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沙江头塘小流域的植物组成及植物区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成金沙江头塘小流域植被的维管束植物有137种,隶属于63科121属,其中含10属以上的优势科有3个科,分别是蔷薇科、菊科和禾本科,这些科的植物构成了金沙江头塘小流域的主要植物物种,而本区植物的中国特有属仅1属1种.该流域植物区系的组成和地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其植物区系主要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其次是热带分布和世界分布成分,由此表明金沙江头塘小流域的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北温带和热带亚热带性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四川盆周西缘山地3种典型人工林(楠木、水杉、柳杉)下土壤渗透性特征,利用环刀入渗法对其土壤渗透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种典型人工林各土层均是初渗率平均渗透率稳渗率,除0~20 cm层外,其余土层初渗率、稳渗速率、平均速率和总渗透量均是柳杉林最小;3种人工林不同土层的入渗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且水分入渗速率的变幅均是0~20 cm土层大于20 cm~40 cm和40 cm~60 cm;采用Kostiakov模型对不同林分土壤入渗率与入渗时间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表明:各林分土壤入渗率与入渗时间存在较好的幂函数关系,F检验显示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表明该模型适合描述各林分土壤入渗过程;通过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渗透系数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层厚度和土壤容重与土壤渗透系数呈负相关关系,其余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与土壤渗透系数间呈正相关关系,但各因子间相关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蓄积量、土壤物理性状尤其是非毛管孔隙度条件下土壤入渗速率的比较,研究各因素对土壤入渗速率的影响,初步总结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规律,为研究林分蓄水保土、提高土壤水分生产力、林分蓄水量及林分的水源涵养价值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金沙江水土流失问题,在金沙江头塘小流域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内,选择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4种典型生态恢复人工林类型(21年生云南松林、19年生旱冬瓜林、19年生银荆林和荒草地)的产流产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地坡面的产流量、产沙量和土壤侵蚀强度都表现出相同的大小规律,都为云南松林的最小,其次是银荆林和旱冬瓜林,荒草地的产流量、产沙量、土壤侵蚀强度都是最大的,分别为云南松林的3.05倍、6.23倍、6.29倍,说明云南松林的水土保持效果好。产流量、产沙量与降雨量都呈正相关关系,径流系数与产沙量呈正相关关系,即降雨在坡面产流时,径流系数增大,即产流量增大,产沙量也随之增大。由此可知,营造良好的人工林林分可以防止金沙江头塘小流域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5.
毛竹林土壤入渗与贮水特征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密度分别为1 200株/hm2(D1)、1 800株/hm2(D2)、2 400株/hm2(D3)和3 000株/hm2(D4)的毛竹纯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入渗与贮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毛竹林土壤的初始渗透速率在7.4711.73mm/min;平均渗透速率在6.4911.73mm/min;平均渗透速率在6.499.00mm/min;稳定渗透速率在6.109.00mm/min;稳定渗透速率在6.108.47mm/min。试验林分土壤的初始、平均、稳定渗透速率大小排列顺序均为D1>D3>D2>D4。(2)4种密度毛竹林土壤的渗透速率与入渗时间之间的关系符合Kostiakov模型;在入渗的08.47mm/min。试验林分土壤的初始、平均、稳定渗透速率大小排列顺序均为D1>D3>D2>D4。(2)4种密度毛竹林土壤的渗透速率与入渗时间之间的关系符合Kostiakov模型;在入渗的020min内土壤渗透速率急剧下降,2020min内土壤渗透速率急剧下降,2040min内下降变缓,4040min内下降变缓,4060min达到稳定渗透速率。(3)D1的土壤贮水量最大,达703.33t/hm2,相当于70.33mm降水,具有较高的蓄水性能。(4)密度对毛竹林土壤入渗与贮水性能有一定影响,选择适宜的营林密度对于提高毛竹林土壤水文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滇中重要水源区迤者小流域的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以小流域中的林地、林改坡地、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3种不同地类的土壤水分入渗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渗透性能的强弱排序为:林地林改坡地坡耕地。具体表现如下,从初始入渗速率来看:林地(1.57mm/s)林改坡地(0.92mm/s)坡耕地(0.83mm/s),而稳定入渗率除林地入渗速率变化较大外其他两种地类相差不大;平均饱和导水率的大小顺序为:林地(38.79cm/min)林改坡地(15.15cm/min)坡耕地(8.38cm/min)。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土壤入渗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油松 (Pinustabulaeformis)人工林是黄土丘陵区半湿润地区的主要人工林类型 ,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通过对人工油松林地和荒坡地土壤入渗特征的研究 ,发现 :人工油松林地的入渗速率显著高于荒坡地 ,其阴坡和阳坡土壤的入渗速率仅在坡顶部有一定的差异 ,而在坡的中下部并不明显 ;而荒坡地的初始入渗速率和最终入渗速率均是阴坡高于阳坡。由于来源坡上部的泥沙在下部沉积 ,致使坡下部形成一个入渗能力较低的致密层 ,降低了坡下部的入渗速率 ,使入渗速率在坡位上的空间变化表现为坡上部 >坡中部 >坡下部。对于黄土丘陵地区而言 ,水分入渗过程采用方正三方程和Kostiakov方程拟和较好 ,两个方程结合使用可更好地说明土壤的初始入渗速率和最终入渗速率  相似文献   

8.
