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掌叶覆盆子的开发利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掌叶覆盆子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分布、栽培状况、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食品利用方面研究的概况,指出了掌叶覆盆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议,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掌叶覆盆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覆盆子是优质的食用水果,被称为"天然阿斯匹林",值得大力开发利用。介绍了其形态特性、产地分布生境习性等,重点介绍了其苗木繁育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期望对覆盆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覆盆子、悬钩子、茶藨子、醋栗和越桔,是新兴果中之珍品,近二十年来,国外已大力研究和发展,并业已跻身于国际市场。这五种果树,原都是野生灌木,广泛分布于林区、山区,它们是典型的林果,开发利用这五种林果的趋势,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境掌叶覆盆子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掌叶覆盆子对环境的适应性,为掌叶覆盆子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林缘和露地的掌叶覆盆子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生境下掌叶覆盆子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Fo、Fm和Fv/Fm均呈现先降后升趋势,ETR、qP、NPQ则相反.不同生境下各荧光参数值出现谷值及峰值的时间不同,其恢复程度也有所差异.林缘和露地初始荧光(Fo)出现谷值时间分别为12:00和16:00;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在16:00和14:00降到最低值;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峰值出现在10:00-12:00;露地和林缘光化学淬灭系数(qP)在10:00和14:00达到最大值.与林缘相比,露地生境下的掌叶覆盆子在中午强光作用下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对强光有更高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掌叶覆盆子种子特性与发芽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掌叶覆盆子 (Rubus chingii Hu)是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 ,广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掌叶覆盆子作为具有抗衰老、保健、美容之功效的新型“第三代水果”,开发潜力很大。掌叶覆盆子种子具有休眠的特性 ,发芽率不高。国内外文献报导中 ,有关掌叶覆盆子种子休眠与萌发的研究极少见。本试验研究了掌叶覆盆子种子的基本特性及其促进萌发的方式方法 ,为掌叶覆盆子的良种选育与快速育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表 1 光照试验的不同方法方 法萌 发 条 件1直射光照2暗培养 (6 0 d)3漫射光照 (30 d) +暗培养 (10 d) +直射光照4漫射光照 …  相似文献   

