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珙桐种子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需要经过1~2年的休眠期才能萌发成苗,较长的休眠期限制了珙桐的繁殖能力。本研究以采集刚结出的珙桐种子为材料,利用种胚组织培养培育珙桐幼苗。研究从培养基成分、灭菌方式、激素配比、培养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珙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因素。结果表明,在适合的条件下,当年产的珙桐种子可以跳过休眠期直接发育成苗。本研究为打破珙桐种子休眠,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快速育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珙桐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珙桐的种子结构特点及影响珙桐种子发芽的原因、珙桐的种子育苗技术、扦插和嫁接繁殖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作了细致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湖南珙桐及其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珙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湖南珙桐群落包含多种珍稀保护植物,为独特的群落类型。本文初步论述了珙桐的研究历史、亲缘关系及生境条件,着重分析了湖南珙桐群落的多个特征因子,同时提出了本种珍稀濒危原因的初步看法及行为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特有珍稀树种珙桐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了我国特有珍稀濒危树种珙桐保护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珙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策略.建议在继续做好就地和异地保护工作的同时,应加强珙桐遗传多样性、生殖生态学及发育生物学研究,惟有如此,才能对珙桐的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及具体的工作框架和执行方案.  相似文献   

5.
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珙桐生长量,生物量,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珙桐生长量、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珙桐胸径、树高、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随年龄增加呈现规律性变化。23年生珙桐生物量为62.214kg,且在各组分之间分配比例存在差异;珙桐生产力为4.6944kg/a,光合效率为0.05125kg/m2·a。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卧龙自然保护区珙桐林下乔木、灌木和草本的资源情况,2021年2月至11月,采用设置样方的形式进行珙桐调查,综合参考文献,本次调查发现珙桐林中乔木层物种48种、灌木层物种34种和草本层物种56种,研究其种类及隶属科、属,分析珙桐天然林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群落生态、优势属种间的差异,以期为保护野生珙桐资源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珙桐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树种,具有广阔的园林应用前景.为保护和开发这一宝贵的资源,在南京进行了珙桐的容器基质栽培试验.运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栽培基质配方、营养液浓度、栽培容器3因素对珙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A1基质(泥炭土:沙:珍珠岩=3:1:1) 50%营养液 红色塑料盆是栽培珙桐的最佳组合,珙桐一个生长季的生长高度可达35.5 cm,地径可达1.05 cm.  相似文献   

8.
珙桐是珍稀的第三纪孑遗树种,也是优良的用材兼园林绿化树种。开展珙桐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科学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但珙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相对缓慢。该文从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败育基因和抗胁迫基因等方面对珙桐树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就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加快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珙桐乃至其他树种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千家坪林区珙桐幼树生长特性及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观察研究结果描述了珙桐幼树的生长特性,结合试验结果总结了珙桐的山地造林技术.结果表明,珙桐幼树的生长在6月上旬最快.8~9月停止生长;背风向阳地带造林有利于幼林成活,低洼地带不利于幼林成活.  相似文献   