采用森林水文学研究方法,对九仙山小流域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贮存与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群落具有显著提高林地土壤孔隙度、土壤贮水量和土壤入渗速率的作用,其中麻栎林要好于侧柏林、刺槐林、杨树林,而枣树林最差;2)有林地的土壤入渗率明显高于荒草坡地,说明不同森林群落具有改善土壤入渗性能的作用。其中侧柏林提高土壤入渗速率的幅度最高,随后是麻栎林、刺槐林、杨树林,最差的是枣树林;3)Horton模型比较适用于模拟研究区的土壤入渗过程,但通用幂函数模型和Philip模型的适用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辽宁冰砬山两种类型林地(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和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土壤入渗特性的研究得到,前者林地的3种入渗指标(初始入渗速率7.11mm/min,平均入渗速率4.09mm/min,稳定入渗速率3.48mm/min)均显著低于后者(初始入渗速率为19.79mm/min,平均入渗速率为14.23mm/min,稳定入渗速率为11.74mm/min),后者林地的入渗能力要强于前者。Kostiakov方程和Horton方程能较好的模拟这两种森林林地土壤的水分入渗规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地的土壤入渗速率减小快于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地。土壤孔隙度特征是影响入渗规律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壤质地、紧实度、石砾含量与砾径大小和植被的根系生长等与入渗规律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头塘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会泽县城东郊的头塘小流域,属金沙江支流牛栏江水系上游。以自然植被针叶混交林地为参照,与针叶人工纯林地、阔叶人工纯林地、针叶人工混交林地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状的差异和动态过程,以及土壤物理特性变化与人为干预影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阔叶林和混交林对土壤性状的恢复作用大于纯林,华山松对土壤环境的恢复作用大于云南松,且与林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辽宁冰砬山两种类型林地(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和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土壤入渗特性的研究得到,前者林地的3种入渗指标(初始入渗速率7.11mm/min,平均入渗速率4.09mm/min,稳定入渗速率3.48mm/min)均显著低于后者(初始入渗速率为19.79mm/min,平均入渗速率为14.23mm/min,稳定入渗速率为11.74mm/min),后者林地的入渗能力要强于前者.Kostiakov方程和Horton 方程能较好的模拟这两种森林林地土壤的水分入渗规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地的土壤入渗速率减小快于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地.土壤孔隙度特征是影响入渗规律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壤质地、紧实度、石砾含量与砾径大小和植被的根系生长等与入渗规律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定不同树种林分下土壤的肥力及物理性状,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AHP)对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各土壤入渗及持水特征对土壤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中坡,山楂林分土壤肥力综合水平、蓄持水能力都高于杨树林分,但其稳定入渗速率低于杨树林分;坡顶处,核桃林土壤肥力及入渗能力均高于荒草地,但其容重较大;板栗林土壤入渗及持水状况好于荒草地,但土壤肥力水平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
几种林分土壤入渗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不同林分类型的枯落物厚度、枯落物蓄积量及土壤物理性状等条件的分析,研究了各因素对土壤入渗速率的影响,为研究林分蓄水保土、提高土壤水分生产力、林分蓄水量及林分的水源涵养价值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计划烧除对云南松林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为计划烧除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提供依据,以云南省新平县实施多年计划烧除的云南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设立20 m×20 m计划烧除样地和不进行计划烧除的自然对照样地各3块。2019年2月实施计划烧除作业,进行样地调查、火烧强度和枯落物储量调查,2020年6月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入渗性能。结果表明,计划烧除后土壤容重增加且在0~10 cm土层差异显著;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减少但差异不显著;有机质减少并在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计划烧除后土壤自然含水率、饱和持水率、毛管持水率和田间持水量减少但差异不显著;吸湿水量减少并且在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计划烧除后土壤初渗速率、土壤平均入渗速率和土壤稳定入渗率减少;土壤初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在不同样地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计划烧除对土壤稳定入渗率的显著影响因素为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和饱和持水率。