6.
掌叶覆盆子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l Hu)为蔷薇科悬钩子属落叶灌木,又名秦氏覆盆子、秦氏莓,是浆果类树种。未成熟的干燥果实入药,中药名覆盆子。成熟果实甘甜多汁,营养丰富,是重要的蜜源和药用植物。掌叶覆盆子适应性广,多野生于林缘、疏林中、溪边、灌丛中等,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我县从2002年开始进行建园栽培,现将掌叶覆盆子的栽培技术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日本森林体验的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森林多功能利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与开发利用的热点.日本以其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平台, 以康体、教育体验为纽带, 开发利用森林体验,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其他国家及地区提供了经验与启示.文中介绍了日本森林体验开发利用现状, 详细分析了其森林体验指导者培训与考核机制、森林体验基地建设、森林体验推广营销等策略, 提出了我国开展森林体验的相关建议, 可为我国的森林多功能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森林蔬菜的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森林蔬菜开发利用的意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森林蔬菜开发利用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性的依据,使我国森林蔬菜产业早日走上规模化、国际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歙县掌叶覆盆子生产现状及主要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掌叶覆盆子是传统的中药材,经济价值较高,且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调查分析总结了覆盆子在歙县发展情况及主要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茶藨子,当今被称为有开发利用前途的“第三代果树”。它同覆盆子、悬钩子和越桔等“第三代果树”一样,是新兴果类中之珍品,其营养价值比传统水果高。国外已大力开发利用,人工引种栽培十分普遍。英国年产4~5万吨。法国消费1.8万吨。波兰的覆盆子及悬钩子年产量约2.5万吨,醋栗(黑果茶藨)约为11.23万吨。其各种产品有的已跻身于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1.
文章是以带岭所引进的多个树莓品种为研究对象,探讨栽培密度对不同品种树莓产量的影响,为小兴安岭地区树莓品种的选择与栽培密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从美国引进的9个树莓和黑莓品种为研究材料,从物候期、经济性状和基生枝等方面分析了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初步筛选出了红树莓32号、7号、27号和黑莓58号等几个优良品种,为树莓和黑莓品种在石家庄地区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树莓主要经济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其优种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样本相关矩阵出发,对树莓11品系的主要经济性状(单果重,出汁率,含酸量,含糖量,花青素,VC,SOD,蛋白质,氨基酸等等)进行分析,根据累积贡献率达到85%以上,确定了反映树莓主要经济性状的3个主成分及其主成分的函数方程;并通过计算品质的主成分值,对供试的11个品系进行了比较,进而选择了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系,其结果与实际相接近,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对树莓品种的选择比传统的人为打分更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为以后树莓优良品种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树莓酒品质,采用4种传统工艺和CO2浸渍工艺进行小容器(10L)树莓干酒的酿造,测定各种酒中单体酚。结果表明:CO2浸渍法酿制的树莓干酒中除芦丁外,其他酚类物质均要高于传统酿造法酿制的树莓干酒。2年陈酿的11%(v/v)干型树莓酒与未经陈酿的11%(v/v)干型树莓酒相比,阿魏酸、香豆酸和芦丁含量有所下降,水杨酸含量基本未发生变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特别是陈酿过程中槲皮素和安息香酸增量明显。高酒度利口酒芦丁含量远低于其他酒类,且有芦丁含量随酒度增高而降低的趋势。与传统工艺相比,CO2浸渍酿造的酒更适合酚类物质的转化,陈酿过程有利于芦丁含量下降,进一步改善酒的风味,实现口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树莓果汁花色苷在不同pH值和贮藏温度下的热稳定性,建立了花色苷降解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树莓果汁花色苷对pH和热不稳定,花色苷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随着pH值和温度的升高,树莓花色苷热降解活化能(Ea)和半衰期(tl/2)显著下降。经验证实验表明,该降解动力学模型有效,可用于树莓果汁贮藏温度的选择和预测不同温度下的贮藏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定株、定期对14个黑莓、树莓品种的物候期进行观察,基本掌握了各品种在南京地区的物候期和各生育期维持的时间,为其优良品种的推广利用提供了依据.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黑莓与树莓各物候期存在差异,总的来看,黑莓品种一般在2月中下旬萌芽,3~4月展叶,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开花,花期平均(28.67±5.98)d,5月坐果,果实6月上旬至7月上中旬成熟,果熟期(28.78±6.44)d;树莓品种多集中在3月上中旬萌芽,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花,果实5月下旬至6月下旬成熟.  相似文献   

17.
树莓温室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树莓温室生产的几个重要因子,如品种、温湿度、肥水管理、疏枝和修剪、病虫害防治等进行了探讨。经过树莓栽培品种的比较筛选后.2000年9月3日将正常产果的红莓2年生优壮植株移入温室,研究其温室栽培特性。经过一定寒冷期后,于当年12月20日开始扣棚、扣棚105d开花,127d果实开始成熟.比露地栽堵结果期提前40d。扣棚前和采收后进行合理修剪,实施有效的花果管理,严格调控温湿度.及时防治病虫害,生产的果实品质优良。2001年春季平均产果达300kg/666.7m^2,第2年即2002年春季达500kg/666.7m^2。  相似文献   

18.
美国黑莓的主要品种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本文重点介绍美国黑莓的主要栽培品种、栽培及加工利用技术并探讨黑莓的市场前景以指导我国黑莓的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带岭林业科学研究所从2000年开始经过三年多的不同品种引种栽培试验,美国22号、澳洲红、费尔杜德、黄树莓这4个树莓品种,通过防寒土能安全过冬,且生长表现良好,在伊春地区的高寒气候均有较强的适应性,较适合退耕还林推广栽培。4个品种味道俱佳,均可作为鲜食品种,经济价值较高,有良好的经济前景。  相似文献   

20.
黑莓、树莓在南京地区的引种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1986年引入黑莓品种16个,树莓品种15个.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黑莓在南京的适应性较好,尤其是Hull、Chester、Boysen和Young这4个品种在适应性、丰产性和品质等方面表现突出.而树莓在南京的适应性较差,在南京地区种植,夏秋季节需采取保护措施,以度过伏秋旱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