10.
珍稀濒危树种珙桐的生存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珙桐(Davidiainvolucrate)为中国一级保护植物,系第三纪古热带植物的孑遗树种,属于珍稀濒危的单属单种植物。近年来,由于区域开发项目的增多,致使这种古老而珍稀树种的天然分布生境和天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此,本文通过大面积的野外调查和查阅资料,研究了珙桐的生物和生态特性,系统分析了珙桐在不同地质阶段的地理分布状况,探讨了促使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同年份标准样地调查表明,在没有人类干扰的区域,珙桐种群数量随年份增加;但是在有人类干扰的区域,珙桐种群数量随年份减少;随着人口密度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珙桐种群数量呈对数曲线y=-100.7ln(x)+178.09的速度下降,这表明珙桐种群已由优势种群衰退到濒临灭绝的程度。基于对珙桐的现有研究,提出了珙桐的保护措施。图3参31。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遮荫条件(50%、25%和自然光)下适应生长1 a后的珙桐幼苗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珙桐幼苗的生理生化指标和生长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的遮荫处理下,珙桐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有"午休"现象。但不同光强下出现峰值的大小和时间有差异。不同的光强下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也是不一致的,全天蒸腾速率大小顺序为一层遮荫(50%)两层遮荫(25%)全光照。(2)遮荫下珙桐的单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柄长均大于全光照下,表明珙桐利用弱光的能力很强,提高了对有限光资源的吸收。遮荫试验结果说明:适度的遮荫(50%透光率)有利于珙桐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树木年代学的方法,按照珙桐的分布特点分海拔下限(1400 m~1500 m),中部(1 600 m~1 700 m),上限(1 800 m~1 900 m),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下北川珙桐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表明:海拔上限珙桐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幼苗及30 a~40a的个体;在海拔中部,30 a~40 a的个体占的比例较大,争夺空间和资源的能力更强;海拔下限的实生幼苗较多.在中部海拔分布的珙桐较多,且年龄结构集中在30 a~40 a之间,低海拔的种群特征是以幼苗为优势,而高海拔面有的幼苗却很少,表明海拔对珙桐种群年龄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珙桐是我国特有的单型属植物,属国家Ⅰ级濒危保护植物,研究其濒危原因对珙桐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内在致危因素和外部致危因素2个方面综述了其濒危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研究展望,旨在为今后珙桐濒危原因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濒危植物珙桐的种子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珙桐种子种壳厚且坚硬,后熟期长,种子繁殖困难等问题,探讨了其种子处理、整地播种、苗期管理、苗木出圃等种子育苗技术,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RAPD标记对珙桐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RAPD标记对珙桐全分布区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珙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由于小种群效应,以及缺乏有效的基因流,种群间遗传分化巨大,2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使用Nei’s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可以很好地将珙桐划分为东南部和西北部两个种源区,为今后珙桐的种质资源保存和开发利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珙桐迁地保护现状及技术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对珙桐资源的分布状况、国内外引种栽培情况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对珙桐濒危原因、迁地保护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迁地保护技术和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了在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上展示湖北省珍稀特色植物,从湖北宜昌和恩施等地引种珙桐、连香树、刺叶栎、山茱萸、血皮槭等23种高山植物及不同规格和种类的苗木共计176株,通过土壤改良、容器种植、化学试剂促成、搭建遮阳棚、微型喷灌调控温湿度等系列措施进行精细栽培和养护,1年后共成活135株,其中珙桐成活率为92.8%,且有5株珙桐在第二年开花;连香树、刺叶栎、山茱萸、血皮槭等的成活率分别为100%,90%,100%和40.9%。本次部分高山植物引种栽培试验为武汉市城市绿化突出地域特色植物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海子坪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回归模型对海子坪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地上部分各构件单位生物量进行拟合为:W秆=2.867 7+0.007 3D2H、W枝=0.001 0D2H、W叶=-0.591 5+0.102 8D和地上部分总量W总=2.661 5+0.008 8D2H;秆、枝、叶的生物量分别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88.48%、8.59%和2.93%;整个种群的生物量积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含水率逐渐减小和生物量积累逐渐增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湘鄂西地区珙桐天然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珙桐叶为材料,对湘西和鄂西两天然珙桐群体的60个样品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9个随机多态引物,获得24个多态标记位点,平均每个引物产生2.67个多态位点;湘西和鄂西两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明显,Shannon指数分别为0.427 4和0.448 1;种内平均遗传多样性为0.326 9,群体内平均遗传多样性为0.297 6,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为0.029 3,基因分化系数为0.089 6,基因流为5.079 2.两个天然珙桐群体的遗传相似性非常高,达到0.923 3,遗传距离为0.079 8;湘西群体的多态百分位率略高于鄂西.这表明,湘西和鄂西两群体间存在着非常频繁的基因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