说明计划烧除后云南松林土壤持水性能下降,入渗性能下降,对于入渗性能的影响主要是源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闽北毛竹林的土壤渗透性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中亚热带杉木纯林和常绿阔叶林为对照,对闽北毛竹林类型(竹杉混交林、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土壤渗透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和同一林分不同层次土壤渗透性能存在很大差异,常绿阔叶林土壤渗透能力最强,竹阔混交林次之,毛竹纯林土壤渗透能力最弱;各林地土壤渗透能力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通用经验方程对各林分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Hoton方程次之,Kostiakov方程最差;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活性显著影响土壤渗透性能.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土壤渗透性能的实质是土壤生物加速了林地养分循环速率,最终提高了土壤质量;结合相关分析,筛选出11个极显著或显著影响土壤渗透性能的土壤理化和土壤生物活性因子,对其主分量分析后得到土壤渗透性能综合参数P及与其极显著相关因子的综合参数β,并构建土壤渗透性各指标及其综合参数P与β的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不同水土保持林地土壤渗透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区域3种30年生的侧柏、刺槐和栓皮栎水土保持林地土壤的入渗特征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进行入渗过程模拟及土壤入渗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3种水土保持林地土壤初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稳渗速率、前30min入渗量均大于相同土层裸地土壤入渗数值,同时也表现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样地0~20 cm土层土壤渗透速率均呈现侧柏刺槐栓皮栎裸地的趋势。(2)不同样地土壤渗透性能综合评价结果为侧柏(2.414)刺槐(-0.817)栓皮栎(-1.169)裸地(-1.180)。(3)土壤入渗模型拟合结果表明Philip入渗模型对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入渗过程拟合效果最好,Kostiakov入渗模型拟合效果次之,Horton入渗模型拟合效果最差,不适合用于描述该区域土壤入渗特征。(4)土壤渗透特性指标与土壤密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机质质量分数、根质量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根平均直径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和根系结构指标中对土壤渗透性能产生影响作用最大的分别是总孔隙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典型相关负荷量分别为21.029和0.71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黄河三角洲不同林分类型对盐碱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以期为盐碱地植被恢复和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未造林盐碱空地为对照,选择盐碱地3种林分类型(白蜡、柳树、杜梨)为对象,运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各样地0~60 cm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贮水能力以及渗透性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与未造林空地相比,白蜡、柳树、杜梨3种林分样地的0~6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盐量、容重分别降低了63.33%、59.46%、50.37%和7.59%、5.70%、3.16%,而平均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0.64%、6.10%、4.22%和2.56%、9.52%、5.36%,且中上层(0~40 cm)明显优于下层(40~60 cm);不同林分类型在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方面以白蜡林最佳,杜梨林最弱;土壤持水、贮水性能在不同林分类型和各土层间虽存在一定差异,但均优于空地,其中白蜡、柳树、杜梨3种林分类型的0~60 cm土壤平均饱和贮水量分别为空地的1.11、1.06和1.04倍,与空地差异显著(P 0.05);3种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过程均能用回归方程进行高精度拟合,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及平均入渗速率大小均表现为白蜡林柳树林杜梨林空地,且与空地差异显著(P 0.05)。【结论】在黄河三角洲区营造不同类型人工林均有利于改善土壤水分物理状况,提升盐碱地土壤质量,今后在该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可考虑采用白蜡树种造林。  相似文献   

18.
