速效磷含量很低,因此不能满足油桐生长需要。据有关试验证明,内生菌根(VA) 可增加植物根部的磷含量。本试验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明油桐与VA菌根真菌的关系,了解接种不同VA真菌对油桐苗期菌根的感染、生长效应、以及对N、P、K的吸收状况的影响,从而为油桐育苗、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湘西地区油桐林地现状及改造治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湘西地区油桐林地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就油桐林地改造与治理的必要性和相关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省发展油桐生产条件十分优越,但鉴于油桐具有较明显的地区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其生长发育以致在产量上有较大的差异。油桐产区的区划和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是合理规划油桐生产布局和正确制定营林措施的依据,对提高油桐丰产性能和充分利用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省内油桐主要分布区的四个地区、两个市九个县调查材料,综合土壤、植被和油桐生长结实情况,加以分析提出省内油桐产区区划和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意见。由于水平限制,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通常是土壤中有机质分解以及养分积累的积极参与者,因此,对林地土壤微生物分析,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仅就两年的调查研究,对其中丝状真菌和固氮菌在三个森林类型林地的分布状况及组成特征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 油桐适合在具有一定肥力的中性至微酸性土壤上生长,土壤pH值低于4.5则生长不良,产量低。我省油桐分布的相当一部分地区属于酸性土壤,这有碍于产量的提高。为了改善油桐林地的土壤酸碱度条件,我们在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乡对酸性土壤上的油桐林进行了施用石灰的试验。试验结果达到了预期目的。一、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海拔1,070米的南坡,坡度15—20°;年均气温15.4℃,≥10℃积温4,850℃,年降水量1,100毫米;土壤为石灰岩上堆积物发育的黄壤,土层较薄,质地较粘重,试验前土壤的养分状况见表1。  相似文献   

14.
传统耕作方式造成了油桐林地水土流失,引起林地肥力降低,通过间种多年生浅根性经济树种和豆科草类,实现油桐林地免耕,采用人工方法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达到改善油桐林地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我省油桐林面积约20万公顷,而且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林地坡度一般较大。由于油桐林不耐荒芜,需要连年垦复、间种、加之缺乏保水保土措施,故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我们测定,油桐林地年平均冲刷量为6.855吨/公顷,是马尾松杂木混交林年平均冲刷量的3倍。为了探索油桐林保水保土方法,自1982年起,我们在开展油桐丰产试验的同时,结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生态公益林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5种不同类型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土壤容重的均值来看,自然保护区类公益林林地最低,天然混交林相对于人工纯林林地土壤结构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大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不同类型公益林林地土壤最大蓄水量顺序为:江河源头>江河两岸>自然保护区>湿地和...  相似文献   

17.
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南段4种森林类型的林地土壤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设于云南省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南段(景东段)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温凉性针叶林4种森林类型的10块监测样地的土壤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的林地土壤类型主要是黄棕壤、棕壤;其土壤的物理性状存在差异;10块样地土壤的有机质、有效氮、有效钾含量丰富,而全磷、有效磷的含量及盐基饱和度较低。在4种森林类型中,温凉性针叶林的林地土壤为砂壤,肥力较其它3种森林类型的林地土壤低。其他3种森林类型林地的土壤肥力没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油桐原产我国,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油料树种.我场于1963年引种油桐40亩,到1972年保存758株.按每亩40株计算,合计19亩(1979年补种34株,实际目前共有油桐792株).经过十多年抚育管理,现已获得成功.1982年收干桐籽5074斤,按28%折油率可产桐油1420.72斤.亩产桐油74.77斤.其中3株省优树3年共产鲜果859.8斤,平均每年每株产95.5斤,按全国统一标准6%折油率计算,株产桐油5.73斤,达到了国内高产水平.林地概况林地位于淮河流域南岸的天台山下的废坟地,约当北纬33°,东经118°29′.年平均温度14.8℃,7月份平均温度40.8℃,一月平均温度-18℃,年平均降水量1402毫米,无霜期150天左右.试验地海拔高50—20米,背风向阳,土层深厚,土壤为棕壤土.直播造林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射洪县林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载体和林业发展的基础,林地质量分级是林地质量分析与评价的重要指标。结合四川省射洪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本文选用土壤厚度、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和交通区位等6项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以林地落界小班为单位,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确定各小班的林地质量等级,并将林地划分为5个等级,Ⅰ、Ⅱ、Ⅲ、Ⅳ、Ⅴ等级的林地面积分别为0、44.22 hm2、5 437.46 hm2、41 089.05 hm2、76.36 hm2,分别占林地总面积的0、0.09%、11.66%、88.08%、0.16%,该研究对林地保护利用和林地资源依法、科学、合理、统一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在区域尺度上监测或定量评价地类景观功能,采用LFA方法对6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析,评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林地地表土壤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冀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征地表土壤健康的3个指标(土壤结构稳定性指标Sa、渗透性指标If、养分循环指标Ne)有极显著影响;其中,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及研究区的混交林,在改良林地土壤结构稳定性、渗透性和养分循环等性能方面的作用较明显,而荒山荒地改良效果最差,从而验证了LFA方法在区域尺度上评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土壤性能优劣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