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权用益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常认为,人或者社会与自然之间是通过两种形式来相互发生关系,一种是使用自然,即使用自然资源和各种自然条件,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等需要;另一种形式是保护自然,即通过规范人的行为达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其中第一种形式即使用自然是最基本的形式。森林资源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2.
罗华 《湖南林业》2008,(3):29-29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自然与自然、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上世纪5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的“绿色运动”、60年代的生态农业,70年代的生态工程等又为生态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实践基础,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西方人与自然是一种相对、相斥、相离、相敌的关系,人的最大愿望就是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中国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亲、相近、相合、相融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和谐,重“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强调“与浑成等其自然”,“万物与吾一体”,物与我与自然交融而默契,是一种深层的感情和精神上的交流。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王易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为根据揭示自然和人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以道德为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伦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是一个古老的论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  相似文献   

5.
正人与自然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本质、规律和目标。这是它的本体论的解说。古代社会人臣服于自然,现代社会人统治自然。这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正常状态。它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不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和规律,"和谐"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自然本性。人与自然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以"人与自然界和谐"为目标,反对"自然与历史的对立",主张"人和自然的统一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  相似文献   

6.
略论人类与森林之情感胡银根青光摇曳、壮丽多姿的森林,是人类不可忘却的童年摇篮,也是人类情感永远要牵挂的自然对象。反思人类对森林的情感关系,把握两者关系的渊源与多维价值,对现代人深化森林情感、善待森林、融洽自然具有重要意义。壹人类最初的情感乃至意志是与...  相似文献   

7.
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世界上一个最根本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的,一是人对自然的作用,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依赖自然生活、生存和发展。这是以人为主体的关系。二是自然对人的作用,自然界以资源的形式参与社会历史的创造,对人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或者以异化的形式对人的反作用。这是以自然为主体的关系。如果人类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地球有能力支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界会对人类进行报复。例如,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社会物质生产,工业文明时代,社会物质  相似文献   

8.
绿化在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绿化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生态意识、绿化意识显著增强。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认识环境的一种体现。一、绿化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环节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们,需要有一个舒适的生存空间,只有具备了这一条件,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自然生态环境曾给予人类优越的生存余地,因而我们的老祖宗能够悠哉悠哉地生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做为万物之灵的人,却在不断地破坏生存环境。导致了人与自然环境的极度不和谐,结果是自然惩罚了人,人在不断…  相似文献   

9.
五、人际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与周围的人们结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在家庭中有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及其他亲属关系;在学校里有同学、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单位则有同事关系、七下级关系。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易引起人的情绪变化.人际关系友好,就会引起愉快的情绪反应,产生安全感、舒适感和满意感,心情自然恬静舒畅;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古代有名的山水画入手,分析传统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敬畏山水自然、人与山水自然亲近以及山水自然与人亲近三个层次,共同表示中国人心中理想的景观模式。在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山水画与中国园林的关系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人居环境建设提出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统筹兼顾推动森林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娜 《中国林业》2009,(11):26-26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为人类提供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获取创造财富的巨大能力,形成了以片面利用科学技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的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的经济繁荣,这种观点的弊端也日渐暴露。20世纪以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迫使人类反思工业社会的发展理念,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于深刻揭示“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运行机制。其核心是“正确辨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和泛爱的责任感,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去创造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薛伟  孙成芳 《林业科技》2000,25(1):61-63
森林采伐作业是一个复杂的自然、工程与装备,人文系统。通过对该系统中人与诸因素关系的阐述,使人在森林作业中更好的与自然和机械设备相协调。  相似文献   

13.
孙进华 《中国林业》2010,(10):43-43
<正>人在自然世界之中,自然世界在人之中,这表明人与自然界在本质方面是一体的,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必然也必须要面对的,只有人与自然和谐,才能  相似文献   

14.
现代景观主要解决的问题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而这些关系最终都要通过丰富的景观物质形态展现出来。在这层意义上说,景观最普及的功能依然在于能够给与人们视觉美学意义上的主观满足,所以景观的性质其实与绘画相近,表现美丽的自然或人工风景仍然是这个职业的主流。景观必须要容纳着欢乐、  相似文献   

15.
回归自然是人体生理的需要,在自然中爬山、涉水,必然会提高自身的健康状况,也陶冶了性情,修炼了品德,促进了心理的健康,成为一个健康的自然人。归根到底,我们只有通过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与感受自然,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道德     
<正>生态道德的内涵生态道德是指:人类的道德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的基础上,增强人类对于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协调人们对于代内和代际关系的责任和义务,在道德行为上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体系。生态道德是一种大爱,是一种"爱的循环:由人间的亲情延伸向对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在清明节气有多种风俗活动,其中以清明插柳为一特色,体现了传统思想中人对自然的态度。阐述了清明插柳与生态的关系,分析了现代生态观中存在的问题,对当今人们处理与自然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的利益纷争提供了有益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8.
园林最初是怎么产生的?研究过中外园林史的人不难发现,园林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也就是说,园林是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而产生的,是为人服务,它描写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反映的是深层的人性。笔者从事园林工作多年,一直思考着人与园林的本质关系到底是什么,也试着拨开缤纷繁复的艺术表象,触摸人与园林深层关系的脉搏,来揭开人内心深处对园林的感情。细读现代中西园林学说,笔者发现优秀的造园之道无非是生态美与景观美的和谐统一,那么笔者就从生态与美学的角度,来剖析人类对园林的深…  相似文献   

19.
社区林业是对林业的发展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认为,社区林业的在概念上,制度上,技术上体现出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这是对现代林业的一种贡献和发展,社区林业的出现,意味着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中,在管好,用好,保护好森林资源中,利用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经营林业的重要性,社区林业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本原则和林业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思维方式更新的表征。“人类中心论”把人类整体的长远生存利益作为生态道德行为的终极目的和尺度;“自然中心主义”完全抛开人类生存利益的尺度,把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和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尺度“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概念,代际均衡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点之一,而发展的内涵界定是“发展=社会+人”,人和环境的协调统一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实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注意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