杉木闽粤栲混交林分特征与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杉木与闽粤栲混交林分特征与水土保持功能,以杉木纯林为对照,对杉木与闽粤栲以3∶1混交的林分特征和林分的持水量、土壤物理性质、渗透性、抗蚀性及水文效益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杉木闽粤栲混交林乔木生物量、地被物生物量、凋落物现存量均显著高于杉木纯林;杉木闽粤栲混交林林分的总持水量、土壤渗透速度、林分地表抗冲刷能力、涵养水源的能力均显著高于杉木纯林。这些说明杉木与闽粤栲以3∶1混交的林分能更有效地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入渗能力,截持雨水,减少雨水对林地的冲刷和侵蚀,增强土壤抗蚀性,提高水文效益,从而提高林分的固土保水功能。  相似文献   

19.
研究分别以浙江安吉县的4种林分类型(毛竹纯林(A)、毛竹+乔木(B)、毛竹+灌草(C)、乔木+灌草(D))以及湖南炎陵县3种林分类型(毛竹+乔木、毛竹+灌草、乔木+灌草)为对象,探讨了不同类型竹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其下不同深度土壤根系重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渗透速率与不同土层根系重量和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上述4种植被类型0 ~40 cm根系生物量约为40~80cm的3倍,各类型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其不同土层的根系重量相关性不显著;(2)浙江安吉4种植被类型中,0~40 cm与40~80 cm土层的渗透性指标以毛竹+乔木较好,初渗率、稳渗率和平均渗透率平均分别为:15.38、5.26和8.8 mm·min-1;毛竹纯林上述3项指标较低,平均分别为:5.83、3.03和4.45mm·min-1;湖南0~40 cm土层毛竹+乔木渗透性最好,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16.72、12.23和9.13mm/min,40~ 80 cm各植被类型渗透性相差不大;(3)浙江毛竹+乔木、乔木+灌草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毛竹纯林与毛竹+灌草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先降低到18%后逐渐升高最终稳定在19%;(4)土壤入渗速率与不同深度土层根系重量显著相关,但根系重量不是决定土壤渗透性能的主要因素;(5)0 ~40cm土层的累计入渗量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呈典型的负相关,而40~80 cm土层的累计入渗量和土壤初始含水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不同管护类型毛竹林土壤渗透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福建省永安市不同管护类型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毛竹林Ⅰ(挖笋+劈草)、Ⅱ(挖笋+劈草+专用肥)和Ⅲ(挖笋+劈草+专用肥+灌水)土壤的持水能力和渗透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管护类型对毛竹林土壤的持水能力有显著影响,林分Ⅱ60 cm土层最大持水能力为3 498.33 t·hm-2、林分Ⅲ为3 333.33 t·hm-2,林分Ⅰ为3 254.00 t·hm-2;林分Ⅰ 60 cm土层毛管持水能力为2 806.67 t·hm-2,林分Ⅲ为2 728.0 t·hm-2,林分Ⅱ为2 638.330 t·hm-2;与土壤渗透性密切相关的土层非毛管持水能力的排列顺序为Ⅱ>Ⅲ>Ⅰ,分别为860.00、605.33、447.33 t·hm-2.土壤入渗能力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三种林分土壤渗透性能的排列顺序为Ⅱ>Ⅲ>Ⅰ,毛竹林Ⅱ土壤的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率和渗透总量平均值最大,分别为10.733 9、7.677 8、8.9394 mm·min-1和354.227 8 mL·cm-2;毛竹林Ⅰ土壤的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率和渗透总量平均值最小,分别为1.861 6、1.211 8、1.453 5 mm·min-1和33.575 8 mL·cm-2.不同管护类型对毛竹林不同层次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程度不同,对表层土壤的影响最为显著.Kostiakov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不同管护类型毛竹林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模型决定系数R2处于0.840 9~0.976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